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摄影展示与《竹枝词》创作

百胜

<p class="ql-block">《竹枝词•红树》</p><p class="ql-block">滇池彼岸树红芳,</p><p class="ql-block">海口新兴盛世彰。</p><p class="ql-block">建设开发观美景,</p><p class="ql-block">丛生碧水浪清扬。</p><p class="ql-block"> 这是“金堂玉马”今年二月十二日在西山区海口镇与晋宁区交界的东大河湿地公园拍摄的一组作品。按照我俩的约定由他拍照照片,我负责撰写《竹枝词》共同赞颂美丽昆明!美丽海口!美丽晋宁东大河湿地公园!</p><p class="ql-block"> 自从云南省人大滇池保护条例颁布执行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把滇池治理列入工作议程。沿湖治理和开发逐年加大投入,在滇池水域建立大大小小的湿地27处,目前面积最大的有晋宁区东大河湿地公园、王官湿地公园、宝丰湿地公园、滇池湿地公园等等。其中东海岸湿地公园和宝丰湿地公园是最近才开放的,“金堂玉马”从不拉下湿地公园的拍摄。</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癸卯甲寅月乙巳日于春城昆明</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彼岸》</p><p class="ql-block">滇池彼岸晋宁彰,</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碧水扬。</p><p class="ql-block">汇聚螺狮沉地幔。</p><p class="ql-block">今朝考古见芬芳。</p><p class="ql-block"> 晋宁县是汉代实行郡县制的益州郡滇池县的治所。也是著名的古滇国青铜文化的发源地和爨文化的核心区域。根据国家文物局今年2月15日发布“考古中国”发布的消息:(以下文字来自掌上春城)其中通报了云南晋宁古城村遗址考古成果。古城村遗址是首次在滇文化核心区内发现的一处完整商周时期环壕聚落,是探索滇文化来源的重要线索。</p><p class="ql-block"> 古城村遗址位于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古城村,滇池东南岸。2020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发现该遗址。2021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晋宁区相关单位对其进行了主动性发掘。该遗址发现各类遗迹1000余处,出土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木器等文物4000余件。</p><p class="ql-block"> 古城村遗址考古领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周然朝介绍,古城村遗址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大型湖滨贝丘遗址,面积约4.2万平方米,现存的贝丘堆积最厚处达6.5米,由大量尾部被敲破的螺蛳壳与灰土层交替堆叠形成。记者在考古发掘现场看到,螺蛳壳面积之广、堆积之厚、数量之多,蔚为壮观。上述文字来自网络,仅为撰写《竹枝词》感谢作者的辛勤劳动。</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癸卯甲寅月乙巳日于春城昆明</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翠海》</p><p class="ql-block">南天璀璨绘新章,</p><p class="ql-block">鄯善渊源碧水扬。</p><p class="ql-block">盛世迎来新美景,</p><p class="ql-block">滇池涌浪赋荣昌。</p><p class="ql-block"> 滇池是云南省省会历史文化名城昆明的高原湖泊,被历代文人墨客写诗赋最多的地方。明洪武十五年(1382)沐英在昆明建立官窑烧制城砖形成昆明老城区的龟形布局。被称为“灵龟之城”,以南门为龟头,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为四足,北门为龟尾。东西四门并不对称,称龟往南行。如今只留下地名南城脚、北门街、小西门、东寺街。南门历史上称“丽正门”,一九二二年扩建昆明城时被拆除。今天的昆明古城墙在圆通山的一隅尚存一百米,城墙高9.08米,是青砖表外黄土充心的建筑。为此建立官窑并在砖上印有“监制”,在昆明东的金马窑、正南的南窑、东北边的黑土凹三地建官窑烧制城砖。成为历史最大的窑口“昆明窑”。</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癸卯甲寅月乙巳日于春城昆明</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翡红》</p><p class="ql-block">蓝天翡翠衬红芳,</p><p class="ql-block">碧水清波彼岸彰。</p><p class="ql-block">古土新兴迎盛世,</p><p class="ql-block">滇池彼岸富荣昌。</p><p class="ql-block"> 滇池彼岸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在晋宁区昆阳镇古城村发掘的商代遗址就是证据。在古遗址下全是被人食用后抛弃的螺狮壳,最深达6.5米。古官渡也是建在螺狮壳形成的“贝丘遗址”上。今天滇池彼岸的湿地保护是保护滇池的重要举措之一,种植水生植物水杉是保护性措施。形成美丽的“红树林”让摄影爱好者留恋忘返。</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癸卯甲寅月乙巳日于春城昆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望海》</p><p class="ql-block">清馨碧海郑和家,</p><p class="ql-block">故土新兴盛世华。</p><p class="ql-block">远望蓝天呈翡翠,</p><p class="ql-block">滇池保护众人夸。</p><p class="ql-block">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喜茫茫空阔无边。”这是大观楼长联的第一句,滇池因为地壳运动形成的高原湖泊,自东北边的牧羊河、小河是上方主要来水。古人智慧选择驻地在水的下游,形成的污染从海口镇流入螳螂川,这为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选址提供古人的智慧。明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就是晋宁人。</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癸卯甲寅月乙巳日于春城昆明</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金堂玉马,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某师副参谋长,转业昆明市公安局某分局历任治安、巡警、经侦大队教导员。作为军人和警察用他敏锐的眼光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退休后业余用照相机的镜头记录生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乐趣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