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北望

去野去浪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洛阳白马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州原善土,白马驮经来,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最初的渊源是因为"东汉明帝曾夜梦丈六金人,顶佩白光,自西方飞来。大臣傅毅认为这是西方的佛,明帝遂"感梦求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来傅毅遇到了来自天竺的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得佛经佛像以白马驮经,为了给两位高僧一个居住和翻译《四十二章经》的地方,汉明帝敕命在城西的雍门外按天竺式样建造了一组建筑,以僧人们暂住的"鸿胪寺"的"寺"字称之,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之功,便将这组建筑命名为"白马寺"。</span></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头炷香,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白马寺外车水马龙,寺内人头攒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龙门石窟</b></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创建最早可追溯到北魏孝文帝从大同迁都洛阳时,洛阳的象征价值在于它作为13个朝代的历史都城,从公元493年到公元1127年,这些石窟被挖掘并雕刻有佛教题材,分四个不同的阶段,&nbsp;始于北魏(493-534)。在隋朝(581-618年)和唐朝初期(618-907年)期间,在524年至626年期间,由于该地区发生冲突,洞穴的第二阶段发展缓慢。第三阶段,唐朝时期,汉传佛教。从626年到8世纪中叶,洞穴和雕刻的数量激增。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第四阶段,是从唐朝统治后期延伸到北宋统治时期,石窟的创建有所下降。因晋元而告终。古阳洞或石库寺,归功于孝文帝,是在西山南楼中心建造的 石窟寺。北魏宣武帝紧随其后,又开凿了三个洞窟,两个是纪念他的父亲孝文帝,一个是纪念他的母亲,所有三个洞穴都被归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汗目录的名称,由皇帝在24年的时间里建造,现在看到的30%以上的洞穴都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p> <h3>这座建造于盛唐时期的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也是整个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卢舍那一词源于梵语,象征着光明普照,智慧圆满。</h3></br><h3> 下午4点后到达石窟,时逢阴天没啥光线,主要洞窟设有围栏,只宜远观。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隰县小西天</b></p><p class="ql-block">隰县千佛庵又名小西天,建于明崇祯二年,屹立于凤凰山的悬崖峭壁之上。须经通天桥,隧道,才能踏入小西天的院门,小西天以明代的彩色悬塑闻名,而这上千尊彩塑都集中在建筑面积仅217平方米的大雄宝殿内。他们却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极乐世界,满堂的上千尊彩塑中高大者为3米,小的仅拇指大小,或悬梁、或挂壁、或层层起,这些塑像布满了横梁及山墙,呈现出一派仙宫佛国的景象。正殿坛上以佛教世界划分,以一佛二胁侍菩萨为主体。从左到右分别是净琉璃药师、极乐阿弥陀、娑婆释迦摩尼以及华藏毗卢遮那和未来弥勒,十大弟子分别立于两侧,身后还有六名小沙弥从门中探出身来,姿态各异,生动传神,山墙上塑满了佛传故事和佛本生传说,飞天、孔雀、仙鹤,游弋在浮云上,楼阁里的十二乐.伎菩萨各持乐器演奏着来自仙界的歌曲,流光溢彩,富丽堂皇,加之寺院所藏传世罕见的官版《明永乐北藏》,成为研究中国佛教史、藏经史、伦理道德乃至民俗的稀世珍宝。「小西天之前无满堂悬塑,小西天之后无悬塑满堂」小西天屹立于峭壁之上,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进山门后,必先经一条洞壁全是红掌印的隧道,不知用意何在……</p> <h3>别有天,天有别,别有洞天,欲知个中味,唯上小西天。 <h3>因是文物,殿内就咱和保安,四周又有探头,边上保安又时刻盯着不让拍,因殿内光线昏暗,咱只好先到殿外调整好静音和曝光参数后,再进行低角度盲拍,还成,效果虽不理想,但不至无功而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平遥双林寺</b></p><p class="ql-block">双林寺,位于平遥古城西南六公里的桥头村,原名"中都寺",北宋时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双林入灭"之说,改为双林寺,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历经维修,现存多为明代作品。整座建筑群,坐北朝南,占地一万五千平方米,东为禅院、经房,尚待开发。西为庙群,由风格迥异的十座殿堂组成前后三进院落,唐槐、宋碑、明钟、壁画交相辉映,构成一方胜境。雕塑内容有佛、菩萨、天王、神将,也有凡间各种世俗人物,其中武圣殿正中坐像关羽,悬而不掉,保存至今,罗汉殿内"哑罗汉"嘴巴紧闭,怒目圆睁,怅然若失的眼神,冷视着世界,看到人间许多不平,但欲言不能,以致胸腹部一鼓一鼓,好似在急促地呼吸,把一尊性格耿直的哑罗汉着急但又无奈刹那之间的形象雕塑了出来,菩萨殿千手观音仪容端庄而典雅,神态温柔而又安祥,每支胳膊塑造得圆润丰满,跟身体的比例恰到好处,毫无生硬、造作之感,达到雕塑艺术中和谐、完美的境界,千佛殿"韦驮"像整个造型,特别是腰部的塑造非常夸张,达到一种人体所不能及的程度,却丝毫没有造作,别扭之感。双林寺彩塑题材是佛教内容,古代艺术大师冲破宗教的限制,把神秘的佛国人物赋予人的特性,达到一种形神兼备、神人交融的境界!双林寺于一九七九年正式对外开放,一八八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七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真正的、独一无二的珍宝"!</p> <h3>适逢当地最寒冷零下20的严寒,对于南方人来说遭老罪了,手暴露在外拍2张就冻到不行,温暖的胳肢窝是它最为理想的归宿。 <h3>20公分不到的台垫形神兼备,刻画得惟妙惟肖。 <br></br></h3></br><h3>宋朝的罗汉殿,距今近千年,殿中的每尊罗汉塑像和人的身高一般无二。 <h3>对人物眼神的刻画,是双林寺彩塑的重要特色。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十分注重“传神”,有“二目乃日月之精,最要传其生动”之说。</h3></br><h3> <p class="ql-block">十八罗汉中“哑罗汉”是精华之作,艺术价值极高,你看他眉头紧锁眼神怒视嘴是抿着的,腮帮子和胸腹部位都鼓起来了,而且憋的通红通红,他好像看到了人间许多不平事,想说却说不出来。</p> <p class="ql-block">双林寺的这尊韦驮菩萨可以媲美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大卫像的“东方大卫”。被海内外专家赞誉为“神品”、“天下第一韦驮菩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台山佛光寺</b></p><p class="ql-block">佛光寺重建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佛光寺殿堂高大,层层相叠,而且布局疏郎,主次分明。东大殿踞于高台上,大殿内的佛坛上有唐代彩塑35尊,释迦牟尼佛端坐于佛坛正中,阿弥陀佛居右,弥勒佛居左,左右是普贤,文殊二位菩萨。这和一般寺院不同,一般寺院都是文殊菩萨在左,普贤在右,而在佛光寺和五台山所有的寺院中,却都将文殊塑在右边,普贤塑在左边,殿内的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都是女儿身,弯弯的娥眉中间还有一点朱点,显得颇具风韵。围绕着佛坛的殿内墙壁前,排列着五百罗汉,为明代塑造,是身材差不多大小的"小品"。值得注意的是佛座背面的一幅唐代壁画,此画长80厘米,高30厘米,上画天王降伏妖魔鬼怪的故事,中间站着一个头戴花冠、神情恐慌的女子,这幅画虽历千余年,但仍色泽犹新。还有一幅绘于北宋宣和四(1122)的壁画,也颇具特色。画上有七个圆光,每个圆光中有10尊佛像,圆光下的方框内还写着各尊佛的名号。最左一格题:"佛光庄信佛弟子的刘太知......宣和四年三月初......"这些壁画,连同佛像,梁下面的一些黑迹及东大殿建筑,被人们誉为佛光寺的"四绝"。</p> <p class="ql-block">面对着大气磅礴美轮美奂的东大殿和无以复加的榫卯结构,感受着气象万千的大唐盛世。</p> <p class="ql-block">中央佛坛35身塑像中,有33身为唐代彩塑遗存,它们是中国国内仅存的一坛唐代宫廷泥质彩塑造像,代表着唐代造像的极高造诣。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殿内也是严禁拍摄,咱能咋办……</p> <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建造的祖师塔</p> <p class="ql-block">轻抚着这来回吱吜了千年大门,它是如此的养眼,其质感与色泽已无法组织更多的语言来描述它那沧桑与厚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同云岗石窟</b></p><p class="ql-block">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镌刻凝固千年岁月,公元460年,北魏都城武周山南麓,斧凿声不绝于耳,摩崖刻,彩绘敷;北魏数代工匠雕刻了60余年,跨越1500年的仰视,石窟静默无声,我也终于共鸣了那句"心自知而口不能道……第1-2窟双窟塔庙窟,可见一斗三升拱形制。第3窟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崖壁排列梁孔12个,据考应为古灵岩寺遗址,第5窟三世佛布局,主像高17米,为云冈石窟最高的造像;左侧佛着褒衣博带,是北魏汉化的服饰表征;门拱处菩提树下二佛对坐像,非常推荐欣赏。第6窟富丽堂皇当属此窟,雕刻密集繁复,在此可寻觅九层塔的踪迹,第7-8窟完成于孝文帝执政早期,7窟内含交脚弥勒造像与六格飞天藻井,8窟门拱处两尊护法天神五头六臂、三头八臂,造型奇特值得细观,第9-13窟因清代施以彩绘,色彩艳丽,并称为"五华洞",其中第12窟又名"音乐窟",前殿壁雕有天宫伎乐群像,乐师们手持琵琶、排箫、古筝、箜篌、鼓等乐器,灵动且翩然,第16-20窟又称"昙曜五窟",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窟群,左侧佛着褒衣博带,是北魏汉化的服饰表征;门拱处菩提树下二佛对坐像,非常推荐欣赏。第6窟富丽堂皇当属此窟,雕刻密集繁复,在此可寻觅九层塔的踪迹。</p> <p class="ql-block">“云冈大佛”在昙曜五窟佛中最矮才13、7米,却因山体坍塌闻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广角拉伸,也着实让咱更为秀气了一把。</p> <p class="ql-block">不明白,历经千年这种帝王蓝为何还如此明艳。</p> <p class="ql-block">“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p> <p class="ql-block">静静伫立凝望着,穿越时空的仰慕,依稀梦回盛唐。</p> <p class="ql-block">一个时代,刀锋在色彩上起舞。</p> <p class="ql-block">和我们所熟知笑口常开的弥勒佛造像,形态上却大为不同。</p> <p class="ql-block">古代匠师为了不让巨大的手掌受重力悬空的影响,把力与美进行了完美诠释,这一托举,便是千年。</p> <p class="ql-block">朱砂红,这迷人的红,虽饱经岁月洗礼,却越发显得迷人。</p> <p class="ql-block">风霜雨雪侵蚀下美丽的容颜虽已不复存在,但却刻画出冰冷躯壳下有趣的灵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