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主办:厦门路实验学校小学部教科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3.02 第10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主编:刘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金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校对:李季红</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卷首语:</span></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脚步走不到的远方,文字可以;</span></p><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眼睛看不到的风景,文字可以;</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以治疾,书以疗心。</span></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8px;">——题记</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读书足以娱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书使人茅塞顿开,除鄙见,得新知,养灵性。寒假期间,厦门路实验学校小学部全体教师在欢快的节日之余,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不断学习,不断感悟,汲取书中的营养。下面让我们一起徜徉于文字间,感受厦门路小学老师们的温情与感动......</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书香氤氲 悠悠我心</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华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寒假里我有幸拜读了张祖庆老师《从课堂到课程》这本书,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我就喜欢的不得了,书里面讲的内容正是我目前所处的状态,甚至感到这本书就是为我而写的。一口气读完,对自己目前的困惑渐渐有了方向感。接着又回读,对于第一遍没有消化的地方认真回去研读细品,感觉收获颇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老师这本书里上篇主要讲了自己的成长过程。虽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成长为像张祖庆一样的名师,但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有可能成长为像他那样的“名师”:既有对“教育事理”或“教育之道”的明晰,也有对“教师成长事理”或“教师成长之道”的明澈。其中,“教师成长事理”的核心在于修炼。在这本书里,张祖庆老师展示了独特的教师修炼之道。也正是张老师的真实自身经历给了我方向感。“选定一把椅子”,就是专心致志干好一件事。干好一件事,就是放对位置。放对位置,就是看准方向。看准方向,比什么都重要。明白要想成为一名卓越教师,就需要持续阅读。广义的阅读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读”:读人,读书,读物,读课(听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首先读人,要结识比我们优秀的人。倘若你身边有一群很优秀的人,为了能与他们对话,就会“不待扬鞭自奋蹄”。如果能和优秀的人成为朋友,相信自己就会慢慢地变得优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其次是读书,语言学家、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一个语文老师,不读书,不旅游,不交友,才是最大的不务正业。”其实,我们身边确实有不少语文老师长期不读书的。要想成为卓越型老师,非读书不可。读书是打底子,只有底盘功夫扎实了,人才能站得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再次是读物,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假期出去走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最后是读课(听课),我想分享一句话:听得多不如听得对,听得对不如听得专。课,要有选择地听。如果一下子听很多节课,就会觉得琳琅满目、应接不暇,不知道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只有专注地,听课才会有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总而言之,要想成为卓越型教师并不难,基础不是问题,条件不是问题,水平也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有信念,有热情。有信念,哪怕没有翅膀,也可逆风飞翔;有热情,只要向上跳,就会靠近阳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教育的路上,我们要像树一样活着。一世专注,便是动人,一生坚守。便是深邃。专注于教育,成为大树,是我们共同的信念和姿态!</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读《教育的美好姿态》,感觉:一个字:美!两个字:唯美!肖培东老师这本书谈语文教学、谈教育感悟,谈人生、谈生活,浅唱低吟,字里行间流露着美。帕克,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但我还是粗浅地学习感悟到教育、教学的美好之术和做人、生活的美好之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教育、教学的美好之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耐心、爱心,坚持、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坚持一件事很难,放弃很容易。看到肖培东老师的自我反思和成长之路,原来,专家也会迷茫,专家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瞬间释怀了许多,坚持自己想做的,努力做好!把图说时政和大单元整体备课持续深入做下去!多动脑筋思考,多为成功找方法!朱永新教授主张“所有的学科都应该有深度的阅读”,崔允廓教授谈新课标导向下的教学改革观点之一就是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中政参开辟了“习而时察”学生作品专栏,“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提倡道德与法治学科创新作业形式,可以设计思维导图、新闻时评等作业,各单位的作品质量越来越高,老师们的理解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好消息激励我向前,借用肖培东老师的话“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悟的心。语文课,教好它,我们别无选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简约,凝练,牵一发而动全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堂课如此,一篇文章、一件事、一项工作又何尝不是呢!首先抓住本质和灵魂。帮助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的本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学的灵魂,以生为本是课堂的灵魂,以师为本是学校的灵魂……其次找准切入点,持续推进,达到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反思自己的工作,有所得亦有所失,且行且思,在时光中不断雕刻自己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3.课堂评价关注过程和态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课堂上不假思索的脱“掌”而出习以为常,廉价了自己也廉价了同学们的掌声。课堂要让掌声“真”响起,掌声里有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爱心,掌声外有冷静的头脑、审慎的态度。评价不是最终结论,而是鼓励和点拨,是前进的方向和目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做人、生活的美好之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肖培东老师冲淡谦和、愉悔儒雅,幽默有趣、自信自然,如一株美丽的树,静静地、温和地绽放美好,播撒美好。阅读,写作,沉淀,积蓄。高效地工作,幸福地生活。把高效积攒的慢时光,给自己爱着的人、爱着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读书,是教育人最美的姿态!</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用文化润泽数学课堂 </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孙远亮</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齐华老师是我非常喜欢和崇拜的一位数学特级教师。寒假里,我有幸拜读了张老师《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这本书,收获颇丰、感触很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全书分成“课堂打磨篇”、“理念探索篇”、“技艺解读篇”三大部分,共介绍《圆的认识》、《交换律》、《平均数》、《认识整万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等多节经典的数学课,还有一些理念分享,内容丰富、思想有深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张齐华的座右铭。正如开篇第一课例《圆的认识》,特级教师徐斌评价说:这是一节行云流水般的数学课,还有教师用“一节美丽的好课”“怦然心动”、“绚烂、惊艳”来评价。这节课也让我感受到什么是数学文化,怎样体现数学的文化特性、数学的美。五年后,张老师再次执教《圆的认识》,全新的设计,朴素之美,简约之美,同样深深打动着每一个听课的教师。再次呈现浓浓的数学文化味,实现由外向内的一次华丽转向,让人印象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理念探索篇”中,张老师说:数学文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学+文化”。数学真正的文化要义在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张扬数学思考的魅力,并改变一个人思考的方式、方法、视解。数学学习一旦使学生感受到了思维的乐趣,使学生领悟了数学知识的丰富、数学方法的精巧、数学思想的博大,数学思考的美妙,那么,数学的文化价值必显露无遗。多么深刻的见解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文化应走向日常的数学课堂,让每一节数学课都能散发出数学文化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老师弥漫诗意的教学语言、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课堂立意的深远、教学结构的精巧、文化底蕴的深厚等等都深深吸引我。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看到张齐华老师对数学教学的热爱、执著、努力和超越。张老师就是小学数学的名片,彰显着数学的文化魅力,我要向张老师学习,用文化润泽数学课堂,感染学生的同时也提升自我!</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积土成山 润物无声</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陶莉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初识冰心,是少时语文教材中的《小桔灯》,当时对于冰心的了解仅限于她是一位儿童文学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则是一个懵懂少年,难以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时光荏苒,再读冰心,已是天命之年,历经世事沧桑。今年寒假,偶有闲暇,信手拈取一本书架上落满灰尘的《繁星春水》,粗读后,竟又细细品读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繁星 春水》被称为冰心的代表诗集之一,虽然诗体如梁实秋所评说的:是一种最容易偷懒的诗体,一种最不该流为时尚的诗体,是不值得仿效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只是一个粗浅不过的读者,绝不敢对冰心的诗集妄加评论,但冰心女士作为一名散文家,我却非常喜欢她对文字的加工。《繁星春水》,入目便感觉她的文字行云流水中又有丰富的情感,或将知识蕴藏其中,通过生动活泼的形象描绘,使儿童在趣味横生的阅读中增添智慧,在社会生活中陶冶美的情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繁星春水》读下来,我以为这种题材我们也是最容易做到的:把捕捉到的似是而非的诗意,选些词藻,调度一番,变成了一首,或者说一篇,如此日积月聚,就变成了所谓的诗集。正如我们“五个一”工程的要求:每天一篇课后反思,每周阅读一篇教育方面的著作,每月研读一部著作,每学期上好一节公开课,每年参与一个课题研究……如此“积跬步”“积小流”,何愁他年不能“成江海”“致千里”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用心读这本《繁星 春水》,略有感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自身的修养和教学基本功无疑应该积土成山,而面对懵懂少年的学生,又应如冰心的文字般,将教育寓于自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国学的天空 生动而辽阔</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王芳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国学其实是人类对大自然最简单质朴的认知和总结。学习国学可以慢慢从这些最质朴的认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难以解决的各种思想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言必行,行必果。”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明白,就是说话一定要守信,行动一定要有结果。然而孔子却说:然小人哉。光看字面的意思我吓一跳,难道说话守信也有错吗?做事有结果不是很负责吗?孔子为什么会说“言必行,行必果”是小人物呢?傅佩荣老师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同时让我学到了做人要信与义兼顾。人间事物一直在变迁发展之中,如果没有通权达变的能力,言行都可能陷入困境。读到这,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言行。平日里,我对学生们是如何要求的?我有没有做到通权达变?还是按照言必行,行必果来要求孩子的?我似乎就是孔子口中的“小人”。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班规的重要性。班规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所以班规面前人人平等。但在具体执行时,我并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在无意之中应该伤害到孩子们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国学的天空》一书用了整整一章来讲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由此我想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有没有关注到这一点。在晨会、班会课上我们对孩子们都进行过爱国主义教育。但孩子们还小,对爱国或许没有多么大的体会。我们不妨从身边入手,让孩子们从关心父母入手。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分担家务。从身边事情入手,抓住教育契机,对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体会父母对我们的爱,也对父母反馈我们的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细细品读这本书,不仅可以提高文化涵养,还能让自己放松在古人的世界里。在这样一个松静自然的气场下,身心得到休整,思考得到释放,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人生状态。</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常读经典 提升自我</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苏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是一部研究教师习惯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对教师影响最深远、最直接的经典著作。它是我国第一部以研究国内著名教师好习惯之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从教师的教育习惯、教学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五个方面全方位、系统的研究教师习惯之著作。书中罗列出教师应该养成的100个好习惯,向读者展现出优秀教师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一直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看了这本书,我发现需要改变的首先是自己,自己在教育中也要形成良好的教育好习惯。看着书中一个个好习惯,自己感到惭愧不已。习惯影响着教师的一生,好习惯能有效促成自身的专业成长,并成为优秀教师成功的基石。的确,教师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思想和意识,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影响自己形象的细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习惯影响着教师的一生,好的习惯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书中所谈的好习惯有100个,可以理解为:好习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100个好习惯刺激着我的每一根神经,让我明白不管是在教育教学还是在学习生活上,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都得靠努力、努力、再努力。名师们之所以优秀,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因为他们早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好习惯,并且长期坚持。可以说,是好习惯引领他们走向了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教以来,我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将自己解剖得如此彻底。以前,我也努力面带微笑,可是没有将这种表情作为一种习惯带进课堂;在课堂上也有过创新,可是没有做到持之以恒。其实,一种行为如果长期下去,就会成为习惯;而好的行为一旦坚持下来,就会成为一种好习惯。读此书,我懂得了“坚持”的含义,也坚定了做事要坚持的信念。</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让每一只鸟都歌唱</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姚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寒假中,我有幸拜读了于洁老师主编的《最好的教育在哪里》一书。书中介绍了于老师和他的同事们所经历师生间的真实案例。案例中所有的老师都在用爱和智慧去践行教育者的责任,不乏经典案例。案例之后的点评,又给我们总结出了很多闪光之处。拽卷而思,最好的教育在就在我们厦门路小学身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最好的教育在哪里?于洁老师的《没有兑现的承诺》一文中,她大爱无痕,将母爱渗透在日常的言谈举止之中:拿自己的工资给学生买奖品;为不给学生扣上“偷窃”的帽子,给学生归还奖品的机会;为保护自己的学生,尽可能隐瞒实情,敢于承诺。于老师用她的教育机智,诠释着教育的真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最好的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爱是第一位的,爱是践行最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爱自己的学生,学生才会信任我们,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他们才能向我们敞开心扉。只有爱我们的班级,才能把五、六十个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成长环境和背景的孩子融为一体。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让每一只鸟都歌唱,让每一朵花都开放。这将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与使命。歌唱与开放是鸟与花的本能,不用别人赋予,他们需要的只是保护、激励、唤醒、鼓舞。我们教给孩子们的所谓知识,如果不能起到这个作用,那只能叫阻碍与扼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学生原本就具有获得知识的潜能与价值,这不是谁教给他的,而是生命本具的。教师的作用,或者说教育的使命,不单是传授知识和本领,而是发现这个潜能与价值,在激励中唤醒它,给它提供一个发扬光大的平台,让它自己去获取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不管教育发生在哪里,也不管教育由谁完成,教育的使命,首先在于唤醒,唤醒孩子的梦想,让孩子的心飞起来,有憧憬,有眺望。像一只鸟儿每天都歌唱!”这便是我此次阅读最大的收获。</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做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的需要</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胡春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假期里,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书中渗透着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像山谷间的清泉在心中流淌,荡涤心灵、驱逐烦扰,让我如沐春风、醍醐灌顶,找到了目标,不忘初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李老师在书中写到“最阴暗的角落也需要阳光的照耀,素质教育的意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看待学生的眼光却常常带有主观评价,对表现不佳,如经常忘记带书本、课堂开小差、书写马虎、爱打架惹事的学生总是多方批评训斥,直到看到李老师写到的“他收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墨阳的恐怖。他写字想着红圈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选了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我才恍然醒悟,在教学中是否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表现欠佳的孩子们应该是有他们内心真实需要的。在平时的工作中,我通过电话家访、单独交谈、多人座谈等方式,对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特别是爱捣乱的学生,了解他们对学习的想法、实际的需求,力图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尊重与关爱,让教育更符合人性化,充满温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李镇西老师对做最好的老师有着独特的解读,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舒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不要求我们与名师、专家比,而是要求我们要有教育的激情,自己和自己比,用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比——今天上课是否比昨天更生动?今天组织的课堂活动是否比昨天更有趣?今天累积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比昨天更丰富?今天进行的教育反思是否比昨天更深刻?……就是在这样一个个充满教学激情的反思中,坚持不懈地比,就会不断地进步、提升、超越,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激情,潜移默化地感染,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敢于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拥有坚定信念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不忘初心,充满激情,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做学生需要的老师。 </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向深处挖掘 构建爱的磁场</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吴雨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读过了管老师的《一线带班》,我们收获的不止各种实用的金点子,同时我也被管老师身上的教育魅力所感染。管老师敢说、会说,管老师所感、所言之理,有些是我们想说还没来得及说的;有些是想说而说不好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一线老师最真实的现状。同样是站在一线,同样是教书育人,管老师却能做得如此精彩绝伦,我不禁愧然,想到自己着实缺少了对教育的思考,对后进生的耐心,对育人方法的孜孜以求。管老师教育中的葵花宝典,贴近一线教师的生活,接地气,有烟火气,读罢,不得不让我为之叹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管老师常说:“什么事情都可以动脑筋,而在我的眼里,一切动脑筋干的活,都叫做‘研究’。”一位好教师能上公开课,又要能上家常课;能拿出一套理论,又能亮出一叠分数,时刻保持着问题意识,研究教书更要育人,让教育贴着地面行走,这也是我对教育的不懈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管老师的耐心与智慧让我折服。很多时候,我会灵感一来,才会产生某种想法,或者心血来潮,与某个孩子来个约定,但是,往往坚持不了,三天劲过了就不了了之了。而管老师的每个小妙招都是“从一而终”、有目标有落实的。他“润物无声”,慢慢滋养,形成教育合力。他走进“问题生”的内心,用无声的语言融化孩子心里的坚冰,这是对孩子、对教育的爱。管老师用鲜活的教学案例告诉我,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让我们对孩子的不是枯燥的说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管老师就像一盏明灯,原来无论何种状况,只要用心,都可做文章,皆能化作正能量。因为思考所以灵动,因为坚持所以精彩。让我们像百合一样,展开是一朵花,合拢是一枚果;像星辰一样,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手捧《一线带班》,做一个幸福的一线班主任!</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让教育反思成为习惯</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申志发</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读完《教育寻真》,让我受益匪浅,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认真态度、对学生负责任的心、对学生的爱和对生活的用心让我深有感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书中,李镇西老师说到“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引起了我的共鸣。这是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小事,这是在三(2)班上的一节音乐课上,我刚走进教室孩子们就目不转睛的盯着黑板,我顺着他们的目光看过去,上面赫然写着我的名字,我当时心理并没有太大的波动,我知道这是孩子们的恶作剧,他们并没有其他的心思,但我不经思考,为什么他们“敢”写我的名字呢?换作是班主任他们会写吗?我想不会,经过我不断的思考我想我找到了答案:在教学的过程中毫无疑问我是有爱的,但却缺乏些许严厉,在课堂中我对他们总是笑脸相迎,即便对一些课堂捣乱的同学也没有对他们进行严肃的教育。导致了个别自控力不是很好的同学,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在课堂上更是约束不了自己。 面对这样的同学我想我们更应该静下来聆听他们的声音。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现在我会利用课下的时间找到学生谈心并严肃地告诉他们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通过教育谈心那些原本上课捣乱的同学也收敛了很多,上课也能够认真的配合老师了。所以我想为了对孩子们负责,也对自己负责,我们应该做一名富有教育智慧的老师,而实现的途径,则是做一名反思型的老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现在的我会每天坚持写下教育笔记,将一天所见、所想、所读,记录下来。我想教育变革的宝藏就隐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对教学经验、一些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可以发现新理念、新见解,这样可以促进教师对实践的反思和智慧的提升。教育反思还可以避免教学中重复出现的一些问题,让教育随笔中的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那将是教师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境界!</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正面管教 和善坚定</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向佩</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简·尼尔森曾在教育论坛上说,“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过程当中,感觉到痛苦,那么你的方法一定是错的。”管教孩子的方法是每位家长和老师都应该认真学习的,在《正面管教》这本书中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和善而坚定,也有人叫作温柔而坚定,或者是温柔,但是有边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用严厉也不娇纵的方法,它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为一体,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技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一定要善于启发孩子兴趣并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其中书上强调培养一个孩子最重要的目标是要培养孩子七项感知能力和技能。这七项感知能力和技能是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所必备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首先,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就是觉得这事我能行,我有我的能力。第二个是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价值的感知力。那我的贡献是有价值的,大家需要我。第三个是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第四个是内省的能力很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第五个是人际沟通的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且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第六个是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第七个是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果允许孩子在为家庭和学校做有意义的事情时,与父母和老师并肩做事,边干边学,他们就会自然而然的培养出这些感知力和技能来。现在这个世界到处是机会,孩子们却往往还没有准备好。当父母和老师以更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感知力和技能时,孩子们的大多数行为问题也被消除了。</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做教育中有温度的光</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许同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在我的内心深处,我认为教师提升自我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那便是勤奋的读书。寒假读了陈震老师的《温暖的教育者》,让时常迷茫无措的我沐浴了阳光般的温暖。我十分钦佩陈震老师,同为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语言功底深厚,让我望尘莫及。他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形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书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炼,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位普通教师,在教育道路上自我寻觅过程。面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照进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与生活姿态。这让我觉得,如果做好现下的本职工作,就应该和他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作为一名教育者,自己本身就需要具有一定的工作姿态,有一种上下求索的境界。还记得书中的第一段写道:站在冬日的阳光下,倍感身体的温暖;躺在母亲的怀抱里,享受母爱的温暖;手捧一本书,触摸文字的温暖;观看陶妙如教授的讲座,感受心灵的温暖;学生进入校园,自然要得到教育的温暖。温暖是一种感觉,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正是这么一段话,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感动了我,还有主人公形象,和那些温暖入心的文字,让我捧着这本书细细地品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教育教学是一项既简单又复杂的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首要条件是教师应具有爱心,爱,是教育的法宝,是教育的根本。作为教师需要把每个孩子都放在心上,教师的教育态度,决定着学生的发展,甚至影响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做温暖的教育者,是一种教育理想与情怀,也是新时期对一线的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让我们一起努力,不遗弃一个学生,让每个孩子都树立起成长的信心,让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收获,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精彩的童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让我们以温润的内心,寻觅着教育中有温度的阳光,成为温暖的教育者!</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教师幸福 教育之美</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奎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今年寒假我有读了一本书《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刚拿到这本书,题目首先激发了我阅读的兴趣:“教师的职业幸福在哪里?”“幸福的秘密是什么?”“怎样在工作中创造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走进了杨斌老师笔下的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通读整本书,如果你问我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在哪里?我会从三个方面来回答:一、幸福的秘密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在家校合力中;二、幸福秘密的源泉在课堂,在创造性教学中;三、幸福的秘密在岁月中,在努力做一颗饱满的种子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师生关系见工作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书中说道:“师生关系是体现教师职业幸福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它是贮藏着教师工作动力和职业情感的一座富矿。”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融洽的师爱氛围中、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前提下的。师生之间关系和睦,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幸福从教学创造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同样是教育劳动,有的人能够从中得到无言的幸福,有的人却视之为“苦役”,这与教育劳动的创造性有关。如果你想体验教师职业幸福,那么,请从教学创造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努力做颗饱满的种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生命的原野上,谁都希望自己长成大树,枝叶婆娑,迎风歌唱。但是谈何容易,从种子到大树的征程,岂止万里,但我们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不畏艰难险阻。我们可以先从做一颗饱满种子开始,不管是否有机会发芽,不管能否钻出地面,不管能否有模有样地挺立于阳光之中,我们都要努力,始终有一种时刻准备着的姿态,始终为可能有朝一日生命爆发积蓄能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记得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我要说:“工作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体验创造幸福的成功和美好!”只有我们教师是幸福的,才能创造出幸福的课堂,教出幸福的学生。让我们一起相信种子,相信岁月,争做幸福教师!</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慢慢欣赏孩子的成长</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杜冰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读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我对教育中的“慢”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学生来说,错误是种经历,甚至是一种不可或缺行为,更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发挥慢的教育艺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再次,让心态慢下来,让教育行为慢下来,慢慢走,欣赏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文质先生说:"生命化教育,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这个具体的实践过程,往往就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关切的姿势,一种换位的思考,一段深入人心的谈话。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微妙的教育总是从心灵出发,去开启一段曾经关闭的心扉,去培植一截曾经幽暗的绿芽,去化解一些一时纠缠不清的纷争与矛盾。一朵百合花需要奋斗一年才能重新开花;一棵杉树苗需要拼争几十年才可能长成有用的树;一把小提琴的制作需要四十三道工序;从一块块泥巴变成精美的瓷器,一般说来需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那么,一个孩子的成长呢!一个健康健全的人的培养呢!一个大写的人的养成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慢慢地来,慢慢地教,慢慢地手把手,慢慢地陪着她背记单词,慢慢地教他们写作。时光飞跃,我们在教育教学旅程中慢慢地学会低声下气,学会和颜悦色,学会以自己宽广的心胸去接纳学生的缺点,并及时想办法使之走入正常的轨道。这些微妙的教育我们渐渐地学来,也渐渐地运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是啊,来日方长!我们走过,但不错过!我们错过,但不会再错!微妙的教育,从爱心出发;微妙的教育,从细节做起;微妙的教育,从关注一个人,关注一个生命的成长作为目的地。微妙的教育,必将从缓慢的进程中沉淀出教育的芬芳!</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有爱是不够的</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桂</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先生说:“教师应是不断追求自己生命的发展和完善的人,在帮助别人完善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教师这个职业对我来说就是一门艺术。我是一个经验不丰富的年轻教师,我现在就像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而画的对象就是我自己,我可以把自己画成灰白,严肃的素描,也可以画成绚丽多彩,引人入胜的油画。我想所有的老师都想成为一幅油画,吸引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吧。于是,在冬去春将来的寒假,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好教师是这样炼成的》一书,有感触、有感动、有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全书不同章节诠释了教育的不同形式与意义,让我体会到做一名好老师真的没有那么简单。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件需要耐心、信心、爱心的工作。做老师就是在做育人的工作,第一,我们要做到用爱心来温暖学生:做学生生活中的呵护者,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做学生人生的启迪者。第二,能做到平等的对待学生:对学生公全仁,与学生心灵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第三,做到尊重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隐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读着书中爱研会里优秀教师们的经验与感悟,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优秀的老师,是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教师只有再度做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学习、阅读、研究、反思,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教师只有爱是不够的,教师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在追随中,寻找前行的力量,去阅读一个个动人的教育故事,去领悟一个个富有教育智慧的做法;在践行中,享受成长的快乐,跟随优秀前辈学习,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我坚信:踏雪寻春去,归来春满怀!</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教有所思 育有所得</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汤星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最喜无风无雨的夜晚,静品自然,静通心意,静享人世的浮华。我也喜风急雨骤时,怀抱一书,沉坐静思,观自然的风雨变幻,悟人生的诡秘莫测。这时,不是在读书,而是书在陪我读人生。《教有所思》这本书就陪着我走过人生中的一段旅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教有所思》是李镇西老师在2003年创作的一部作品。读完他的书,我才真正体会到: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真是名副其实,毫不夸张。他的理想教育,也是千千万万中国教师的理想教育,他的教育理想使多少中国教师的心灵为之震撼,为之憧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教书育人就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与之相通的,爱,也是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宣扬的教育内涵,心中有爱,才能教出有爱的学生。教书育人十载有余,有怒不可遏大发雷霆的瞬间,有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的时刻,也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光阴。但最后你会明白,无论你对学生多么严苛刻薄或是对工作多么勤勉努力,最后教育教学想要学取得成效的一定是唯一法宝——“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么多年来,为了跟孩子们培养好“感情”我尝试过很多办法。有物质方面的奖励,也有精神上的激励。之前的工作中我长期面对的是一群小小年纪就离家住校的孩子,如果说住宿生活锻炼了他们的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那么父母亲情的缺失谁能帮他们填补?这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应首当其冲,我们可以关注孩子们所穿衣物是否单薄保暖,我们可以关心孩子们手指甲的长短,我们也可以多多留意孩子们情绪上的变化……现在我带的孩子们虽然不再长期住校,但据我了解有的孩子父母离异,有的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还有的孩子连父母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比起知识,我觉得这些孩子更需要的是“爱”。有了爱的滋养,他们的心灵才会生长的茂盛、灿烂。因此,我会时不时地搂搂抱抱他们,我会抽空和他们漫无目的地聊聊天,也会偶尔送送他们一些小礼物。我知道我可以做的以及我能去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其实,爱只要微微渲染,就能成为一幅山水画,或一道风景线。总之,我觉得对待孩子们的关心不能仅停留在“学习学业”上,有温度,有情怀的爱才是孩子们需要的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掩卷沉思,思绪万千,李老师那博爱胸怀,踏实奋进,勤于思考的形象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催我不断奋进!</span></p> <h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结束语:</span></h1><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厦门路小学以“书香校园”创建为中心,以共读促共识,并以阅读为抓手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让师生的教育生活更加幸福完整,让书香溢满校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阅读,是一座灯塔,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阅读,是一缕阳光,为我们照亮人生的旅程;阅读,是一位向导,帮我找到智慧的源泉”。阅读已成为一种习惯融入厦小老师们的生命,深闻书香,遇见成长,让我们都能成为一个有智慧、有温度、有情趣的老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