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诞生了两个梦想做生物学家的人,我们姑且把他们称作小男孩和小女孩,他俩相差一岁。小男孩出生在中国上海,父亲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总编,母亲是上海一家医院的药剂师;小女孩出生在中国北方的农村,父母都是识字不多的农民。</p><p class="ql-block"> 童年时代,小男孩去动物园仔细观察过各种动物,曾经把蚂蚁捉回家饲养观察,父母还专门为他请了一位上数理思维训练课的老师,而且他与这位老师成为忘年交。小女孩则在自家院子里养花种草,在小桥下面用石块垒起小水闸截水捉鱼,在石板上摔泥巴,并用线切割出各种形状的东西,她最得意的作品是用线和泥巴做出的一把手枪,因为看见电影中的英雄用手枪打敌人比用长长的步枪神气。幸运的是她有机会读到很多小人书,打下了良好的阅读基础,童年就这样在玩耍与读小人书中度过。</p><p class="ql-block"> 少年时代,小男孩就读于上海著名的南洋模范中学和上海中学,在他读初二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影响他一生的事情:他的那位忘年交老师患了胃癌,每天下午放学后他都去看望这位老师,但最后老师还是被癌症夺走了生命。从此小男孩立志要成为生物学家攻克癌症。高中毕业后他被保送进复旦大学生物学系攻读生物化学。小女孩的经历要曲折一些,她考入离家最近的一所联中读初中,勤奋学习最终顺利考入一所农村高中读书,在高一下学期开始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想去实现,忽略了学习,成绩下降,后来又因住校营养不良,患上贫血,记忆力下降,成绩忽上忽下不稳定,她的初中班主任了解到她的学习情况,抱怨这所学校不好,把他的好学生给教毁了,于是他想办法把自己心目中的这位得意弟子转入城里的一所高中读书,在这期间小女孩读到一本书《新兴科学与高技术》坚定了要成为生物学家的梦想,最终小女孩考进一所师范大学生物系读生物教育专业。</p><p class="ql-block"> 小男孩读完大三,就用自己翻译一本书赚的稿费买了一张飞往美国的机票,到哈佛大学自费留学,离生物学家的梦想更近了一步。小女孩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的一所中学做了一名生物老师,离生物学家的梦想更远了。</p><p class="ql-block">小男孩在哈佛大学,导师告诉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学生物化学,先拿半条命来!”但是小男孩依然坚持刻苦学习,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在他离攻克癌症的梦想更近的时候,自己却不幸患上肝癌。他最后决定带着自己的研究资料回祖国找中医治疗,但是他回国7天后就与世长辞,在29岁的青春岁月里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有人认为凭他的研究成果可以安葬在上海某家公墓里,他的父亲把他的资料交给公墓的有关人员,人家问:“什么级别的?”他父亲回答:“没有级别,是科学家。”“获诺贝尔奖了吗?”“没有”。“啪”的一声,资料就被扔出来了,他的父亲只好在另一个地方为儿子买了一块墓地。而他带回祖国的研究资料放在中国科学院里一年半,没人能看懂,美国方面还不停地索要,最后他父亲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送回去吧!”现在,美国方面按照他的研究思路研制的抗癌药物已经开始找志愿者试验,一旦成功,这将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p><p class="ql-block"> 小女孩在中学里勤勤恳恳地工作,是很受学生欢迎的生物老师,有一天她在《读者》杂志上看到有关小男孩的文章,很为他遗憾和惋惜,不过在心中荡起的涟漪很快平复,小男孩的名字也被她淡忘。巧合的是小女孩在29岁的时候却又下定决心要重拾做生物学家的梦想。促使她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学校领导给她的一次侮辱性的评价,那一天放学的时候,下着大雨,她是哭着离开学校的,雨水无情地打在她的脸上,没有人看到她脸上还有泪水。她发愤苦读,最终进入一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当她再次进入大学后,她发现岁月流转、沧海变桑田,自己已经不再像学生时代那么迷恋于对着透明的玻璃仪器做实验,而是更愿意面对活泼可爱的孩子。不过,她考入的这所大学和这所大学所在的城市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她的心灵,使她在生物学专业素养、教育理论素养、文化素养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她最终的选择还是做中学老师。有一年,她到上海学习,知道了小男孩的全部人生故事,并牢牢记住了小男孩的名字:郭申元。小男孩的故事让她懂得:生命的质量在于生命的长度,更在于生命的厚度!</p><p class="ql-block"> 小女孩名不见经传,正默默无闻地延续着做一名好老师的梦想,执着而又痴迷地付出满腔赤诚。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她远离了做生物学家的梦想,却有可能实现人生的另外一个梦想——长寿!她可能会有机会继续实现自己的所有人生梦想!上帝为她关上一扇门,还会为她打开一扇窗,门外的路不一定好走,窗外的风景可能很美丽!</p><p class="ql-block"> ——2012-7-23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