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为教师的形象添一些厚重的质感,阅读,为教师的生活添一些文化的雅致; 阅读,为教师的工作添一些巧妙与机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只有读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我们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寒假期间我拜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原点》,我颇有感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览群书、躬行课堂、在写作中沉淀生命——这便是我眼中的窦桂梅。书中的主题教学、三个超越等教育教学理念犹如一股清新之风吹进我的内心深处,在一个个教学案例中,我不断建立与自己课堂对照的参物,在记忆里去搜寻我肤浅的课堂足迹,继而生腾起的是对窦老师,对她引领下的团队的仰慕和崇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以书为友,以读增智,在阅读中,边读边留下思考的足迹。落笔之处皆风景,记录下自己所思、所感,书写的是触动心灵的语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知识。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蒙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书总会情不自禁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博览群书,书中的经典令她和学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文学经典中人物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勇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实用的,更是快乐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备课,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俗话说:教要成功,备要当先。看了本书之后,我深刻的感受到,窦老师课堂上轻松自然,信手拈来的教学技能,不是她与生俱来的,是她一次又一次深度备课的成果。1、初读教材和参考说明。2、通读原著和作者生平。3、选读原著和相关评论。4、再读教材并确定主题。5、确定教学基调和策略。窦老师的深度备课法给了我很多触动。就这样一读再读,静下心来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词、句,甚至到标点中去理解,去发现。以“读者”身份挖掘课文的“原生价值”后,还要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样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本着这样严谨的教学态度,行走在教学的道路上。因为窦老师认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有一种专业自觉,对每一节课抱有敬畏之心。因为每一节课我们教师付出的是职业时间,而我们的孩子付出的却是宝贵的生命时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比,我感到无比的汗颜。随着信息获取的便利,我们现在的备课方便多了,网上很多现成的教案,都为我所用,“拿来主义”成了“理所应当”。似乎一旦离开了网络,大脑就不会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备课应该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从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在心,再到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们的视线就会由线到面,由窄变宽,从而被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这就是破茧成蝶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漫卷书页过,只觉芳气满闲轩”,这个寒假里,我徜徉于书海,如赴一场精神盛晏,如享一次心灵洗礼。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从书中得到的种子,将在教学实践中发芽、开花、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