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师的山水画,你一定没见过,水墨淋漓,太震撼了!(收藏)

曼妙金秋

<p class="ql-block">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p> <p class="ql-block">相较西洋风景画之荷兰雷恩代、霍贝玛、法之洛兰、意大利之干奈来笃(十七世纪)几乎早几千年。可见他也深知传统“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并不等同,但却以“风景画之改良”来概括他对山水画的革新,已经表明他要用西方风景画的方法来改良传统山水画的思想。在《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一文中,他几乎完全否定传统的文人山水画,认为中国山水画描绘天空之美“不能尽其状,此为最逊欧画处”,画树“除松柳梧桐等数种树外,均不能确定指为何树”;“中国画之地最不厚,以纸绢脆弱不堪载色也。</p> <p class="ql-block">古今写地最佳者,莫若沈南苹”。沈南苹原是清代画家,他也吸收了西画方法,徐悲鸿称他“写地最佳",其实是认同他“盖彼固得力乎写生者也”。说山水画家“为丘壑者必叠床架屋,满纸丘壑,不分远近”,“为逸气者,日向水诸江边立,两眸直随帆影没,而无雄古之峰,郁拔之树。”</p> <p class="ql-block">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其对外借鉴不越出‘中体西用’的框架,彩墨风景是‘西体中用’,其基本观念与方法源自西画——尽管它们都是中国艺术家创造的,都已成为现代中国艺术的有机部分。从中可以看出,徐悲鸿画的山水画更接近于“彩墨风景",大体是移植了西方的水彩画法,即像水彩画那样塑造自然形象、染画天空、描绘空气等等,只是徐悲鸿多用水墨,更多时候是“以墨当色"了。</p> <p class="ql-block">徐悲鸿山水画中对树的描绘颇为讲究用笔,特别是松柏,多采用湿笔,墨色有干湿浓淡的变化,温润浑融。他曾在给陈子奋的信中说道:“写树以淡墨先效树身,再乘湿施钩勒,则树必奇古”。他不特别追求笔力,而更注重追求色调的和谐与充足的水分,所以在风格上极少剑拔弩张或沉郁顿挫,代表作品有《松月图》和《古柏长春》。</p><p class="ql-block">徐悲鸿的山水画为数并不多,但师法传统,尊重传统精神。他对古代凡有创造性的画家,推崇备至,经常教育学生多看优秀的名作,要求记下他们的名字,象唐代的王维,五代的荆浩,宋代的董源、范宽、李成、米元章、夏圭,明代的沈周,清代的石溪、石涛等。</p> <p class="ql-block">但徐悲鸿不喜欢一味摹古,对照他有限的山水画作,可以看到在他的作品中都努力追求着写实精神,从而树立了独自风格的山水。</p><p class="ql-block">徐悲鸿的这些见解,影响到今天的许多山水画家,促使他们到真山水中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理想中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悲鸿山水画欣赏</p> <p class="ql-block">图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谢谢观赏浏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