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润泽💧万物生长——康各庄幼儿园大班组雨水节气主题活动

康幼-钰亿

<p class="ql-block">  💧立春已过,天渐渐趋暖,湿润的空气、温和的阳光和潇潇细雨的日子正向我们走来,这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p> <p class="ql-block">  💧这个节气的特别之处是降水开始增多,万物开始萌动,禾苗有了雨水的滋润而生长,孩子的生长发育也开始逐渐加快。跟随康各庄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一起了解雨水的来历和习俗吧!</p> 雨水“知多少” <p class="ql-block">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为“交”雨水节气。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p> <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p> 雨水“活动乐” <p class="ql-block">  💧老师给小朋友们讲解完雨水期间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等气候规律,又分析了春雨对农作物的成长、春耕生产、春季播种发挥的“贵如油”作用,随后开展了手工活动。</p> <p class="ql-block">勾线、上色”……一把把漂亮的伞在小朋友们的手中勾勒出来。</p> <p class="ql-block">万物萌动春已至</p><p class="ql-block">孩子们用小手描绘着早春景色,道尽的都是雨水节气的朦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诗词</p> <p class="ql-block">  💧 雨水节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在这一天,不管下不下雨都充满着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人们也都在这一天以不同的形式乞求着顺利安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儿歌</p> 雨水“养乐多”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防护</p> <p class="ql-block">  💧雨水到春来闹,乍暖还寒注意保暖</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节气,天气忽冷忽热,变化不定,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暖,就会导致身体不舒服,比如感冒、咳嗽等,所以我们和宝宝都要多穿点衣服“捂一捂”,不要过早地脱掉棉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运动</p> <p class="ql-block">  💧 适量运动,唤醒身体,缓解春困仅靠睡是不行的,会出现越睡越困的现象。锻炼可以大大加快脑处理信息的反应速度,有效防止春困。老师带领着孩子们在户外做些深呼吸及一些运动,给大脑提供新鲜充足的氧气,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消除困倦。</p> <p class="ql-block">饮食</p> <p class="ql-block">  💧 少酸多甘,以护肝脾《千金方》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雨水时节,养生在于调肝,调肝重在补脾。五行中肝属木,喜条达,在味为酸;脾属土,性敦厚,在味为甘。 饮食应少酸多甘,以养脾脏之气,同时宜少量食用辛温,以应春木升发之气。喝粥,既便于吸收,又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雨水节气最应该养脾,少吃酸多吃甜,如山药、芋头、蜂蜜、红枣、板栗粥、花生粥、薏仁粥等。</p> <p class="ql-block">  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以自然体验为纬,用感受自然万物的方式去体验感知。</p><p class="ql-block"> 本次“雨水”节气主题活动让大班孩子们更加了解节气文化习俗,在亲近自然中开拓视野,感受春天的小美好,带孩子们回到春暖和煦、惠风和畅的体验现场,在生生不息中获得亲历自然的生命体验,去发现美,感受美。</p> <p class="ql-block">  💧雨水,不管是给大自然还是给我们都带来了新的希望,愿孩子们在美丽的日子里肆意成长,在阳光雨露中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p>

雨水

节气

孩子

开始

万物

二十四节气

体验

降水

春雨

春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