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追踪之六

长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行走在寒风中的秦腔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困住了杨老将,杨老将——”伴随着一声苍劲雄浑的须生唱腔,平凉绿地广场掌声雷动,人流如潮,成了一片戏曲的天地、欢乐的海洋!</p><p class="ql-block"> 时在卯兔正月二十一,雪后初霁,寒气袭人。笔者正好聚餐路过,就被平凉市泾河艺术剧院(原平凉市秦剧团)张磊主演的大型秦腔传统历史剧《金沙滩》所折服,不由得驻足观赏。这个张磊,由于演戏扎实,功夫过硬,人称“张名演”,夫人吕玲也是剧团响当当的旦角演员,两个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接受艺术熏陶。当我受邀进入临时搭建的演出后台时,正好碰见不到四岁的二宝正在顺着爸爸的唱腔,一字一句饶有兴味地学唱老令公,不由得令人刮目相看!戏曲要从娃娃抓起,看来真不是一句虚话。</p><p class="ql-block"> “泾川下乡还没结束,就接市上通知,连夜赶回绿地广场进行惠民演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支部书记慕世斌先生边拍摄边给我介绍,“正月初五至今,演员们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基本没有休息过,有的还带病上岗。加之风雪交加,气候多变,这对全体演职人员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这里演罢后,全团还要赶赴秦安那边!”</p><p class="ql-block"> 看来,今年市场形势看好,演员们还真有得忙呢!</p><p class="ql-block"> 是的,由于受疫情影响,剧团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完整的演出,演员们已经吃不饱肚子了。和我比较熟悉的须生演员常双强称,夫人本来就在一个不景气的事业单位上班,如果不下乡就没有多少工资,加之近两年演出停摆,自己那点可怜的工资还不够供给两个上学的孩子,期待多下乡多挣点。其实,诸如常双强这样面临窘境的艺人比比皆是。疫情期间,剧团好多年轻演员在靠父母接济,不然无法生活。家在陕西的演员,有好几个连续两年都没回去探过亲。台上光鲜亮丽,台下立马朴素,其辛酸和无奈,能有多少人知晓呢?家在灵台农村的小生演员杨平,长年租住在一间狭小阴暗的临街门面房,为了维持一家人生计,不得不开快手搞直播。当然,工作之余玩快手抖音,是一种正能量的艺术推介和工作宣传,本来无可厚非。</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这些视艺术为生命、把观众当上帝的戏曲工作者,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从不叫苦叫累,任凭风吹浪打,仍坚守初心,不离不弃。分管业务的副总经理周元灵,前段因病住院,人还没好利索,就急着来上班,他不但承担乐队司鼓,还负责演出具体业务。陕西籍的孙建敏、任晓琴夫妇,毕生奉献挚爱的秦腔艺术,已在剧团打拼近四十载,成为地地道道的平凉人。类似的还有李斌、李晓艳夫妇,这二人的丑角表演,惟妙惟肖,成为平凉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二级演奏员鱼军民,多次放弃去省级院团发展的好机会。业务骨干卫小军、苟菊燕、景丽娜等,也有外出发展的机遇,但都选择留下来。老将何永东,小生大演,风头正劲。由于工作需要,剧团返聘了业务精湛的杨晓宁、李俊福、张盛斌等老艺人,他们严以自律、宽以待人,和年轻人一道起早贪黒,摸爬滚打,下乡睡通铺上大灶,起到了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默默无闻的杨涛,退休后剧团仍舍不得让走,一如既往地搞后勤、跑龙套,成为名副其实的热心肠。周眉生啃着干馍馍,晚上住在绿地广场临时搭建的帐棚内看守戏箱。李强老师年近半百,依然生龙活虎,他已习惯长年奔波,连夜转点装台。张海青、苏润枝及文武乐队一班人,还有台前幕后诸多无名英雄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确保了整体团队和谐共生、高效运转。</p><p class="ql-block"> “戏比天大”,“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艺海无涯、学无止境”等一些励志名言,已经成为剧团和演员的共同心声。他们恪守宗旨,从来没有懈怠过,也无悔这个荣誉,尊崇这个操守。经常饰演赵匡胤的袁冬,上场前冻的瑟瑟发抖,也不敢穿厚衣服,因为演完全场《下河东》,足以让他大汗淋漓、浑身湿透。女演员王红丽,至亲病故奔丧期间,当接到剧团演出求救电话时,二话不说,连夜租车从宝鸡赶赴静宁演出点。王洁为了演好角色,反复揣摩试镜,并让老公及时提出批评意见。她假期在娘家干农活时,抡起铁锨当花枪使,苦练刀马旦不放松。青年新秀李颖,为了演好杨文广,在雪地里练习劈叉,冻的两腿都失去知觉了。有的女演员妊娠反应强烈,但仍坚持下乡不休息。鱼亚琴说她早年为了上艺校,和家人都闹僵了。为了钟爱的艺术事业,好多女演员省吃俭用,舍不得买化妆品,仍要给自己花大价钱置办演出行头。为了给名演配戏,晚场过后,全体演职人员仍加班干到凌晨一点多才睡觉。王萍女士原本是个门外汉,经过几年历练,已能独当一面。她注重宣传团队精神,其落落大方、清新明快的主持风格已被观众所接受。年前集中封控政策放开后,全团绝大多数演员都阳了,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排练,坚持到最后胜利。</p><p class="ql-block"> 艺术这碗饭的确不好吃。业务科长张卫珍深有感触地说:“苦就苦点,累就累点,只要有戏唱,端怕没市场,更怕丢失观众!”目前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山大,更由于受疫情影响,经济不景气,演出成本高,投入和产出不能成正比,加之人才匮乏,流失严重,直接影响剧团生存和发展。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兴盛,新兴媒体抢占眼球,好的演出借助快手抖音等工具“飞入寻常百姓家”,能到现场观看,已经成为奢望。综合诸多因素,戏曲前景堪忧,剧团举步维艰。现在,各大院团都在找米下锅,连著名的陕西戏曲研究院和易俗社等都屈尊降贵,进军最基层的农村庙会。</p><p class="ql-block"> 有鉴于此,市秦作了一系列改革和尝试,比如积极汇报当地党委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开展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举办青年新秀专场,开展技能比赛和岗位练兵,企地联合、专兼结合,走出去请进来,打造红色经典剧目,围绕中心开展现代戏创作,向旅游景区拓展演出,开展戏曲进校园等“六进”活动,以及以老带新、名家配戏等各种别开生面的艺术传承创新实践活动,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立足自身挖潜改造,着力提升能力素质,锻造过硬队伍,形成良性发展态势。目前,百年老团的品牌熠熠生辉,名家新秀茁壮成长,演出行当俱全,基础设施完备,艺术水平日趋成熟,竞技势力逐步增强,成为一支公认的陇上名团和演出劲旅。就连一些省级院团和戏曲名家也对此好评有加,认为平凉市秦剧团近年来发展变化很大,未来可期,值得点赞。</p><p class="ql-block"> 一路回望,一路走过,豪迈的秦腔唤醒朝阳,热情的观众伴你前行。“西北花脸王”张兰秦先生动情地说,“平凉市秦剧团是一支作风顽强、能打硬仗的好团队,前些年和我们曾经合作拍摄过数字电影《铡美案》。那里有我忠实的戏迷和粉丝,也有我的学生,我对此一往情深!”秦腔名家王鸿斌先生称,这个团有我的两个得意门生,我对他们寄予厚望,也衷心祝福剧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其实这里已成为网红打卡地。直播间看戏的人不管演啥戏,总要问上一句,今晚有徐小丹的板胡吗?号称“戏班长”的退休陈老师和戏曲直播达人“尚品尚”,都对平凉市秦格外上心,他们二人长年跟班剧团,宣传推介,逢人便说:吃饭要吃西北风味的,看戏要看平凉市秦的!是的,借助党的振兴戏曲艺术好政策好机遇,相信平凉市泾河艺术剧院一定能实现跨越式大发展!</p><p class="ql-block"> 加油,我的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张天岩 2023年2月17日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