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以明志,分享而致远——八音迭奏一小组《中国政治制度史》读后感分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主席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读书可以使人更充实、丰富,有知识,使思想训练、境界提升。教师作为最应该阅读的职业群体,阅读应该是教师的第一修炼,更应该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云南省周永珍历史名师工作室八音迭奏第一小组在2022—2023学年上学期选定的小组必读书目为白钢先生《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小组每位学员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以书为友,书写自己读书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p> 余娇娇 <p class="ql-block">读《中国政治制度史》有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分别叙述了自古以来至1949年中国诸种重要典章制度的发展变化,同时考察了必然要受到各时期国体和政治体制统率和制约的各种单行制度。依据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涵,梳理和总结了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借以在洞悉政治制度“来龙”的基础上,把握“去脉”,使新的论述有所依凭,扎实跟进。本书在阐述一般规律的同时,重点分析其特殊性;在叙述制度的同时,重点分析其利弊和特点,进行动态的研究,拓展和丰富政治制度史的内容。全书内容充实,资料丰富,语言生动,是适用面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完中国政治制度史使我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沿革,深入了解了各朝各代不同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对于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有极大的帮助。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习对探索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新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现行政治制度的优势和弊端同样是一个很好的借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艾略特在《基督教与文化》中所说:“一个欧洲人可以不相信基督教信念的真实性,然而他的言谈举止却都逃不出基-督教文化的传统,并且依赖于那种文化才有意义……如果基督教消失了,我们的整个文化也将消失。接着你便不得不痛苦地从头开始,并且你也不可能提得出一套现成的新文化来。你必须等到青草长高,羊吃了青草长毛,你才能用羊毛制作新大衣。你必须经过若干世纪的野蛮状态。”这对我们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的变迁很有启发,当代中国的变革,都要充分了解和尊重中国历史的基础变革,在考察当今中国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回过头去检查我们曾经走过路犯了什么错误,不能把现在出现的问题都算在现代中国的头上,要以史为鉴。</p> 陈婷 <p class="ql-block">《中国政治制度史》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到历代政治制度,相信大家一定会想到钱穆先生所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该书从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为切入讲述了中国历史之全进程,考察一朝一代之政治得失,可以说该书为学习和喜爱历史人士的必读书目之一。这个假期有幸读了另一本关于历代政治制度的著作:《中国政治制度史》,该书可以说让我们从历史的全貌了解了历代的政治制度,是研究中国历代政治政治制度不可多得的好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对于钱穆先生所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起来要更流畅一些,对于广大中学教师的教学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该书清晰的阐述了中国从原始社会民主制到建国后的历代中央决策体制及政体运行机制,从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同时还以跨学科研究为进出,适合不同学科的读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政治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具有许多今天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其中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有发达的政治分工和悠久的权力制衡观念。就以历代中央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为例,中国自秦汉时期起,就实行三公九卿制式的政治分工。它是以皇帝为政治权力的中心,掌握国家统治权,而以三公辅佑之。其中,丞相总百揆,太尉主兵事,御史大夫掌纠察,九卿分司庶政。这种职能分工,为后代所师承,并不断有所损益。到了隋唐时期,演化为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监体制,分工越来越细。及至明清时期,实行内阁六部体制,此外还有六科给事中、五军都督府(明)、理藩院(清)、都察院及诸府寺司监,真可谓部门林立、分工细密。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发达的政治分工,在世界历史上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因此,那种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政治学的观点,是实在没有道理的。发达的政治分工,标志着政府体制的完善与行政管理经验的成熟。正是由于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政治分工,所以,从很早时候起,就产生了权力制衡观念,建立了权力制衡体制。秦汉以来,历代朝廷都以御史纠察百官,肃正纲纪,以言官谏议政府,减少政策失误,正是权力制衡观念的具体运用。而魏晋以后形成的三省制,无论是唐代的“中书主受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还是宋代元丰改制以后的“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复奏,尚书省施行”,都堪称为古代中国最好的权力制衡体制,并为他国所不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纵观全书,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虽然已经远去,但其中仍然有不少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内容。“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数千年的传统政治制度,与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有许多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参考价值和启迪作用。这些治理的措施到今天仍然可以起到以史资世、以古鉴今的作用,只有把现代化注入传统,改革传统,以形成新的传统,才能保持我们的民族特色,实现真正的现代化。</p><p class="ql-block">推荐语:追本溯源、推成出新</p> 马晓莹 <p class="ql-block">《中国政治制度史》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假期是学习补充的重要加油站,今年寒假我按小组计划学习阅读了白钢先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政治制度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学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线索。制度文明标志着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人类文明的程度。中国作为世界三大文明发祥地之一,而且是文明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国,其制度文明源远流长,对东西方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2000多年以来,历代对于政府制度和官制的著录与考索不绝于书,可谓汗牛充栋。但是用近代新方法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却是近百年的事。100年以来,几起几落,历尽坎坷。政治制度史研究大体上被限定在史学领域里一门专史的研究范围之内。其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著名政治学家、历史学家白钢教授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综合运用了政治学、历史学、法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跳出了传统的以官制史代替政治制度史的窠臼,开创了在对国家组织形式与结构形式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着力于决策体制和政体运行机制的探索,不仅建立了把传统的静态研究推向动态研究的新的科学体系,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在理论与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都有许多显著的突破,是一部具开创性的里程碑式的学术巨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一书的突出特点是以悟为宗,剥古酬今。政治制度具有防微杜渐的作用,任何时代的社会主体,都要受相应的政治制度的制约。现实政治制度的优点与缺点,往往与传统政治制度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本书坚持“述往事,思来者”的原则,系统总结了历代在制度安排方面所凝聚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揭示了发达的政治分工和悠久的权力制衡观念、行政立法传统和科学的人事管理经验,不仅有借鉴意义,而且足以启迪人们思考,审视过去,烛照未来。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此,本书的出版,不仅把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一部高品位的教学与研究的参考书。</p> 陈映彤 <p class="ql-block">《中国政治制度史》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假期,有幸在工作室的小组共读活动中,阅读了《中国政治制度史》一书。本书介绍了从中国古代到目前为止的中国政治制度。但本书的亮点就在于突破了传统研究观念与模式,开创了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新体系,在深入研究国家结构形式的基础上,着力于中央决策体制、政体运行机制、地方政治制度、中央以及地方的财政制度、人事任用制度的探索。贯穿于全书主线的主要有三个:第一,行政、军事、监察三大系统鼎立,以及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历史进程;第二,近侍的逐步政务官化;第三,中央派出机构逐步地方政权化。通过阅读本书对主线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我对中国政治制度有更深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概括了历代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录与考索,一改过去政治制度史研究仅仅取材于正史百官志和十通的习惯做法,广泛涉猎了各类有价值的资料。除了充分运用正史、政书、典志、类书、会典、会要、法律文书及其集解、方志、实录、档案、文集、笔记等文献外,还充分运用了像甲骨文、金文、秦简、汉简、帛书、吐鲁番文书、石刻碑文、考古资料等等,穷源溯委,词必有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对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很多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多角度的、系统的探索。作者所提出的“政治制度是对'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的配置关系、运作方式的具体规范”的观点,认为“政治制度具有阶级统治和管理公众事务的双重功能”,“并不因为阶级的消灭而消亡”,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体、政体的基本观点,又避免了片面性,突破了过去教条主义的束缚。书中从理论上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与内容的界定、关于中国国家的产生与国体的演进的论述、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分期问题的主张、关于传统政治制度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的论述,多有创见。比如,作者认为夏商周与春秋时期的国家形态,是以宗族国家的形式出现,实行等级君主制,其政体运行机制,以神权、宗法权和王权的紧密结合为转移;战国至清的国家形态,是以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的形式出现,实行专制君主制,其政体运行机制,以皇帝“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为转移。再如本书所归纳概括的传统政治体制运行机制的三大特点:一是行政、军事、监察三大系统鼎立;二是近侍的逐步政务官化;三是中央派出机构逐步地方政权化,等等,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政治学和历史学功底,既具有能从全局上把握中国政治制度中发展线索的能力:又擅长居高临下,对中国政治制度史演进的内在规律进行理论上的概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书对于古代政治制度梳理极为细致,对于内容庞杂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各个方面都有兼顾。对于每朝每代都进行了元首制度、中央决策制度等等进行了阐述。本书着力于历代中央决策体制以及政体运行机制的探索,力求在内容上更具广度和深度,并且本书在跨学科研究上基础更贴近政治学的范畴,也能让我对于古代政治制度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书中陈述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并为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服务。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关系谈论政治制度,否则会变得空洞抽象。古往今来,无数经验事实表明,典章制度是一回事,具体执行情况又是一回事。要想使政治制度研究更贴近客观政治实践、更有价值,就必须加强对政治制度执行情况的研究。</p> 徐凯 <p class="ql-block">《中国政治制度史》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政治制度史以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是以现代政治理论为指导,以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变化为主线,主要分专题研究中国历史上的行政、法律、监察、军事、经济、职官等方面的制度,以及历代颁行的典章法令及其嬗变的专门史,它的内容包括了行政制度史、法律制度史、军事制度史、经济制度史、政治思想史、行政管理史、官制史等多方面。着重分析历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变革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广义范围理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国体和政体,体现着国家的阶级内容和政权的构成形式。从狭义范围理解,政治制度就是指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统治政策和采取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恰巧必修一历史用书的主题是政治文明历程,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先进的政治制度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而落后的政治制度则会破坏优秀的文化,成为生产力的桎梏。例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曾经有效地维护了以君主为核心的统治秩序,但也曾经引起统治营垒内部的倾轧斗争,导致自乱营垒。有些监察官在时局动荡、党争炽烈时,往往分成派系,成为政治斗争的附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在长期的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曾制定颁布学习了多种政治制度,主要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例如在中国近代时期,我国面对外忧内患的情况下,甚至一度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寻求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道路,我国踏上了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从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从冯桂芬的“四不如夷”到洋务派“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民族危机,国难当头,什么才是解救危机之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实行新政,进而发展成“预备立宪”,开始进行体制改革的种种探索。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皇帝“统治国家之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总揽。”1911年清政府宣布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强调:“黜陟百司,系君上大权,议员不得妄加干涉”。可见,清政府的政治制度并未真正跳出君主专制,而是装上了迷惑世人的外衣。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布推翻“恶劣政府之根本”——君主专制制度,代之以“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它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重申了“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等民主自由权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和现代产生过的不容低估的影响。中国现代政治制度自中华民国开始以宪法形式加以确立以来,各种政治力量在内外矛盾的困扰下,寻找现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真正方向,进行各种尝试,探索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路径,在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发展历程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中国现代政治制度自出现以来,受到世界三种政治治理模式的影响:一是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独裁治理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盛极一时,对当时的中国有很深的影响,是蒋介石政府所刻意追求的目标。二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治理模式,从兴中会、强学会到以后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都将此作为追求的目标。三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式,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终于选择了这种治理形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在政治进步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那就是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约束政府权力、使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和利益诉求能够得到顺畅表达的机制,以便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实际工作者在体制创新方面的实践,更需要政治学的发展和政治学专业人才的智慧与理论贡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南省周永珍历史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始终把读书放在重要位置。建立了完善的可操作的读书制度,要求所有成员坚持读书,每学期提交一份有质量的读书感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主持人的引领下,读书已经成为工作室每一位成员生活的一部分。成员坚持读书,不断丰富自我,积极记录反思,增长职业智慧。最是书香能致远,相信工作室成员的阅读习惯会在一定区域内发挥辐射作用,影响更多的师生加入读写的行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