和氏之壁 卞和之悲

清风徐来

<p class="ql-block">  癸卯年春节期间,我带小外甥读三字经,书中为了阐释“玉不琢,不成器”,附带了一则和氏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故事是这样描述的:</p><p class="ql-block"> 和氏璧是一块非常名贵的玉石,它在没有被发现之前,隐藏在一块石头中。</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一个叫卞和的人,看出它与众不同,就拿去献给楚厉王,楚厉王却认为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砍掉了卞和的左脚。后来卞和又把它献给武王,结果又被砍掉了右脚。到了文王时期,有人切开了这块石头,并且经过打磨之后,把它变成了一块完美无瑕的宝石。直到这时,人们才按受了它。</p><p class="ql-block"> 后来,为了纪念卞和,人们将这块玉石命名为和氏壁。</p> <p class="ql-block">  读完故事,我向小外甥讲,这个故事说明了和氏璧虽然名贵,但如果没有经过精雕细刻,就将永远是块石头。</p><p class="ql-block"> 而小外甥则问了我两个问题,大意一是卞和为什么要献这块石头呢?二是他第一次献就被砍掉了左脚,那为什么再献第二次呢?如果没有第二次的话,他的右脚就不会失去了。</p><p class="ql-block"> 突然之间,我无言以对,因为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更确切,怕有误导,只好说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答案了。</p> <p class="ql-block">  我虽然将小外甥敷衍过去了,但问题一直萦绕在心。是啊,为什么呢?为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试图找到恰切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和氏壁最早出现于《韩非子·和氏》的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p> <p class="ql-block">  通过对比发现,儿童版的三字经中,白话文和氏壁的故事,情节很简化,可能是便于儿童阅读吧,但显然是缺失了一些重要的细节交代。</p> <p class="ql-block">  从韩非子的记载来看,第一个问题似乎有答案。卞和三献玉石而不私藏,两次刖足,“但其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仍坚定执着,不改初心,不惜牺牲自己,也要让其昭然天下,美美与共,这也是和氏壁的幸运。</p><p class="ql-block"> 卞和两次遇挫,失掉双足,“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何其悲壮!最终遇到文王,“使玉人理其璞”,方现惊世之容,遂命曰“和氏壁”,这既是卞和的迟来之幸,也是和氏壁的迟来之幸。如果文王如前简单粗暴以对,恐卞和终生背负诳人之名,世间则无和氏之璧。</p> <p class="ql-block">  细细思考,卞和之悲,只知悲“夫宝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表面上看卞和是没有遇到知音,其实质是未明真正之悲。</p><p class="ql-block"> 卞和的悲哀,一是没有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认知能力、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自己识玉,不等于世人皆识玉;两次献玉,国王所命玉人或乃平庸之辈,亦或明哲保身,皆言为石,以致卞和身负诳名。倘若厉王、武王皆如文王,非轻信玉人之言,命人剖之;倘若玉人不负使命、慧眼识珠;倘若卞和献玉之前理其璞、现其美;结果会怎么样呢?可见,细节决定成败,即便玉石品高、其心可鉴,没有正确奉献方式,给人看到的就是一块石头,付出惨痛代价不足为奇,此乃一悲。退一步讲,倘若卞和首次献玉失败,便吸取教训,理其璞再献之,则亡羊补牢, 犹未迟也;然其恰恰相反,既不反思,亦未变通,一味固执己见,结果事与愿违,是其第二悲。如此,似乎是第二个问题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而和氏壁的的幸运与悲哀,更是令人唏嘘。</p><p class="ql-block">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它的幸运是它遇到了执着的卞和与贤明的文王,有了卞和的执着与牺牲,亦有文王的谨慎以对,方使其惊现于世,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然其悲,则是自此命运坎坷,跌宕起伏,身不由己。</p><p class="ql-block"> 因其与众不同,世所罕见,现世之后,便成为国宝,它的命运便与国运紧密相连,以至于一系列故事惊心动魄,传颂千古;楚赵联姻,以其为聘,以续和平,福佑苍生;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智慧与胆识,方能使其完璧归赵,却险使秦、赵陷于战争。</p> <p class="ql-block">  传说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将和氏壁制成御玺,成为皇权的象征;亦有传说其于战乱中不知所终。</p><p class="ql-block"> 总之,不论哪种传说正确,至此,和氏壁皆不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  和氏壁的故事,较好的诠释了玉不琢、不成器的意义,但在细细品味之中,又觉得故事的内涵远非如此简单,值得思考与借鉴的或许很多很多……</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有不妥,告之即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