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艺术简介】</h3></br><h3>杨如及(1931—2019),别名杨儒及,字柳村,号怡竹斋,广东揭西县人。民盟盟员,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和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人大辞典》编委、《唐诗三百首》修订版荣誉顾问、广西民盟美术院顾问。2008年到广西南宁随儿子定居,此后游走于八桂大地,辛勤创作,留下许多丹青墨迹,广交艺友,为粤桂两地的文化艺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2017年,把毕生力作96件(套)捐赠给南宁博物馆。出版有《杨如及作品选》《杨如及作品集》《杨如及花鸟画集》《杨如及书画集》等,诗词集《柳村吟草》。在韩国、奥地利及中国台湾、深圳、杭州、南宁、佛山、揭阳等地举办过个展及联展,传略入编《中国美术家》《中国诗人大辞典》等多部辞书。</h3></br> 《一年好景君须记》1995年,52x36cm 《大吉》1996年,40x68cm 《和平美好》1995年,68x120cm 《春禧》1996年,68x80cm<h3>如古人还,为文人画续新篇</h3></br><h3>——读杨如及先生国画作品</h3></br><h3>文/高世现</h3></br><h3>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h3></br><h3>纵观杨如及的诗书画如阅古道西风马,满纸春光秋色,花鸟虫草,笔底乡情,心中大爱,取其意气所到,意趣盎然。而他的画,草草数笔而摄其全神,诗与书旁敲侧击,可称文人画也,诗文、书法、绘画等多种文化形态所滋育的杨如及艺术,那是属于他追求文心滋养、人品修练、情趣高扬、精神提升的综合交响乐章。</h3></br><h3>文人画的标志即在于有一种超越凡俗,遗世独立的精神;随意挑两个杨如及的作品, 《博击长空万里豪》和 《曾是春风花下客》,与天空为邻,居春风为所,这样的作品很耐读,一读再读之后,红尘散去,天地廓然杨如及画得很纯粹,这种纯粹也同于诗的纯粹,它践行的是诗的一种古老的功能,通过言述内心的志向,来完成一种生命的自我教育。杨如及笔性闲适自如,笔锋偏向一种语言的耐心,诗与画相生相济,偕行并举。于是,诗的安静成就了画内心的风景。内化现代,外师古典,融会诗书,重构传统,杨如及走的是文人画的路向,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墨浓色切而满纸皆韵,义不必老持成规而草木成吟。</h3></br> 《鹏程万里》1998年,136x67cm 《健翮凌霄》1994年,98x50cm 《高瞻》2015年,50x100cm 《四季如春》2013年,180x96cm 《紫陌春风》2012年,96x180cm <h3>《踈影横斜》</h3></br><h3>1995年,46x68cm</h3></br><h3>书乃画之骨</h3></br><h3>杨如及多年来纵横于历代经典翰墨碑帖之间,广博约取,旁通曲引,由此方才见其今日之腕底传情、笔下生风。这里又牵涉到绘画与书法的关系。生活于元代的赵孟頫本人即曾谈到"石如飞白木如籀",强调文人画中的书法趣味。董其昌则进一步提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清代石涛的"古人以八法合六法","画法关通书法津",则是更进一步地把文人画和书法联结在一根纽带上去了。</h3></br><h3>杨如及注重画法与书法的"重构"与"再造",可谓取之同源,二水合流,蔚为奇趣。自古以来,中国画整体看是一幅画,分开看,则不是画,是书法也。书法关过不了,画法关也过不了。杨如及自觉延续了这一传统文脉,他深知书法在画法的线条生命意味,可从线条的笔力、合力、势力看出其画的神采、意境。书乃画之骨,书乃画之根,谁把自己的艺术摆在变革与转化这个基点上,谁就自觉进入这一历史的上下文关系之中,自觉肩负起时代的课题,成为被时代所关注的艺术家。</h3></br> 《问讯春光何处好》1998年,46x68cm 《雨潇潇》1998年,46x68cm 《和平吉利》1995年,42x100cm <h3>《榕江春暖》</h3></br><h3>1974年,46x68cm</h3></br> 《硕果挂枝头》2008年,137x68cm 《硕果》2012年,50x100cm 《秋色秋香》2015年,68x68cm 《喜报春晖》2015年,68x68cm 《夏清》1987年,68x68cm <p class="ql-block"><b>《荷塘清趣》1994年,40x90cm</b></p><p class="ql-block">所以,当我看到杨如及的作品《和谐》,见笔见墨,画画以书写为根本,那墨竹分明就是书法笔划,提示了传统的"笔墨精神"。再看杨如及一笔下去,四个小鸡的造型、质感、动态兼具,生命的活泼灵动跃然纸上,又不失水墨语言的特性。所以衡量一幅作品的艺术水准,我看到了杨如及运笔的变化能力,书法让画法走得更远。而杨如及的书法抚爱的笔触、进入那种有表现力的空间,将文人画的文人情趣引向更广泛的民间情趣,将花鸟画的笔触变化引向更自由的诗性空间,在对往昔的追忆中找回自己的乡恋与乡愁,暗示出民间情结将成为现代水墨的一大精神资源。</p> <p class="ql-block">在杨如及的"乡愁丹青大辞典"中,岭南粤东的芭蕉、塘柳、石榴、绿荷、山里红、桃子、玉米、葫芦、古松、厘竹、木棉……无一不被描绘得真实生动却不失水墨情调。这些日常之物,是从他儿时起就与他的生活相伴、成为他生命中与乡土情感最贴近的部分。在这个意义上,他画的不是花木蔬果,而是一种思乡之情。在肥沃的南方土地上,这些可食之物就是最富有生命感的存在,也是最美、最值得描绘的对象。而杨如及运用书法入境,驱之观道,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天人希音。来往千载,书道可见画心也。</p> <p class="ql-block">《回归》1999年,46x68cm《盼》1995年,46x68cm</p> <h3>《竹影覇鱼情》</h3></br><h3>1981年,34x69cm</h3></br> 《墨竹》四条屏之一 2015年,34x136cm 《墨竹》四条屏之二 2015年,34x136cm 《墨竹》四条屏之三 2015年,34x136cm <p class="ql-block">《墨竹》四条屏之四 2015年,34x136cm</p> <p class="ql-block">《春江涵影》 1994年,80x42cm</p> <p class="ql-block"><b>《丹花碧水好山家》 1994年,80x42cm《岁寒三友》中堂 2014年,244x122cm</b></p> <p class="ql-block"><b>《白云生处有人家》 1998年,60x34cm,</b>诗乃画之魂</p><p class="ql-block">杨如及著有《柳村吟草》等集,可见其诗词功力,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亹亹不倦。说他是一个诗人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说他是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这己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了。不过这有赖于苏轼对他的鼓吹,苏轼也是一个诗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后人又评价苏轼,说他"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这也是一个恨高的评价。看来王维和苏轼便是诗画结合当之无愧的典范。杨如及擅诗,骨气奇雅,词采朴素,情兼高古,体被文质,画上题诗,诗画相配,往往表达的是他的理想和内心情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画《潇湘雨后》,题识"挥毫须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他画鸽子憇息于墨竹下,题诗即是"低垂嫩绿凤池边,劲节凌霄气岸然;共雅梅兰为挚友,和平美好艳阳天"。诗画一律,笔情墨趣跃然纸上,使画面陡然升堂入室,文人气十足。《春年》又题"劳苦耕耘责百厢,辛勤换得饫民粮。姑娘牵我多呵护,浮鼻披头过柳塘",农家乐趣与文人雅意浑然一体,在画面中得到形象的诠释。这样的绘画题材和谋篇布局,在当代画家并不多见。</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aQ4yKkiwGaeX1GBPVkmM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