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修炼与重生

红心儿

<p class="ql-block">  由于疫情躲在老家不敢出门,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陪着大宝儿写作业,同时看着二宝儿不捣乱。闲暇时,看会书;无聊时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玩一会,跑跑跳跳、打打闹闹,这样的日子虽平淡,也算充实。</p><p class="ql-block"> 午后,冬日的暖阳,轻轻的、淡淡的透过窗子照进老屋,一丝丝温润在身上游走,酥酥的、懒懒的,真是惬意无比!静谧美好的午后,看着床上酣睡的小人儿,眼皮也不受控的打起架来,真想舒舒服服地打个盹儿,可是,看着书桌前写作业的大宝儿,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索性拿起一本书坐在孩子旁边随意地翻看着,人是慵懒的,头脑似乎还是混沌的,翻了好一会儿,才发觉,奥,原来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p><p class="ql-block"> 初读这本书好像在大学,那时更喜欢具有情节和故事性的小说。不管是历史的、推理的、悬疑的还是科幻的都喜欢,可对于散文或者专著类的书却怎么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即便当时读了《我与地坛》也只是草草读了而已,对于如此倔强且智慧的文字,并未入脑也未入心。当然,又或许那时太年轻,不懂岁月的沧桑,不知人世的无常,更没经历过生活的艰辛与苦难。虽有悲悯之心却无切身之感,丝毫体会不到那些文字所迸发出的力量与震撼。而这次读着读着就入了心,我想或许是他对生活的淡然处之打动了我,或许是撕心裂肺的绝望后燃起生生不息的希望感染了我…… 史铁生,他的存在,总有一处渲染到我的生命。让我穿越了时空,感同身受着他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二十一岁的史铁生双腿瘫痪,这对于正值青春年华的小伙子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多年后,他又患上尿毒症,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晚年,又有多种心脏、肝脏的症状。这是任何一个常人无法做到的,只有史铁生,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三十八年,并坚持用生命写作。最终,因脑溢血突发抢救无效死亡。</p><p class="ql-block"> 本书第一章的标题就是:我与地坛。地坛,一个饱经沧桑,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古园,园子荒芜但不衰败。而史铁生,在最肆意的年龄残废了双腿,在找不到工作,也看不到希望之时,他一个人来到了地坛,一个人孤独地疗伤,一个人静静地观察着这世间,一个人躲在暗处窥探着生与死。本章用了大量篇幅描写这座古园。方形祭坛,空旷坦荡。暴雨中的古园,石门中的落日,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蜂儿、蚂蚁、瓢虫,这些小昆虫与园子里的草木一样生生不息。或许在十五年的漫长岁月里,正是这座古园里的一切,抚慰着他那颗绝望、无助的心。让他汲取到了生活的勇气和奋斗的力量。所以,地坛之于史铁生,无疑是灵魂再生之地。正如作者开篇所言“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而这一切更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所以,自从来了,就一天到晚耗在这里,坐着或者躺着,看书或者想事。太阳遵循亘古不变的规则,运行着春花秋月、夏雷冬雪。大自然在四季交替的路途上平稳前进。荒草边,围墙旁,他日复一日在地坛扶轮问路。他看到早晨叶片上滚下露珠,夜晚石板上亮起月光,听到蝉鸣与鸟叫,还有檐下的风穿过胸膛。一切创伤似乎在日复一日中得以抚平,原本在死中挣扎,在活中徘徊的史铁生不再纠结于生死。终于,他想明白一个道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皮囊破了思想来补,能量不该在怨恨中消耗。</p><p class="ql-block"> 既然死不容错过,那便活出点精彩。于是,他从绝望中破茧重出,当轮椅再也困不住他,灵魂便会羽化成蝶。他开始试着拿起手中的笔向世人倾诉,很平淡无奇的语气,像是在讲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很久远的老故事。看着眼前的文字,似乎就能想到他那张从容淡然的脸,内心平静却又无法平静地汹涌澎湃。他用平淡无奇的语气把我们带进他的回忆里,又用戏谑动情的轻松把人从他的故事里牵引出来。</p><p class="ql-block"> 在他身上,我总是容易想到这样一句话“当我们在抱怨鞋子不够漂亮时,却突然发现街角的小女孩没有脚。”所以,与他相比,我们那些小委屈,内心的愤恨与不平实在渺小。突然发觉自己是如此幸运,如此备受上帝的宠爱。有爱我的父母和家人,看着我闹,听着我笑,陪着我安然地生活。我常常想,比起史铁生的病痛,他最大的遗憾,悔恨,悲痛,是不是他母亲的突然离开呢?曾经在他每一个车轮后都会有一排足印。那饱含深情与担扰,无奈与痛苦的目光,一直追寻着他。面对儿子的残疾,母亲小心翼翼地与儿子的内心接触,无言地呵护着。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不亲待。”当史铁生终于从迷惘中顿悟,身边却只剩下母亲的气息,他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默念着一句话:母亲已经不在了。恍惚中心里才有些明白,母亲再也不能站在身边看着他了,三次带着否认的肯定,是内心对现实的不接受,物是人非事事休,再回首,人去楼空。</p><p class="ql-block"> 他在很多文章里提到他的母亲。《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怀念》……那么多的文字里,除了描述他那不安分的内心,暴躁的脾气,虔诚的祈祷,安然地接受或不甘地挣扎,更多的就是对母亲的追悔。生病初期,他把对人生无望的茫然;对生命无常的绝望;对上帝不公的控诉,变本加厉地把气撒在母亲身上。以至于母亲的突然离开让他更悲伤无措。明明约定好一起去看北海的菊花,却不想竟走向永别。他肯定恨极了自己,为什么觉悟那么迟。为什么没有好好对她。为什么不能早一些让她看到自己可以好好活着。所以,又是一年秋天,妹妹推着他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的烂漫……</p><p class="ql-block"> “好好过下去”便成为他余生的信念。于是,他用余下的生命书写文字,拖着残缺的身体,却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用充满哲思与睿智的言辞,告诉我们生活并非都是繁花似锦,所有的好不过是心底的知足、眼中的热爱和删繁就简的态度。抬头看看这人间的好时节,春花烂漫,秋露凝香。学着尝试以独处相安,与万事言和,可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