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广场上的偶遇</p><p class="ql-block"> 文/刘广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庆期间,县人民广场上,花团锦簇、人头攒动,花坛上的巨大花篮镶嵌着“欢度国庆”四个金黄色的大字。在大花篮前留影的人群络绎不绝,拍照时你来我往,很是礼让。</p> <p class="ql-block">一个坐在广场入口石墩上的老汉引起了我的注意:依旧是古铜色的国字脸,只不过比之前多了一些皱褶……太面熟了,没错,就是他。十几年前,我在每天上班的路上,都会看到一位中年人,架扶着半身不遂的老人遛弯锻炼,看长相,应该是父子。眼前的这个人,无疑就是十几年前的那个中年人。自从十几年前第一次见他架扶着父亲锻炼,我就记住了他的模样。在之后的几年里,我几乎每天在上班的路上都会看到同样的情景,无形当中对他充满了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子俩的面相几乎是一个摸子刻出来的,不同的是:父亲六七十岁,左手弯在胸前不能动,一条腿也是被另一条腿拉着走;儿子四十多岁,虽然比父亲矮半个头,但看上去敦实强壮。父亲的右手搭在儿子的肩颈上,儿子的一条胳膊搂在父亲的腰上,父子俩就像捆绑在一起的两个人彳亍在街边。我每次骑自行车路过他们身边时,经常听到儿子耐心地向父亲指着周围讲解着什么,但父亲倾斜到儿子身上的半个身子,总让人感觉儿子快支撑不住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也许是脚下的路不平,也许是儿子真的没支撑住父亲高大又不协调的身体,我在老远就看见父子俩双双摔倒了,父亲压在了儿子身上。我赶紧骑车过去,支好自行车,先帮忙搬动父亲让压在下边的儿子站起来,再一同扶起父亲。这时,我看见儿子满头都是汗,衣服也被汗水浸透了。记得当时是初冬季节,可见,每天架扶着父亲锻炼,即使是一个正当年的壮汉,也的确不是一件轻松事。父子俩站定后,儿子对我一再表示感谢,并解释刚才自己踩到了石子上没有站稳。我问:“为什么不让老人坐在轮椅上出来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家老坐轮椅,有拐杖,可父亲怕摔倒不敢用,总不走路,腿脚的肌肉就会萎缩,以后就真的站不起来了,我每天上班前下班后的这么架着父亲走走,就是为了锻炼他的腿脚。”做儿子的这番话,让我当场为他竖起了大拇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儿子架扶着父亲每天遛弯的镜头,在我每天上班的路上一直重复了五六年,直到我后来换了工作单位不再经过那条路为止。十几年过去了,今天看见他,我一眼就认出了他,虽然这一次只看见他一个人,没有他身边的父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带着敬意,也带着好奇,我坐在了他对面的石墩上,不禁问起了他的父亲。他说,父亲几年前就去世了,让他欣慰的是,父亲虽然半身不遂患病十来年,由于他春夏秋冬持之以恒的带父亲锻炼,直到父亲去世前也没有瘫痪在床,这大大提高了父亲的生命质量。他说他现在也退休了,儿子儿媳都在北京上班,一周回来一次,这次国庆节只放了两天假就回去上班了,孙子由他们老两口带着,他每天负责接送孙子上下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问起当年是什么力量支撑他每天架扶着父亲锻炼的,而且还是十来年的坚持,他说:“伺候父母是儿女天经地义的事,再有,我是亲眼看着父亲当年是怎么伺候病中的爷爷奶奶的,这一点,对我的影响很大……”</p> <p class="ql-block">我们正聊着,他的手机突然响了,是他儿子的视频通话:“爸,下午应该有快递到,我留的是您的电话,您听着点电话,别静音关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儿子,快递的什么东西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爸,这几天,天气开始凉了,您的膝盖老疼,我妈的腰也不好,我给您和我妈买了红外线护腰和护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想打扰这对父子的视频通话,默默地站起来,走向了广场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着天上的蓝天白云,看着广场上的簇簇鲜花,看着愉悦欢腾的人群,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温暖祥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刘广英,女,笔名安静,河北廊坊固安人。喜欢探索方块字的字形与字义,对字词的造句及临摹情有独钟。</p><p class="ql-block"> 1983年发表小小说处女作,现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廊坊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艺术顾问,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央视CCTV《艺术名家》栏目艺术顾问,固安县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以行书见长,尤擅榜书。</p><p class="ql-block"> 多幅书法作品刊登在《中华英才》《中国收藏》《文化月刊》《中国书画报》《作家报》《燕赵老年报》等杂志报刊,两次被《新华网》报道,作品入编《中国书画范例》《中国非遗传承人年鉴》《大国非遗》等书籍。</p><p class="ql-block"> 参加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第八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大会”,荣获“2023年文化自信年度人物”称号。</p><p class="ql-block"> 参加央视(CCTV)文创时代栏目《名家讲坛》艺术人生专题访谈,被授予“2023年度最具影响力艺术名家”“文创时代领军人物”“全国示范人物”“献礼全国两会优秀典范人物”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书法作品入选北京地铁《艺脉相承》主题巡展。</p><p class="ql-block"> 书法作品参加由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书画艺委会和中国国际集邮网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书画展暨邮品首发式”,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颁发了作品参展证书及作品收藏证书。</p><p class="ql-block"> 书法作品在第二届“右军杯”全国诗书画作品邀请赛中荣获二等奖。</p><p class="ql-block"> 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水墨人生”当代艺术名家书画展,获得2023年度CETV“聚焦两会 德艺双馨”书画名家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书法作品在纽约时代广场LED大屏展播。</p><p class="ql-block"> 被中国研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次艺术人才”。</p><p class="ql-block"> 被国务外交礼品网组委会授予“一带一路文化形象大使”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多篇文学作品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并被《中国作家网》收录。代表作品有《雷声》《当清明节遇上疫情》《走丢的爸爸》《“隔离”观察》《静寂的小城》《老杜笑了》《捉拿》《心事》《牡丹之炫》《洗澡》《藏匿的糕点》《晓晓的日记》《王大壮祭父》《春寒有暖》《偶遇》《抹不去的记忆》《三婶子的幸福生活》《发烧联想》《孩子去哪儿了》等等。作品多次荣获征文奖。多篇作品编入年选。</p> <p class="ql-block">【本篇作品于2019.10.7日发表在《新时代文学》公众号平台;10.8日由《固安在线网》转载;10.16日由《今日永清》公众号转载。11.20日在《今日朝阳网》举办的“最美孝星”有奖征文中获得佳作奖。于2020年刊登在《文学百花苑》杂志第二期;于2022.9.28日刊登在《作家报》。本篇作品被《中国作家网》收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