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笔者父亲1955年荣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实物拍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领导下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战略决战,主要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三场战略性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下面,按照三大战役时间顺序,分别简要介绍一下三大战役以及三大战役纪念章的制作与颁发。</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辽沈战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中国大陆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台湾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8年9月12日,林彪、罗荣桓率东北解放军发动攻击,连克辽宁昌黎、滦县、兴城、绥中、义县、国民党军被分割在锦州、锦西、山海关地区。蒋介石急调北宁县的5个师和山东的2个师,连同原在锦西4个师,共11个师,于10月10日至1 5日猛攻塔山,以解锦州之围,但未能突破解放军的阵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0月11日,廖耀湘指挥的国民党军第九兵团11个师和3个骑兵旅由沈阳驰援锦州,亦被阻止在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市发起攻击,15日攻克,全歼守敌,俘敌10万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7日,驻守长春的曾泽生率第六十军26000人起义,其余在东北副总司令郑洞国率领下投降。蒋介石此时仍想夺回锦州,打通关内外的联络,令第九兵团继续向锦州前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东北野战军主力于26日在黑山、大虎山将第九兵团包围,经两天激战,歼10万人,廖耀湘等多名高级将领被俘。 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再歼敌近15万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解放了东北全境。</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辽沈战役纪念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span style="font-size: 20px;">“辽沈战役纪念章”,也称“东北解放纪念章”。系东北全境解放后我军颁发的首枚纪念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0年2月,东北人民政府领导人联名向周恩来呈文,请求为纪念东北解放制作100万枚纪念章。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1950年7月15日,在沈阳红星剧场隆重举行授章仪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东北解放纪念章”由东北军政委员会制作并颁发给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部队(此时东北野战军已改编为第四野战军)指战员和有关人员。该章为异形,铜质,直径4.6厘米,有铜环连接绶带,图案上方为“八一”军旗,正中绘有东北三省地图,寓意东北三省全部解放,中间镌刻着“解放东北纪念”金字,下面注有“1948”年份,表明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左右两边刻有齿轮、麦穗及和平鸽羽翼,羽翼由四条红杠组成,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949年初按照中央军委命令全军整编统一编制番号,原东北人民解放军被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前进之意。此章设计严谨,制作精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东北军政委员会制作颁发的“东北解放纪念章”即“辽沈战役纪念章”。(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面这枚“东北解放纪念章”是四野老兵傅景明老人的后代捐赠给四平战役纪念馆永久珍藏的网络图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另附四平战役纪念馆的解说词)"这是一枚东北解放纪念章。它是1950年我军颁发首枚解放纪念章,是颁发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全体指战员及相关人员的,总计颁发112.5万枚。该纪念章虽然颁发数量较多,但能完整保存至今的也实属有限。纪念章整体呈不规则形,为铜胎烤漆工艺制作而成,直径4.8厘米。这枚纪念章是第6纵队17师50团班长傅景明荣获的。他曾参加四平攻坚战,后来随部队相继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华中南直至解放海南岛。傅景明后代于2018年11月将此枚奖章捐赠于四平战役纪念馆永久珍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淮海战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淮海战役(中国大陆称之为“淮海战役”,台湾方面称为“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和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及其所属军区部队与地方武装共约60万人,于1948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经过长达两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战斗,攻占宿县截断徐州退路一举改变形势,分别在碾庄、双堆集、陈官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以伤亡13.6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至此,国民党在中原和华东战场上的精锐丧失殆尽,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被我军解放,其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日益陷入土崩瓦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淮海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以60万对敌80万,是我军战史上一次辉煌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淮海战役纪念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淮海战役纪念章,共有两个版本和制式。一枚是由华东军区制作颁发,发给华东野战军全体指战员以及参战地方武装与民兵。该章质地为铜质镀铬,直径2.7厘米。纪念章正面中间是两支交叉的带有刺刀的步枪,(表明淮海战役由参战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协同作战)步枪的上方是一颗红釉五角星,步枪下方写有“淮海战役纪念”6个红釉大字。整个正面以五角星中心为圆点,发散出一条条金线,连接纪念章边缘,给人以光芒四射之感。正面图案和文字皆为阳刻。纪念章背面上部为一别针,下部镌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的字样及颁发时间“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背面文字皆为阴刻。共颁发约60万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纪念淮海战役,华东军区在战役结束后制作颁发了纪念章,授予参战的华野各纵队和华东军区地方部队的指战员;战役期间支前的华东军区专职支前人员、民兵和民工;参加淮海战役的华东军区其他有功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华东军区制作颁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因形制大小被收藏界称之为“小淮海”)正面(笔者实物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华东军区制作颁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背面(实物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另一枚由中原军区制作颁发。为纪念淮海战役的胜利,中原军区也向参加淮海战役的中原野战军参战官兵和其他有关⼈员颁发了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章体异形⽆挂,正⾯主体图案为左右各六⽀相互交叉带刺⼑的步枪托起的红⾊五⾓星,中间为⽔波纹,上部有“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红⾊字样,下有“中原⼈民解放军”⽩⾊字样。章体背⾯压铸有“1948.11.5-1949.1.10 中原⼈民解放军(制)颁发”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质地:铜质(分为油漆版和镀铬珐琅彩版两种)共颁发约30万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原军区制作颁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因形制大小被收藏界称之为“大淮海”)正面(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原军区制作颁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背面。(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平津战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b>“</b><b style="font-size: 20px;">平津战役纪念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平津战役纪念章,也就是“华北解放纪念章”。新中国成立后,华北人民政府和华北军区为表彰解放华北区参战人员和纪念华北解放,经报请中央人民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批准,决定颁发“华北解放纪念章”一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0年8月15日,华北军区政治部下发了《华北军区政治部关于颁发华北解放纪念章的规定》。规定“在华北全区截止1949年5月6日完全解放。凡在此日前参加华北解放军建制之部队、机关、学校及军事工业部门之全体人员和脱产之人民武装工作人员,均发给华北解放纪念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华北解放纪念章 ” 的颁发, 自1950年8月至1952年10月20日止 , 送发和收回颁发登记表共历两年多的时间 , 涉及到本区、外区的部队、工厂、学校、农村、各级机关、医院等。此项工作时间长、范围广、涉及人员复杂且人数众多。从华北军区到各大区、各省市民政部门 , 均做了大量细致工作 , 使得纪念章顺利无误地颁发到每一个颁发对象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华北解放纪念章”为铜质,由两部分组成。章面图为嘉禾图案簇围着一名英姿飒爽的解放军战士,持枪守卫着“万里长城”和“八一军旗”,奖章下方铭刻“华北解放纪念”六字;纪念章另一部分由横幅红面黄杠的授带组成,与章面连成一体。纪念章后面刻有“1950”字样。奖章整体看上去金光闪闪,威武豪迈,气壮山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华北军区制作颁发的“华北解放纪念章”,即“平津战役纪念章”。(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渡江战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的其他战役,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发展到400万人,士气高昂,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加丰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蒋介石集团企图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负隅顽抗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隐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提出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总揽军政大权,积极扩军备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9年2~3月,中共中央军委依据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既定方针,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军区、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20万人,统归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指挥,邓小平为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依据中央军委的意图和国民党军的部署以及长江中下游地理特点,1949年3月31日,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由粟裕,谭震林,刘伯承分别组成东、中、西3个突击集团。此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最终等到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同时指出,对于凡愿停止战争、用和平方法解决问题的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地方军事集团,可以按照《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的大意,同他们签订地方性的和平协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9年4月20日,中集团首先渡江,21日长江天堑上万船齐发,百万雄师过大江。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5月12日,第三野战军主力发起攻打上海的淞沪战役,27日上海解放。至此,以解放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和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为标志,渡江战役划上了圆满的句号。</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渡江战役纪念章”</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华东军区制作颁发的“渡江战役纪念章”正面。(笔者实物拍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华东军区制作颁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和“渡江战役纪念章”(实物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渡江战役纪念章材质为红铜,直径3.2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正面图案是:波滔滚滚的长江,江面上排列着扬帆的战船,战船在汹涌的惊涛中直驰江南大岸,炮弹在四周击起水柱,空中硝烟弥漫,英勇善战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手持刺刀枪冲锋陷阵,争先恐后登上江南大地。下方铸有:渡江胜利纪念字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背面铸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及1949年4月21日为渡江战役纪年日”。纪念章图案气势恢宏,构成一幅令人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达到了其画断而意不断的艺术境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关资料,仅供参考。谢谢分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