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3】:理解儿童的可能性

生活·实践教育

<p class="ql-block">  马克思-范梅南说过:”孩子之所以成长孩子,是因为他们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所体验的生活是充满可能性的生活。”的确如此,孩子的成长过程,没有大纲,没有目标参考,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充满变化。而作为孩子的父母或者老师,我们担负着他们生活中重要的角色,他们因为责任心,常常要把孩子指引向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之中来,这就是教育的过程。那么,我们如何找寻到适合孩子的生活方式,这就需要理解儿童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我们做老师的,常有一颗为儿童着想的心,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发现,儿童常常不领我们的情,他们对我们的指引毫无兴趣,甚至提出反对和抗议,因此,成人和儿童常常有隔阂和嫌隙,成人觉得儿童不听话,儿童觉得成人好可怕。于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团糟,我们的教育生活一团麻,我们吐槽,当老师,苦啊!</p><p class="ql-block"> 是的,生活永远都在拷问我们该如何生活。“这节课,是孩子需要的课吗?”“我这样的要求,孩子能够接受吗?”这样的生活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这样的选择就是我们想要的选择吗?“除了孩子,没有人能够以这种有力而令人不安的方式重新唤醒这些问题。 要回答这些问题,唯有站在孩子一起,去观察他们,去倾听他们,去学习他们方能解决。</p><p class="ql-block">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成人之师。因为,孩子是成人世界的一面镜子,我们的很多行为、想法、语言都会孩子身上有所体现。比如,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女儿年纪的增长,语言系统的完善,她的很多话语真是”一语惊人“让我们觉得惊喜连连甚至惊吓不断,我们常常在孩子脱口而出一句话时反问自己,我们也没教他们,他们怎么会的呢?其实,这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因为孩子平时在观察我们,在倾听我们,在学习我们。他们的成长很多的成分就是模仿。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做老师的必须要身正言清。不做不好的行为,不说不好的话语,这好像是基本的能力要求。</p><p class="ql-block"> 其次,我们还需要向孩子们学习,其实,作为老师,三尺讲台常常会禁锢我们的思维,如果我们故步自封,上完课,往办公室一坐,远离儿童,我们的教育生活将会陷入泥潭,当我们看不到,听不到孩子的行为和声音时,我们的教育之源将会枯竭。</p><p class="ql-block"> 还有,我们还必须学会淡然接受儿童生活的各种可能性,不要揪着孩子的分数不放,对于生命个体的快乐成长来说,分数真的微不足道,如果我们仔细了解孩子的需要,认真地倾听他们需要帮助的声音,分数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小菜一碟,他们会给我们正确地反馈,面对社会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压力,我们必须重视文化学习的培养,这本没有错,但是,如果我们只盯着这些,眼睛里除了考试还是考试,那真的太遗憾了。一点快乐都不分享的教育,一点可能性的生活都不愿意给儿童的教育,再高的分数,都不是好教育。</p><p class="ql-block"> 作为与孩子打交道最多的人之一,教师在把可能适合孩子的生活方式有意识地指引给孩子的时候,我们的行为要与教育精神相吻合。</p><p class="ql-block"> 换句话说,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我们教育的意识作用于孩子身上,而孩子反馈出来的表现,是检验我们教育结果的最好标尺,从今天起,理解儿童的可能性,为儿童的可能性生活多创造一些可能的环境,这是需要我们一起努力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