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史家胡同、智化寺

伏虎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东口,全长726米。史家胡同自元大都时即存在,且是自明朝以来未曾换过名字的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这里曾有四合院80余座,居住过很多名流,形成了史家胡同丰富独特的文化,号称“一条胡同,半个中国”。</p> <p class="ql-block">  从胡同的西口向东参观,门牌号由大号到小号。</p> <p class="ql-block">  首先看到的是59号院史家胡同小学。原是明末名将史可法祠堂旧址,也是清代教育八旗子弟的“左翼宗学”,当时只招收八旗左翼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子弟入学。清末成立游美学务处(清华大学前身),负责考试、挑选、派遣赴美学生。1909、1910、1911年三次甄别考试在史家胡同考场举行,共录取了180余人,梅贻琦、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都在当时考生之列。</p><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小学始建于1939年,现有教学班70多个,学生3300余名,已跻身于北京乃至全国的名校行列之中,是联合国教科文俱乐部组织成员。</p> <p class="ql-block">  55号院:人称“焦家大院”,它的主人是晚清时期咸丰帝临终时的“顾命大臣”8人之一、后在“辛酉政变”被罢黜的焦佑瀛。有意思的是焦佑瀛的同族后人,正是北京人艺的著名导演焦菊隐。1919年,挪威公使馆入驻焦家大院。新中国成立后,朝鲜驻华使馆曾在此安家。</p> <p class="ql-block">  53号院:现在是“好园宾馆”,建国前居住过国民党重要将领范汉杰。新中国成立后被全国妇联接管,邓颖超、康克清、帅孟奇等都在此工作。上世纪70年代,华国锋到北京工作后在此后院居住。1984年后,由邓颖超题词的“好园宾馆”正式营业,“好园”即女子园。</p> <p class="ql-block">  51号院:一座大气、庄重的四合院,有前、中、后三个院落,曾是“大公报”驻京办事处,后来成为章士钊故居,住过章士钊、章含之与乔冠华、洪晃三代人。</p> <p class="ql-block">  47号院:上世纪40年代后期,傅作义将軍开始居住于此。1958年后曾任林业部部长的著名爱国人士刘文辉入住。1995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荣毅仁搬到这里,度过了其人生的最后岁月,直到2005年去世。与其它宅院不同的是,这里的大门不是朱红木门,而是灰色的铁门。</p> <p class="ql-block">  35号院:全国妇联老干部活动中心。对面是“中国妇女”杂志社。</p> <p class="ql-block">  33号院: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后居住过两位外交部副部长。一位是1964年后居住的王炳南,在任驻波兰大使时,主持过长达9年的中美大使级外交谈判,后任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另一位是1972年后居住的仲曦东,开国少将。</p> <p class="ql-block">  24号院现在是“史家胡同博物馆”,它曾经是民国时期文化名流凌书华与丈夫陈西滢的住处。陈凌二人于上世纪20年代,将这里打造成“小姐的大书房”,当时的一大批社会名流纷至沓来。“大书房”的出现,要比北总布胡同林徽因“太太的客厅”,早了差不多10年。1990年凌淑华临终前抱病归国,作别故居后在北京逝世。</p> <p class="ql-block">  2013年,这里成为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馆。八个展室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历史、北京的风俗、史家胡同院落的故事、人物。</p> <p class="ql-block">  在介绍史家胡同小学的展室里,我们惊喜地发现我们尊敬的索天章教授的儿女当年在史家胡同小学上学的资料。索天章(1914—1998),满族,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曾任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对英国语言学、英国文学史和莎士比亚有深刻的研究。索家曾住在史家胡同49号院,是名门望族。早在清代,索家的老祖特克慎1862年(同治元年)曾在蒙古做过库伦大臣,该职是清廷中央派到边疆的重臣。建国初,索家的当家人索天章的母亲王筱岩去世后,大院由儿子索天章和她的娘家侄子继承,此后索氏后人分别走上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不同岗位,索家的大宅门也迎来了它的新主人。</p> <p class="ql-block">  展室也介绍了北京的风俗。</p> <p class="ql-block">  23号院:新中国成立后,居住过解放军将领彭明治,作为第一批派驻外国的大使,曾任驻波兰大使,回国后任河北省軍区司令员,开国中将。</p> <p class="ql-block">  20号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宿舍院,先后住过焦菊隐、舒绣文、夏淳、刁光覃等一批话剧界的重量级人物。1952年6月12日,北京人艺的成立大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1956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人艺20号院宿舍建成,到了1957年春节,周总理在参加了人艺春节联欢后,与演员们一同徒步到访此处。</p> <p class="ql-block">  8号院:曾经是黄敬(俞启威)的故居,黄敬曾任天津市委书记兼市长、一机部部长,其妻子范瑾曾任北京市副市长。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也曾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  自元代以来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北京胡同,星棋罗布,建国初达1300多条。一条胡同住过一两位名人的屡见不鲜,像史家胡同居住过这么多的名人十分罕见。 正是这些声名显赫、载入史册的名流居住,使得史家胡同经历史变迁,成为北京非常有名望的胡同。</p> <p class="ql-block">  出史家胡同东口,走进对面不远的禄米仓胡同。文革后期这里有总参招待所,一大批刚“解放”的軍队高级干部曾在该所等待分配工作。胡同东口路北的寺庙就是智化寺。</p> <p class="ql-block">  智化寺建成于明正统9年(公元1444年),是明英宗宠信的司礼监太监王振的家庙,明英宗(明朝第六、第八位皇帝朱祁镇)賜名“报恩智化禅寺”。智化寺繁盛时占地两万平方米,前后五进殿院,分东、中、西三路,为皇城东部一处显赫的大型寺院。目前智化寺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共四进殿宇,堪称北京市内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同时又是一处汇集造像、佛经、壁画、音乐等佛教艺术的禅林净土。</p><p class="ql-block"> 196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180处,北京市有18处,智化寺名列其中。1992年,北京文博交流馆在智化寺成立,古老的智化寺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  目前寺内后面的大悲堂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  智化门: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天王殿,殿前有石碑两座。</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山门,钟鼓楼分列东西,形制相同。钟楼内有一口铜钟,铸造于公元1444年,高1.6米,口径1.05米,唇9厘米。钟身铸有二十余种梵文经咒。</p> <p class="ql-block">  鼓楼与钟楼的外观形制基本相同,原有一架明代龙纹大鼓放置其中,1987年鼓楼修缮时,将大鼓挪出,修复后保存在智化殿内。</p> <p class="ql-block">  智化殿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其顶部的天花藻井于20世纪30年代流失美国,目前保存在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原放置在鼓楼里的大鼓。</p> <p class="ql-block">  智化殿前有东西配殿,东为大智殿,西为藏殿。</p> <p class="ql-block">  藏殿:是智化殿的西配殿,因存八角形转轮藏而得名。“藏”,在这里是容纳收藏之意。这是一具北京仅有的明代转轮藏 ,结构严谨,雕刻艺术精湛,文化涵义深奥。其顶部坛城藻井刻意求工、雕刻彩绘精美华丽。</p> <p class="ql-block">  转轮藏:通高约4米,呈八角形,木制八面经橱,每面置9排5列抽屉存放大藏经,每个抽屉表面刻有佛龛,并浮雕一尊释迦像。</p> <p class="ql-block">  转轮藏顶端面东而坐的毗卢遮那佛。佛下雕刻的金翅鸟、龙女、摩羯鱼以及角柱上的狮羊、狮、象共同组成了六拏具,是最常见的藏传佛教艺术图像。</p> <p class="ql-block">  藏殿藻井:上圆下方,下部四周为彩绘佛像斜板,其上浮雕卷云纹和莲瓣,表面用青、绿、红、黄四色彩绘配以金线相间排列,上部圆形,放置五层斗拱,顶部圆板绘坛城图案,十分精美。</p><p class="ql-block"> 藏殿藻井是智化寺仅存的一具藻井。</p> <p class="ql-block">  八个转角处浮雕金刚力士,肌肉遒劲,姿态英武。</p> <p class="ql-block"> 大智殿是智化殿的东配殿。</p> <p class="ql-block">  如来殿、万佛阁,一底一楼,同一建筑上下异称,是智化寺中轴线上最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一层如来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大梵天、帝释天作为胁伺。</p> <p class="ql-block">  大殿内壁遍布佛龛,供奉木质漆金小佛像9000余尊,故得名万佛阁。</p> <p class="ql-block">  万佛阁顶部藻井20世纪30年代流失美国,目前保存在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藻井是中国古建筑独有的一种装饰,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华丽庄重。智化寺原有三具藻井,现仅有藏殿内一具。</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30年代的智化寺破败不堪,现在的智化寺经1986年、2012年两次较大规模的修缮,焕然一新,全面开放。</p> <p class="ql-block">  当年智化寺是太监王振所建。</p><p class="ql-block"> 王振,明英宗为太子时,伺于东宫。英宗(正统)继位后,掌司礼监,在十二监中权力最大,位居四品。从此王振开始飞扬跋扈,把持朝政,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陷害忠良。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不顾朝臣反对,挟帝亲征,途中又邀英宗幸其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兵追至,造成全军覆没,王振被乱軍所杀,明英宗突围未成,被虏北去,史称“土木之变”。</p><p class="ql-block"> 英宗被俘后,其弟朱祁钰立帝为代宗(景泰)。1451年英宗被释回京,被软禁于南宫。1457年,大臣乘代宗病重发动兵变,迎英宗复位,重新成帝,史称“夺门之变”。</p><p class="ql-block"> 1449年被历史学家认为是明代的分水岭象征明朝由盛而衰。明代宦官擅权还有明熹宗年代的太监魏忠贤。清朝吸取了明朝教训,没有再出现过此现像。</p><p class="ql-block"> 王振作为太监为自己烧香火,能修建如此规模的寺庙,可想像他的权力、财力有多么大!</p><p class="ql-block"> 参观智化寺,了解这段历史故事,参观了比较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和传统文化艺术,开阔了眼界,拓展和丰富了历史知识,实在是一次收获丰硕的精神享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