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托克托【15】

方远

<p class="ql-block"><b>主编:</b>内咸</p><p class="ql-block"><b>副主编:</b>方远、白丰</p><p class="ql-block"><b>责任编辑:</b>贾晓燕、李丽菊、姜俊兰、刘艳芬、张瑞霞、杨林霞、孟慧生、张宇春、李福林、李永安、任晓东</p><p class="ql-block"><b>摄影:</b>王顺义、皇甫耀惠(部分图片来源于托县摄协)</p><p class="ql-block"><b>美编:</b>杨生力、丁海军、白吉厚</p> <p class="ql-block"><b>托克托非遗之传统炖鱼</b></p><p class="ql-block"> 文/西拉木伦、简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传统炖鱼技艺,以其多源的文化特征延续着几百年来黄河饮食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在每年黄河开河期间,黄河岸边的托克托人以吃黄河开河鱼为最大口福和追求。黄河鲤鱼的特点是嘴大、鳞少、脊背上有一道红线,肉肥味美,独具风味。正宗的托县炖鱼是以香而不辣闻名中外的托县辣椒、八角茴香等佐料慢火炖40分钟左右而成。整条鱼色泽红艳,香而不辣,食材出自托县,并由托县炖鱼世世代代的传承人亲自掌勺。</p><p class="ql-block"> “冬初河水,鱼在冰中不食不动,至来春冰开取之,极肥美,其封河时所取则味稍逊。”可以证明,古人早已懂得享受开河鱼。在冬天冰封水面的时候,鱼处于休眠状态,很少进食和活动。经过一冬的净化,鱼体中的一些异味物质渐渐溶于水,鱼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尤其是脂肪、肝糖的转化、消耗,让鱼的肉质更加鲜嫩和纯净,所以开河鱼有最纯正的“鱼”味--健康而且鲜美。 </p><p class="ql-block"> 随着托县经济的发展,黄河、南湖、葡萄湾、古城墙、神泉等旅游点的开发,饮食文化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托县黄河大鲤鱼以其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成了托县的一道美食。</p> <p class="ql-block"><b>送穷媳妇</b></p><p class="ql-block"> 文/芒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夕开始,接下来每天都是重要、有说道的日子。初一初二初三接财神、迎喜神,各路大神纷纷下界,应接不暇。</p><p class="ql-block"> 每年春节,初五以前讲究多,忌讳也多。奶奶不让我们说脏话,晚上不让地下洒水,怕冲走了各路神仙;扫好的垃圾不让倒,要集中起来,因为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也都沾着喜气、财气、福气,万一都倒掉了就麻烦了。</p><p class="ql-block"> 等到了初四,在我们托县的乡村里,流传着这样一个习俗,那就是送穷媳妇。也有的是破五早上,叫送穷土。各地习俗不一样,但意思一样,就是要把穷送走。</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晚上,奶奶把院子里扫的干干净净,然后又回到家里,把灶火圪佬、犄角旮旯挨个扫了一遍,生怕穷藏起来,漏在哪个拐角处。这扫垃圾也是有讲究的,奶奶一边扫一边慢吞吞地说,要从外往里扫,这叫“招财入门”,扫反了,就是“扫财出门”了。</p><p class="ql-block"> 我大声对奶奶喊:“奶奶,已经很干净了,我已经扫过一遍了。”</p><p class="ql-block"> 奶奶赶紧捂住我的嘴,从喉咙里细细吐出几个字来:“嘘,小声点,不准大声说话,“穷媳妇”听见你大喊大叫就会又跟着你回来,让你小子穷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家里家外已经都扫的很干净了,也没扫出什么东西来。奶奶也不是嫌我扫的不仔细,只是害怕,害怕这“穷媳妇”好像扎了根似的,年年送,年年又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不是说穷没根吗?”我说。</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个甚。穷是没根,可穷人多啊!穷人多,穷媳妇就多,要不穷神怎么分配了。小时候让你好好学习你不听,你就得当穷人。”</p><p class="ql-block"> 我一听又扯在我身上了,吓得再没敢吱声。</p><p class="ql-block"> 等奶奶把家里院外少有的垃圾连同前几天积攒的都集中在簸箕里面,我接过来说:“奶奶,我来吧!我把这些腌臜撮出去吧!”</p><p class="ql-block"> “是送,不是撮,尽瞎说,送都送不出去,你还要给奶奶撮回来。”奶奶牙咬的吱吱响。</p><p class="ql-block"> 我拿了一板儿预先准备好的鞭炮,只好跟在奶奶身后,蹑手蹑脚地出了院子,朝东南方向走过去。这方位也是奶奶提前掐算好的,不然送不对方向,这穷估计会转一圈又折回来。</p><p class="ql-block"> 这时暗地里突然看见有一点香火的光一闪一闪,一个神神道道的声音传过来。“穷媳妇穷媳妇快离我家的门,在隔壁老张家打一尖,去王有财家扎老营……”</p><p class="ql-block"> 虽然声音很小,但我和奶奶都听到了。这是隔壁外号叫“跑不了”的老跑爷爷。奶奶咳嗽一声,让我把穷土就地倒下,把鞭炮埋在里面,敬了香,然后让我把鞭炮点着。垃圾和鞭炮屑瞬间炸开,“穷媳妇”满天飞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奶奶拍打着落在身上的纸屑,嘴里像念魔咒一样:“去,去去,穷鬼,穷鬼……”</p><p class="ql-block"> 临走的时候,奶奶不忘朝那个黑影“呸~”一声。老跑爷爷大概是因为自己说了别人的坏话,始终没敢吭声,只能装作没被我们发现。</p><p class="ql-block"> 老跑爷爷也是出于无奈,老俩口,自己得了肠癌好多年了,另一个瘫痪在炕上,屎尿都得人把着。老跑爷爷穷字当头,苦日子看不到尽头。年年送穷媳妇、送穷土,可老跑爷爷家的穷媳妇年年又返回来了,粘住他们家不放,那才是真正的用情专一,死心塌地。天生的穷命成了老跑爷爷的口头禅。</p><p class="ql-block"> 王有财是个木匠,从一个人去市里揽营生,到带领我们村一群年轻人出去包工程,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财主。除夕那天,王有财回来,货车后面满满拉了一车东西,车也没卸,从南头到北头,挨门挨户,喝酒的给放两瓶酒,不喝酒的给扔一条烟。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一袋米或者一袋面,有特别可怜的,外加一卡子“福临门”色拉油。临走不忘安顿老人们一句:“好好活着!”就这一句,就足够让全村的老人老泪纵横,感激不尽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王有财和小儿子也出来送穷媳妇了。儿子说:“就这儿吧!”王有财说:“再远点,再远一点。”一直远远的走出村外,王老财才停下,把垃圾倒下,让儿子把锹把粗一个炮仗立好。“砰~”的一声闷响,炮仗射向夜空,又一声闷响,夜空被炸开,金花散了开来。小王有财大声喊着:“穷媳妇让炸跑啦,穷媳妇让炸飞啦……”</p><p class="ql-block"> 王有财也年年送穷媳妇,可老有财也不穷啊!他为什么还要送呢?万一把福气福气的胖圪墩媳妇真的送走了呢?我胡思乱想着。</p><p class="ql-block"> 王有财不是穷,但他怕穷。王有财娶媳妇的时候,家里的半炕席子还是借的。</p><p class="ql-block"> 王有财什么时候把穷媳妇送出去的,村里人都心里有数,他心里更明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王有财不甘贫穷,从小耍手艺,到后来发了家,都是自己亲手把这个穷字抠掉的。穷的时候众人帮他,他现在有钱了就得回报这些邻里乡亲。这是王有财的善,是发自内心的善,是装不出来的。 </p><p class="ql-block"> 穷媳妇送走了,老有财对小有财说:“走,快回家,你妈已经下了饺子,全是包的银元宝。”</p><p class="ql-block"> 奶奶忙拉了拉我,悄悄说:“快走,奶奶给你包的全是金元宝。”</p> <p class="ql-block"><b>石头的生日</b></p><p class="ql-block"> 文/安格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正月,人们沉浸在春节的祥和气氛里。在初十这一天,也叫石子儿,就是给石头过生日。在北方的很多地区,老百姓约定成俗要吃莜面来庆贺。给石头过生日在今天的人看来十分费解,其实这包涵了古老悠久的石头文化。</p><p class="ql-block"> 早在旧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到三百万年。远古人类学会使用打制石器,砍砸器、刮削器等粗制石器开始使用。在呼和浩特大青山东麓的大窑村和乃莫板村,考古学家发现了两处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遗址。挖掘出大量石核、石叶、石渣等遗存。到了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学会使用磨制石器。在托克托县海生不浪遗址上,发现了石铲,石斧、还有谷物脱壳器。在人类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用标枪杀死猎物,使人类获的高热量的蛋白食物,让人类的大脑进化发育更好。石尖做的标枪既可杀死大型的猛马象和披毛犀,又可抵御大型食肉动物的攻击。到了新石器时代,锋利的石斧,石刀、石镰用来砍伐树木和收获农作物,切割动物的肉和皮毛。锐角形的石箭簇射杀野兽。谷物脱壳器就是在石槽里砸上许多麻点小坑,把谷物放入其中,上面用另一块石板来回搓动。糠皮和米粒就可分离。当时的人们已由狩猎和农耕结合了起来。人类繁衍就需要生殖,磨制的石祖用于原始生殖崇拜。赤峰红山文化发现的玉猪龙像一个母体内倦缩的婴儿。女娲娘娘炼五彩石补天的美丽传说,则是源自母系社会对女性的崇拜。远古的祖先就这样向着文明一步步走来。</p><p class="ql-block"> 石器的发展利用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石头制品也分步在生活医疗和战争的各个领域。石匠也成为三百六十行中重要的一员。在医疗上,古人使用砭石,通过灸、扎、刮给人治病,是六种医术砭、针、灸、药、按跷、导引的其中之一。同时位列其首。在建筑中,柱顶石、台阶石、石柱子、石狮子、石鼓还有石制桥梁等。在陵墓里有石马、石人、石兽、石拱、石劵、铭文石碑,还有定四至的圆头方柱叫做文仲。在生活领域里,用来磨米面的石磨、碾子。压地保墒的石拉动。砺石,也就是我们的磨刀石。用来捣粮的碓臼。用来腌菜的压菜石,用来碾场的碌碡。用来挡住邪恶的石敢当。上马石、拴马桩、打基础的石夯。石牌坊、石井口、捣葯槽。褪除动物毛的火山浮石。在战争中擂石、石雷用于攻击敌人,给对手造成重创。还有几种令人发指的残酷石刑。在一些地区,施刑时用石头活生生的把人砸死。在解放前的西藏,奴隶主给犯罪的奴隶头上戴上石帽子。然后用锤敲击石帽,人的眼珠就会脱框而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严厉谴责野蛮和无人道的行为!讲了这么多石头的故事,也只是部分。那些各种动植物化石,则揭示了星球上生命和石头循环往复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上佛教盛行的朝代,人们凿山成佛,以示虔诚。云岗石窟、龙门石窟、乐山大佛。信众希望佛光普照,人间永乐。这些造型各异的艺术瑰宝,开创了雕塑艺术的先河。</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和石头一直息息相关。只到近代的工业革命发展,先进的机械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石器,并且效率更高。人们对石制品的依赖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对石头感恩的心一直没有忘记。石头文化深入人心。比如形容直来直去共事,有歇后语石头捣磨扇…………石凿石(实打实)。如果和别人说话人家置若惘闻,就用石头和墙头说话来形容。用过的旧磨扇、碾子、碌碡受过磨损风耗。人们就把磨扇和碾盘封为青龙。碾滚和碌碡封为白虎。这此旧东西不能放在院落四围。否则会坏了风水,伤人于无形。</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十,十谐音石,给石头过生日。人们都要吃一顿美味莜面,因为莜面在粮食里含有高蛋白,最耐饥结实。所以做为食物的首选来纪念石头。</p> <p class="ql-block"><b>开河鱼拌汤</b></p><p class="ql-block"> 文/刘雨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家乡托县,随着第一声春雷沿着黑乎乎的土壤呼啸而来时,河流便开始解冻了。能封盖住一整条河流的冰块,一夜间被碎成千万片,拥挤着奔向前方。直到融化成水,大自然切实好笑,一边答应死亡,一边鼓励新生。</p><p class="ql-block"> 每到此时,一道与河流分不开的菜肴,被人提上餐桌。于是,一条鱼被冠以鲜活的名字“开河鱼”。尤其在这个特定的季节里,主干道上拥堵的车流,告诉着你,托县开河鱼的诱惑力。</p><p class="ql-block"> 我突然想起第一次吃开河鱼,好像在八一年吧,是母亲为我做的鱼拌汤。那时候光景不好,人们连白面都吃不上,开河时父亲和乡亲们一起出河打鱼,我每天缠着姐姐在河畔玩,希望能看到父亲归来时为我买的糖果、饼干。因为父亲打鱼有时会走很远,会途经一些传说中的大城市,比如包头、临河。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的身影在我盼望的目光里越来越大,我跳着拉起姐姐的手跑在船边。父亲却告诉我,这趟沒打起鱼,也就没进城。就带回两条绵鱼,拿回去让妈妈做拌汤。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把船撑开岸,船顺流而下,又捕鱼去了。</p><p class="ql-block"> 我一进门,母亲便看出我的委屈,母亲便把我搂在怀里,她担心我闪烁的泪花一旦结成珠串会嚎啕大哭。母亲边摸着我的头边说:“妈妈给你做鱼拌汤吃!”</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起来还有些意外,母亲与父亲的话为什么会如此相似,我边掐着母亲的手,边说鱼怎么做拌汤,骗人。由于习惯了母亲做的烤鱼,我嘀咕着。母亲说能做,妈妈今天给你做。</p><p class="ql-block"> 母亲迅速把两条鱼裹在麻袋里搓了一会儿,然后把鱼放在盆里洗净,用剪刀在颈部划开小口取出肠子,又用切刀把鱼切成大块,在用小刀剔肉,剔成指甲盖大小。母亲把只有客人来时才舍得用的胡油拿出来,倒了些许,在锅里和辣椒、茴香等调料炝炒。再填入冷水,然后有条不紊地把剔好的小鱼块儿放在锅里,慢火熬炖。还让姐姐去姥姥家取些晾干的葱花。</p><p class="ql-block"> 姐姐回来时,母亲说再等等,快好了。母亲顺手把葱花放在锅里,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那还叫个惹馋。看见我们等得着急,母亲就给我们讲这些年为什么只给我们做烤鱼,而不做鱼拌汤。在母亲唠唠后才明白,烤鱼用红泥一裹,撒一些盐就行了,资本小,简单,而拌汤需要的资本很大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边说边用勺子在锅里舀出一些汤,尝了一下味道说“可以了”。这时,我和姐姐已经坐好,母亲先给我盛了一碗,安顿我别烫着,慢点吃。我哪能等晾冷后在吃,用小勺子直接舀起一小勺放在嘴里,还是被烫了,泪珠直往下掉。母亲端起碗,放在窗台上,晾了一会儿,再把碗端给我。母亲告诉我先吃发亮的小鱼块,那是鱼肚皮,肉嫩,入口即化。我捡了一块放在嘴里,真如母亲说的,啧吧了一下,就进肚子里了。我看了姐姐一眼,姐姐已经把一碗吃完。母亲把汤盆端远,说每个人只能吃一碗,饭不多,得给姥姥留一些。母亲又跟我说,不想吃鱼背上的肉就给姐姐吃,背上的肉老,不过皮好吃。我似乎明白了母亲的用意,把半碗拌汤倒在姐姐碗里,母亲便又给我盛了一碗。看着我吃的津津有味的馋相,母亲笑了,边笑边告诉我吃鱼背肉的方法,用勺子碾碎,喝汤。</p><p class="ql-block"> 那是我笫一次吃鱼拌汤,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顿鱼拌汤,一顿在那个年代被认为是最奢侈的饭菜了。现在想起,都津津乐道,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b>“一笼旺火”就是年 </b></p><p class="ql-block"> 文/云高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土默特川上老家那一带周边村庄的人们,把喜庆的旺火统称“笼旺火”。其实存在“笼”的美好祥愿寓意里不光有“笼”,更求的是需要“发”,所以更有称之为“发旺火”的祈求与寄托,深情与厚愿。</p><p class="ql-block"><b> 初夕垛旺火</b></p><p class="ql-block"> 笼旺火与发旺火意境同源,但字面含意略有分解。笼旺火,乡间民俗,意指包含”垛旺火、垒旺火、点燃旺火”;发旺火,意在”笼旺火,点燃旺火发旺火,求旺火发起来,旺起来,越发越旺,越旺越发,发旺起来”。</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乡俗,年尾岁首过大年笼旺火、发旺火。还有,娶媳妇笼旺火、小年祭火。</p><p class="ql-block"> 娶媳妇笼旺火,寓意娶回媳妇早生贵子,祈福人丁兴旺,家业兴旺。于是就有了新媳妇儿“下轿”,一笼旺火正旺,婆婆端着素油碗,用小勺往旺火上撩油。一边撩油一边祈祷:“一勺勺,两勺勺,过年生个毛小小”的祥言吉语。</p><p class="ql-block"> 在旧岁交新岁之际,旧年近岁尾之前的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祭火要笼旺火、发旺火。</p><p class="ql-block"> 小年过后,便是“一元复始”,旧年除夕夜尾新岁元日初首,即旧岁尾,新岁首,元日元晓临近时刻开启新年里第一轮旺火。</p><p class="ql-block"> “一年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五更”之时,而不是三更之际,老家相传,民间定位此时为新年良辰开岁之首,笼旺火,点燃旺火,更要用高粱杆盖或糜子穗新笤帚用劲煽旺火,发旺火。越煽越旺,越煽越发。此时新旧交接,”全新”的起步,人间便是迎着祥瑞喜气洋洋地开始行进在新春之时的祥程旺途大道上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新年由笼旺火发旺火起步,一年生计,日月光景“发”起来,“旺”起来,红红火火“火”起来,一年更比一年的“盛世”望起来,盛起来。</p><p class="ql-block"> 元日旺火,旺火开起民间天、地、人万象更新,启元祥瑞,民间安康。接着有了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村村社社,民间人家自发兴办的庭院里;官方举动,人山人海的社火、九曲汇聚的场院里;部门、单位的大门前,年年岁岁,处处旺火升腾。旺火寄托着风调雨顺,人间吉祥兴旺,日子光景年年有余,地方事业发达。旺火红光添彩,红光献瑞,红红火火照亮了人间期盼,呈现出民间的诚祷祝愿,演示着红红火火,普天同庆。</p><p class="ql-block"><b> 家家垛旺火 </b></p><p class="ql-block"> 庄户人的喜乐,写在除夕夜与元日晨的一笼旺火,旺气冲天的时刻里。 </p><p class="ql-block"> “一笼旺火”,有两个含意。第一个含意旨在,一年之内点燃的第一笼旺火,叫”一笼旺火”,在元日五更辞旧迎新时发着旺火,迎新纳福、接祥和瑞、竹报开启新元新春;第二层含意,岁末年首,元日五更辞旧迎新之时,家家户户必然笼旺火、发旺火,迎春接福,求新年里光景、事业兴旺发达。“一笼旺火”就是年的祥瑞,吉语祥言表达在年夜里,表达在“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岁首开启的时刻里。一家之兴“旺”,与一家之开元春福,把旺火开启迎祥纳瑞”之时的开岁“旺气”,让民间寄托在“一笼旺火”里。 </p><p class="ql-block"> 年年岁岁笼旺火、垛旺火、垒旺火、发旺火的心诚寄托与厚望诚求,都寄托在“一笼旺火”里。才有了旺火春联吉言表述“旺气冲天”与“旺气通天”选纳的认真推敲。 </p><p class="ql-block"> “旺气冲天”好,还是“旺气通天”好,比比看,如何任定选用,就区分在一个“冲”字与一个“通”字。哪联贴切兴旺发达或更加平和地迎祥纳福,家家户户不一般,家家户户词不同。但寓意深远,心诚期盼里都蕴藏寄托着千秋万代之岁月里的“兴旺发达”千秋万代的美好心愿。 </p><p class="ql-block"> 故乡故土的庄户人的家家经历里,村传户论的言词曾经记载着”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岁难熬岁岁难熬岁岁熬”的年代艰辛;还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美好现实期盼的过往。 </p><p class="ql-block"> 但求年好过,岁纳祥,一岁除,新桃换旧符,都写在除夕夜辞旧,元日晨启新,“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年轮里。年、岁,有时难过、难熬,难在一个关口,年关;新桃换旧符,承前启后,除旧岁,启新元。深藏着抛弃岁月艰辛无收,新春开启五谷丰登兆头的美好祝愿与祈祷。 </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年轮里,有土默特川黑河圈子保佑,也甩不开年有丰欠,岁偶圆缺的自然交替。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遇旱涝成灾,颗粒无收。于是乎民间生出”过大年,也少不了等同过年关”的论道。庄户人家辛劳一年,追求的是丰盛有余,吃饱穿暖。除旧迎新的旺火要染红启元一岁的光景,启元开泰的爆竹便要报出辞旧纳新的显应。过年,都是关。好过年,好过关;难过年,闯难关。好与歹,皆因一年的收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旱涝成灾,烧吃无然。成就的都要“欢天喜地或强颜欢笑,过大年”。于是,过大年少不了“腊月穷汉赛如马”的来龙与去脉里的民间民情写照。贫寒人家,烧吃无然,却少不了子女紧逼,大人无奈,这就是过年里的一关,年关。大年好歹要过,虽然少不了“愁由心生”,为人父母也要愁得愁过。年货没多也需少,少也需少办。远周近借,求亲找友,想方设法,便有了”腊月二十三,有钱没钱上善岱”的家乡人民间里的真情实况。善岱,小镇历史悠久,算得上历史上商贾云集,地处历史上黄河北岸水旱码头河口集镇之西北,铁路重镇萨拉齐之东南,土默特川上商贾一线中点。古老集镇,青山之南,黄河之北,可谓土默特川东南西北中心区域,称得上商贾集散。故乡的人家逢年过节或平时生活中置办日用品,打纸杂,办年货”的大场面。 </p><p class="ql-block"> 家乡过大年习俗,除夕日出至入夜,上午上坟祭祖、贴春联。午后清扫庭院,清水花洒压尘。下午垛旺火。 </p><p class="ql-block"> 垛旺火,有程序,是个技术活儿。首先立放旺火架,旺火架上要贴“旺气通天”、或“旺气冲天”坚联一条。旺火架的取材造型户户有别,各有千秋。老家里,有的大户人家家传木制旺火架,四根立木,外糊麻纸。旺火架上面放一口装满摊平土的旧锅,锅上中间放上引火硬材,南北两面在硬材周围东西向用砖块或土坯平放两层作垛旺火底基及煽旺火风道,底基上围硬材用炭块垛旺火,垛好的旺火上面放妥用剪成吉祥图案的红黄绿紫色彩纸旺火罩;有的人家没有旺火架,便用三条椽中腰用麻绳系住,然后运用三角的稳定性原理上下撑开,上面放口旧锅,锅里以土装满摊平,中间留下引火木材竖式位置,木材南北东西向平放两层砖或土坯作底基,中间留出引火点燃、煽旺火风道,从底基上用炭块垛旺火,垛好旺火上面放彩纸旺火罩;还有的人家把大瓮搬来,底朝天放好,上面放土炕板,土炕板上垛旺火。不管哪种方式垛旺火,都时刻牢记,在旺火架上贴上“旺气通天”,或“旺气冲天”旺火竖联。 </p><p class="ql-block"> 垛旺火,如盖房,既要垒墙的技能,又有盖顶的功夫。垛旺火的普通形式,旺火架放锅,锅里放土填平,上面中间竖硬材,四周平放两层砖垛,砖垛上围绕硬材垒大炭开始垛旺火。大炭垛旺火如盖房,需要引入“结构力学”概念的技术操作要领,认识大炭型状不规则的砌墙难度。既要运用上下两层间炭块儿压缝相联关系,又要保证大炭旺火外形宝塔式的整体美观稳定性。 </p><p class="ql-block"> 在托克托期间,由于工作任务特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无节假日,就连除夕,上午慰问值班单位,晚间还是慰问、看望、查岗如供电、自来水、看守所、消防、武警等值班单位,只有除夕下午半天属于“自己”,便是贴春联、垛旺火、清扫庭院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  (接上页) </p><p class="ql-block"><b> 旺气冲天</b></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的过大年笼旺火,我家年年笼一个旺火需用三百多斤大炭。垛一个旺火,历时至少两个小时。垛好旺火,吃年夜饭。饭后再行慰问在岗值班人员,除夕夜九点前回到家里,与妻子儿女熬年守夜。零点点燃旺火、发旺火、燃放烟花爆竹。迎着满城五彩缤纷的夜空里礼花焰火祥光,嗅着满城接地气的烟火味,围着自家预示岁岁兴旺发达的旺火,兴高采烈地转旺火、烤旺火、喜气洋洋欣赏观看旺火。</p><p class="ql-block"> 笼旺火,垛旺火,发旺火,随着年代的更替,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改善,故乡人家的垛旺火、发旺火的条件与形式发生着改变。</p><p class="ql-block"> 垛旺火,由传统的旺火架上手工大炭垒旺火,改为钢材旺火架、旺火罩。支好旺火架,架上中间竖立硬材后,盖上钢筋旺火笼,将大炭块放满旺火笼;发旺火,旺火硬材大炭里先浇洒柴油,然后点燃。柴油燃点高,生旺快,易着火。柴油助力,边燃火边浇油,也可不用手工煽、发,任其自燃;也或靠柴油引燃火苗,用电风箱吹风发旺。</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走向,年代的更迭,原始的传统笼旺火、发旺火形式,作为历史精典,存入史册了。</p><p class="ql-block"> 垛旺火、笼旺火、发旺火,民间民俗祈祷大自然降吉祥,赐安康,纳兴旺之盛典传统,求旺求火之愿,规矩不能违,时代不可遗。但民间有历久所愿,垛旺火之材却各有时代、材源、多少、余缺之别。</p><p class="ql-block"> 人民公社之前,受资源运力制肘,那时土默特川上的二柄子牛、马车很难运回喇嘛湾的下河大炭或准格尔的煨炭,更谈不上杨圪楞的精炭。每到大年笼旺火,有办法有心计的人家,拿出粮房里早已切划余存的一点大炭垛个旺火,旺火垛得很小、很小;有的人家无炭,就用硬材作旺火;还有的人家,干脆搬来几捆柴草,点燃年草,代作旺火。</p><p class="ql-block"> 进入人民公社,各村有了三套、四套胶轮胎大马车,从此拉上了喇嘛湾的下河炭,过大年的大炭旺火于是“一统天下”,取代了旺火取材“的五花八门”。</p><p class="ql-block"> 笼旺火,讲究品位,讲究形式。土默特川上的旗县、村庄,文化差异、自然条件差异,各有所长,各有异同。表现的是因地制宜,各显所长。</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旺火,钟情于喇嘛湾的大炭旺火;托克托县城里的居民旺火,追求艺术风格,用料以炭面拌粘土和膏,模具脱花坯,晾干花坯垛旺火,垛出的旺火象庙、象亭、象城楼。迎春点燃发旺,围绕旺火伴随着冲天礼花熖火的升空,爆亮出不夜天礼花造型光彩,与花簇喷射燃放的缤纷,形成一组难以拟比的丽影流彩,融汇着喜韵庭院的祥和人家、太平盛世的一方天地;土右旗工作,在萨拉齐过了两个大年。萨拉齐的旺火,取材杨圪塄精炭。炭块平面少,垛时费时费力,但辞旧迎新点燃发旺,炭的胶油性相炼相连,旺火便是红满厅院,一轮红红火火的祥景光照,越出院墙而争奇斗艳。杨圪塄精炭油性大,喜炼耐燃。旺火红了,犹如一团红火笼,一直红到大天明,红到元日大上午。</p><p class="ql-block"> 工作调动,家搬呼和浩特市内。前几年过大年,小区楼前垛燃旺火,我们家窗户前,自个也曾经垛过,燃过,发过好几年旺火。旺火燃料取材过喇嘛湾的大炭,也曾随乡入俗用料蜂窝煤。蜂窝煤垛旺火,省劲、省事、省时。辞旧迎新点燃后,近赏远观,造型与火苗溢彩流光,不失美观典雅,引得楼里楼外邻居烤旺火、添喜气、迎新春、求安康、纳祥瑞。</p><p class="ql-block">自环保政策实施,落实环境保护措施以来,近几年,小区迎新春点旺火的活动停息了。</p><p class="ql-block"> 笼旺火是民间过大年辞旧迎新,求兴盼旺求祥纳福的民俗传统。但在岁首元日开启新春,少不了正月十五闹红火,十五为正日,十四、十五、十六,红红火火三天,官话叫“闹元宵”,老家民间称之为“闹红火”,这是土默特川上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活动。童年、青壮年时期,家乡过正月十五,家院里要笼旺火,村里连着三天闹社火,夜晚在戏场里游九曲、更要笼旺火。笼的大炭旺火可以说够规模,但比不了托克托县城闹元宵的大炭旺火之“大”。</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县城距喇嘛湾就近,运输方便。托克托人文化异兴,爱红火,年年正月十五大闹红火。经历中记的在二十年之前,本人承担过三四年全县元宵节活动总指挥。那个时期,虽然财政困难,但少不了正月十五闹红火。闹红火,主要是闹在旧城到新城一条主街上。沿街单位各自承担焰火花销,各大单位出组社火活动文艺队伍。托克托人闹红火闹的巧,闹的妙。巧、妙就在于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个夜晚,长长的彩车、文艺社火队伍由西向东表演行近,好几万人的观众在文艺队伍两侧紧跟相随,街道两面的单位迎着文艺表演队伍的行进点燃烟花爆竹。彩焰照亮如昼的夜空,人海漫游在时潮海洋的街道,天、地、人立体组合,汇聚出有惊无险,年年如此,从未挤伤、踩伤、爆竹炸伤事故发生的壮丽史画。</p><p class="ql-block"> 红火闹的欢快、兴致、日悬。此时托克托托城大街两边单位的旺火更是远近无比,超凡脱俗。</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闹元宵红火三天,托城的旺火更是旺气汇通社火,三天里争奇斗艳地笼起来,旺起来。</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县城元宵节里的三天旺火,笼一个旺火每天用料一解放车五六吨大炭。下午五点前点燃,上灯时正旺,旺火红了红满天。十点之后闹红火的社火文艺队伍渐行渐进,逐渐远去,炮声依稀,月夜渐入宁静,游人归宿,旺火还在兴致之期。</p><p class="ql-block"> 说旺火,笼旺火,发旺火,转了一圈,还是要四归到家乡笼旺火发旺火,接神过年的神圣仪式、神圣时刻、神圣传统民俗。</p><p class="ql-block"> 年年除夕,贴好春联,下午把院子打扫干净,便开始垛旺火了。垛旺火,年年除夕必然遵循一套操作程序。</p><p class="ql-block"> 父亲依照祖上传传的礼教,习惯了循规蹈矩的生活习性,垛旺火,垛的细致入微,精雕细琢,在家乡的小村里,可为魁首。垛好的旺火,物如其名,外观敦实、稳当持重、大气美颜;内感材炭相衔,易火易燃易旺。垛好旺火,开始清扫庭院,尔后,村井担回清水,用清水洒院,压住院里尘土。一套程序完成,稍稍休息一会儿,天过黄昏后,开始张灯结彩。点亮窗户前高挂的灯笼,在屋里柜子正中墙上高挂的“福随天运循环转,财遂春风次第来”对联的“福星、禄星、寿心”“三星”图前,灶台上方灶王爷神位前和屋外天地爷神位前分别点灯上香后,在院里响炮,便是妥善“安神”了。</p><p class="ql-block"> 安神后,母亲的年夜饭做好了,开始吃团圆饭,饭后就是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守岁“熬年”。</p><p class="ql-block"> 熬年,在那些年代,既无收音机,更无电视,甚至家里点灯、院里灯笼点灯,都是由“灯盏”麻油灯进化为墨水瓶自制“煤油灯”,在一九六三年之后,才通电,点上电灯。所以除夕夜熬年,听不到歌声,看不上影视,甚至缺少了佳节节日氛围的光亮。只有大人坐在麻油灯前,煤油灯下,直到后来高挂的电灯照明里,包饺子、准备接神点心;小孩开始了三五成群的东家门进,西家门出的“跑大年”。</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没有钟表看时间,依靠望星辰推算时辰。约摸后半夜四更之后要进入五更之时,也就是现在讲的三点之后,要准备安排接神前,熬年的大人上房向村西南方向瞭望,寻找接神旺火祥兆。</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小,听长辈或年令大些的兄长们说,西南方向有个叫“西圪堆”的地方,每年到了五更天吉时良辰时刻,能看到那里点着的旺火。瞭见“西圪堆”的旺火点燃了,就说明进入五更天的良辰吉时,就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五更天了,村里人就该开时笼旺火,也就是点旺火,发旺火。点燃旺火发旺火,不能洒油自燃,也不能用后来的手摇风箱摇着吹风,只能用茭杆盖或糜穗做的新笤帚煽。尽管双手冻的生疼发麻,但必须坚持煽,这才叫“笼旺火”“发旺火”。旺火越煽越旺,才叫做越发越旺,旺气天赐通天,预示着全家大人小孩新年通顺,家业兴旺、发达,家人吉祥、平安、健康,日子越过越好,越发越顺。</p><p class="ql-block"> 旺火旺起来了,在进入旺气冲天或旺气通天之时,开始接神。接神之际,要拉开家门迎接诸神归位,此时小孩开始响炮,大人对着旺火磕头拜神,请上天诸神下凡归来,归位保佑全家大人小孩吉祥、平安、健康、一年大吉大利,家业兴旺。</p> <p class="ql-block"><b>大满红正传 </b></p><p class="ql-block"> 文/王鹏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这步田地,他们家别说提亲的不去,就连亲家朋友也都躲得十里十里。 他一晃就圪混了三十多岁,还是光棍一条,不知道媳妇是个什么滋味。 </p><p class="ql-block"> 他娘眼瞅他是豆腐跌进了灰堆———提不起来,没一点指望,便夹气带 病又得不到治疗,索性撂下他寻他爹去了。 </p><p class="ql-block"> 这下倒好,他成了纯粹光棍一条。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一人穿暖全家热和,越发无牵无挂,自在洒脱。只可惜他娘受了屈憋。自进了他们李家,先是活在公婆手下,只是个仆牛受童,没有好活;后来跟上他,光景过得丢底跌帮,少吃没喝,临死连一副好棺材也没挣下。他用一支旧躺柜换了一口薄杨木板棺材,央浼了几个本族当家把娘舁出去埋了。当天吃了一顿素糕烩菜,还是靠众本家凑份子贴赔。 </p><p class="ql-block"> 建国初,国家正处于百废待举,各行各业都亟须用人的时期,他本能够也有机会参加一定的工作。 无奈他对铁、木、泥、瓦、毡、染、皮、画、剃、毛、鞋、绳、炊、鼓、醋、糖……七十二行,行行不会,搞商业不会算记,拿轻扛重没力气,看门下夜又丢盹瞌睡,一句话,哪个单位也不愿要一个甚也干不了的懒汉。 他真成了挑剩下的朽瓜烂蛋———没人要的东西。 </p><p class="ql-block"> 老铁匠闫九维因为与他跟前户地,想帮他一把,让他拉风箱扛大锤,每天有个正经营干,依时按候能吃顿饭。他脑袋一歪眼一斜,鼻子一搐嘴一扁:“哼! 你那八磅大锤我扛不动,烧红打黑的营生我不干。 ”干货铺钱掌柜看在与他是父辈之交隔街居,让他做扇火担水徒弟,想让他既解馋嘴,也能学点手艺。 他嘴一不咂眼一眯,低头说话没了底气:“嗯,我倒是愿意给你当徒 弟,就怕扇火悠了点心,一后晌担不满四大瓮水。 ”</p><p class="ql-block"> 按说一个三十来岁膘肥体胖的中年汉子, 不论干什么也不愁挣口饭吃。有谁愿意闲坐下不动弹吃了上顿没下顿呢?大满红偏偏就是这号人。他活了那么大就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也从不思谋自己应该干些什么。 他想的是看家里还有什么值钱可卖的,卖下钱能买什么好吃的。 到后来竟把锅盆盘碟,火炉火筒,瓢勺匙铲也卖得一干二净。 有人担心地问:“大满红,你连锅碗也卖了,怎做的吃饭呀? ” </p><p class="ql-block"> “不愁,问人们要的吃上点倒行了哇! ”他摆出满不在意又胸有成竹的样子,用手指了指四周又拍了拍圆鼓鼓的大肚皮轻松地说。 </p><p class="ql-block"> 问的人只好摇摇头,苦笑着无可奈何地离去。 </p><p class="ql-block"> 他先是向本族当家、夹壁邻居要口剩饭剩菜填饱肚子。 可他是只管要吃要喝,看见人家油瓶跌倒也不给扶一下,邻居们起房盖屋,他闻见油香就去吃糕,砖不搬一块,泥不铲一锹;谁家要办婚丧事宴,他也是只等着吃饭,不帮忙搬桌凳扫院;平时人们的场面上有猪鸡糟蹋粮食,他即使看见也不给去撵…… </p><p class="ql-block"> 后来,邻居见了他就关罗门,亲戚见了他像躲瘟神。他饿得戗不住了就圪串到前街上要。 终于瞅准了一个绝好的地方———东巷口副食门市部。 这地方离家不远,每天买东西的人进进出出拉拉不断。 就蹲在沿台上要吃的要钱,肚子问题就能解决,用不着挨门逐户,串巷走街,白跑路不算,还遭人推攮白眼。 于是,他在这里一蹲就是二十来年。 </p><p class="ql-block"> 他讨吃与众不同:每天老蹲,专找认识的熟人,既不说“打发上点”、“可怜可怜”,也不见人就施礼,弯腰曲身。 给吃食更好,给钱也行,但对谁也不说声“谢谢”,更不感激鞠躬。 摆出一副驴死了架子不倒的少爷傲气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不求人形影。 </p><p class="ql-block"> 每天早上阳婆一竿子多高他才爬煞起来,趿拉上两只鞋卜子,苫披上袄儿,揉着脓眵胶锅的睡眼,挺着弥勒佛似的大肚子圪摇大摆地忽悻到东巷口。 夏天,一前晌就在东沿台上要,到后晌就躺在西栏柜沿台上睡懒觉,全天不受阳婆晒照;冬天,前晌在西沿台上晒阳阳,后晌就坐在东沿台上捉虱子,终日不挨冷冻。 你看,他讨吃也想的是舒坦。 他不像托县名丐杨根荣那样起早贪黑,一天要跑好几个村,串无数户,大年三十也坐不住。 他纯粹是寒号鸟一转,得过且过,阳圪崂崂暖和。由于成年累月像圪绦虫一样萎萎不动,居然攒下一身虚膘。 </p> <p class="ql-block">  (接上)说到他的馋和懒,简直有些令人难以相信,百思不解。 从小到大,都是娘和奶奶替他穿衣服,系扣子,紧裤带,穿鞋袜提后跟,就连手脸都是娘给他洗到十几岁。后来没人帮他穿了,他就把上衣披在身上,大冬天也不扣扣子;穿裤子不紧裤带,只把裤腰别掖起来;挺好的鞋他不待要提后跟,专踩倒后帮,便于趿拉;常年不洗脸,脏得像个五道爷…… </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家里雇有佣人伙计,后来有娘的代替,所有营生都不用他出力。 他活了四十来岁,没提过一桶水,没倒过一簸箕灰,别说脱泥下水,连打扫家扫院也不会。 没打过一块炭,没做过一顿饭,家里不打扫,衣服不洗涮。 到后来家脏得像猪窝,土坑常年不过火,大冬天冻得能挺肉,连好人家的凉房也不如。 </p><p class="ql-block"> 他从小吃肉养成了馋嘴,顿顿没肉不吃饭。 年轻时,早上杂碎烧卖,晌午猪肉烩菜,晚上就到肉车子上割些熟肉头蹄。他爱吃饺子,却只吃肉馅不吃皮;吃烧卖只咬底底,不要上面的白面嘴嘴;吃果子梨只咬几口,吃点心饼子也咬个半截五寸就丢弃;吃西瓜懒得唾籽儿,只掏红瓤,不溜瓜皮;吃鱼嫌刺扎,不要头尾;吃肉不啃骨头专吃肥肉,道衩衩里常有糖,各种零食不离嘴。到后来虽然穷得讨吃要饭,依然是一要上点钱就买好吃的解馋。像他这种又馋又懒的人,真可以说是托县仅有,世上少见。</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后期的某年冬天, 人们突然发觉有好些天不见大满红的身影。 有几个消闲无聊的退休老人便四处打听,游窜到北街大满红住的小土屋。 叫了几声,没有回应。 推开门一看,一股死烟烂气扑鼻子呛人。 再看,大满红袒胸露肉躺在光溜溜的土炕上,面孔紫青,挺成个硬棍,估计好几天前就已经丧了性命。 人们有点纳闷,他灾没灾病没病,怎么就死了呢? 仔细观看屋里的情景,让人们大吃一惊:炉台上没锅,盖的一块烂铁皮满是窟窿,死灰充满了锅寝;靠猫巷子上揭开了炕板子,柴灰充满了炕洞;靠烟洞的引口上也揭开没盖严,漏气走风。 </p><p class="ql-block"> 于是,众人七嘴八舌地分析推断他死的原因:“看样子他多年懒得不掏灰, 锅寝充满了就在猫巷子上的炕洞里点柴禾……” </p><p class="ql-block"> “肯定他的烟洞也不吸,所以揭开引口看,看完也没盖严……” </p><p class="ql-block"> “估计是他没炭烧就收拾些泼行烂李的东西在炕洞上放栅栅火, 你们闻这怪味……” </p><p class="ql-block"> “我看他是让冻死了。 ” </p><p class="ql-block"> 一个斯斯文文的老者捻着胡子,摸了摸歇了顶的光脑门,颇带总结性说:“根据现场情况分析,我认为他是这样死的:他家里大冬天不生火炉子,冻得戗不住就搂揽一些碎柴烂草放棚栅火取暖,烤热了身子就睡下,可是柴禾里夹杂有塑料袋之类的东西,圪煨下满家烟,他也不待要爬起去开门晾烟,不知不觉就被烟闷过去了。 到后半夜一受冻,想动也干脆不能动了,第二天也没人发现抢救,于是乎就彻底结果了。 ” </p><p class="ql-block"> “这种懒猴,冻死也不屈。 ”不知谁冒了一句。 </p><p class="ql-block"> 多亏几个远房本家,看在同宗同姓的份上,找了一块破席子把他裹住抬到他父亲坟脚下挖了坑埋掉。 </p><p class="ql-block"> 有一段时间,他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大家不免一番短叹长吁。可 惜一个有钱人家的独生子弟,原指望他出息成器,能传宗接代光耀门第。没想到他自幼养尊处优,被老人们宠惯得只会享福,不想吃苦。一辈子馋吃懒做,游手好闲;毫无要强上进之心,也没学下一技本领;虽有强健的身体,却无缚鸡之力;尽管祖上给他留下很多家产,却不够他坐吃山空卖光花完;前 </p><p class="ql-block"> 半辈子享够了清福,后半辈子受尽了洋罪;懒瘫一生,白活一世,最后竟落了个烟闷冻死的下场。不过细一琢磨,好像这又是大家意料之中的事,好在他没有暴尸街头,撒骨扬肠,这也算是他的善始善终吧。</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好多人不知道他死时岁数多大,官名叫甚,只知道他叫“大满红”。(完)</p> <p class="ql-block"><b>垒旺火</b></p><p class="ql-block"> 文/方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年过大年,村里人都要垒旺火,上午上坟给先人烧了纸,吃了丰盛的午饭,下午开始垒旺火。旺火是用炭垒成的,像圆锥体,中间有劈柴,劈柴下面有麻秆,以便好点着。垒旺火也有讲究,旺火要垒得牢靠,夜里接财神旺火才能烧得火旺,不至于烧在半道塌了。每年垒旺火是有福大(爸爸)的专利,他嫌有福毛手毛脚,怕旺火垒不牢靠,不让插手,有福也懒得和他争,那也不是什么好活儿,劈柴打炭弄一手黑。有福穿上新衣服嬲的,正准备出去找几个哥们儿玩牌,隔壁的王婶探出墙头喊有福大:“来运哥,杏花她大上坟把脚崴了,你垒下旺火,帮我们家垒一下哇!”</p><p class="ql-block"> 王婶是杏花妈,杏花比有福小一岁,长得水灵灵的,是方圆几个村出名的美女,一笑一眸有一种让人怜香惜玉的感觉。有福有事没事总往杏花家跑,帮着干这干那,父母知道有福的心思,也托媒人说过,可杏花她大不同意,杏花对有福也是不冷不热的。杏花大一心想把杏花嫁到城里,吃商品粮,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户人。今年开春杏花在城里找了个保姆的营生,她一进城,有福像丢了魂一样,春种秋收提不起劲儿。大半年没看到杏花了,一听王婶叫有福他大帮忙垒旺火,有福自告奋勇要去,有福大不让去,说有福垒不好,有福妈知道有福的心思,说:“你个死老头子,你垒的好也没见你接回一个财神来,光景还不是穷得叮当响。让娃去哇,说不准能接回一个仙女来。哈哈!”</p><p class="ql-block"> 有福像领了圣旨一样,手托墙一纵身,“嗖”一下翻墙跳进了杏花家的院子。杏花正在院里晒刚洗出的乳罩,吓了一跳,“有福,你怎么跳墙头了?你忘了几年前跳墙摔断了胳膊。”杏花穿得很时尚,摇摆着那苗条的身材走过来,有福的心咚咚跳,他都有些不敢正视杏花,有福挠挠头,“我是过来垒旺火的。”王婶热情地叫有福回家吃糖喝茶,杏花大也稀罕得给有福递烟。有福说不用了,先垒旺火哇!那时候人们垒旺火没有旺火罩,也没旺火架,用瓮倒扣当旺火架,杏花家没有空瓫,有福在院里转了一圈也没有发现适合做旺火架的东西。“王婶,你们以前用什么做旺火架了?”“是一口破瓮,夏天让那个个泡猪拱倒打烂了。”</p><p class="ql-block"> 有福瞅了一眼猪圈,眼前一亮,那儿有一个碌碡,就用它当旺火架哇!有福伸伸胳膊伸伸腿,把褂子一脱向几百斤重的碌碡走去。杏花拿着有福的褂子张大了嘴,“你不会是用它当旺火架吧?”“嗯!”有福想让杏花看看我的威武神力,有福听人说女人喜欢强壮的男人。有福抡起胳膊用力想把碌碡滚在院当中,他以前也滚过,和玩一样。有福使出吃奶的力,碌碡纹丝不动。倒霉,那头圪泡猪经常在碌碡下尿尿,碌碡冻住了,更可气的是,有福由于用力过猛,菊出来一个屁,还很响,杏花捂着嘴笑弯了腰。在女神面前出丑,有福的脸一下红了。“傻小子,不要用蛮力了,用棍撬。”杏花大拐着脚走过来说。</p><p class="ql-block"> 有福有些尴尬,平时他脑袋很灵光的,今天怎么了,在女神面前就像一个莽夫,有福忙找了一根胳膊粗的椽檩,又找一块石头当支点,有福,杏花、杏花妈、杏花大四个人合力把碌碡撬松动了,有福几下把碌碡滚在院当中。劈柴、打炭,有福忙乎着,其间,杏花给我端来一杯红糖水,还递过手帕让有福擦汗,有福手黑没接,杏花让有福低下头,像个小媳妇儿给他擦汗,手帕香香的,有福一时高兴地忘乎所以,今天杏花一家有福我很热情,他心想,看来他们接受我这个“女婿”了。有福咕咚咕咚喝完一杯糖水,在手上唾口唾沫,两手一搓,搬住碌碡的一头,用尽全身力气,要把碌碡竖起来。正当有福发力的时候,忽然听到屋里王婶问:“杏花,你对象生辰八字是多会儿的?妈得找罗半仙给你们算算合不合适。”</p><p class="ql-block"> 什么?杏花有对象了,有福脑袋“嗡”的一声,他一走思,劲气一泄,“嘎嘣”一声,倒霉!腰闪了,痛得有福一屁股坐在了地上……</p><p class="ql-block"> 有福在炕上躺了一个多月,杏花过来眊他,他气得不见她,让她走,这个年过得太糟心了。有福三天没吃饭,有福妈每天哭,有福大是长吁短叹,骂他没出息。一天,大概过了正月了,杏花又来了,眼睛红红的。有福依旧没有好脸色:“你来干甚了?我不用你可怜。”她无奈地说:“有福哥,我对不起你,我们没有缘分,你忘了我哇!你的好,妹子一辈子记着。”杏花说完哭着跑了出去。后来才知道杏花大收了人家三千的财礼,杏花硬不过她大,她不愿意也没有办法,更何况找了有福也没方向,那个年代爱情可不能当饭吃。</p><p class="ql-block"> 秋天,杏花出嫁了,那个男人长得一板锤高,活脱脱是个武大郎,还是个烧锅炉的,只是因为人家是正式工,吃着商品粮。有福像失去了最心爱的珍宝,他伤心、气愤,一口气喝了一瓶白酒,有福大躺了三天。那年冬天有福离开了家乡,到城里当小工。为了多挣钱,他去卸水泥,又把腰闪了,医生对我说,你以前有旧伤,不能再发重力了,如果不注意,有瘫痪的可能。这个事有福没有告诉父母。</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后,那个武大郎锅炉工下岗了,开了一家小饭馆。那天朋友请有福吃饭,正巧去了他家的饭馆,有福看到了二十年没见的杏花,时间把杏花从一个婀娜多姿的美女变成了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两口子都是肉圪蛋,真有夫妻相,还真是嫁猪随猪。杏花问有福现在做什么工作?他说,我在一家公司打工。那年垒旺火受伤,改变了有福的生活也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个事他一直没有告诉杏花,有福不想让她活在自责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