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317国道及途经景区行摄

高粱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G317国道,起点为四川成都,终点为西藏那曲,全长2034千米,四川境内960千米,穿越了汉、羌、回、满、蒙、藏等数十个民族居聚区,途经都江堰、理县、马尔康市、壤塘县(转道色达)等地的诸多著名旅游景区。G317国道又称川藏(公路)北线,全程铺装路面,山区路段的隧道基本全部贯通,与川藏南线G318相比,翻山越岭的起伏程度要小很多,驾驶路况相对较好。有人说:G318看景观,G317看人文,其实 G317是一条集景观与人文于一体的线路,自然风光原始壮丽、光影变幻;人文景观历史厚重、大气磅礴。</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都江堰</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都江堰,位于成都西面的都江堰市,坐落于岷江上,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引水渠道和各类配套水库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系统。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和成都市生产生活等供水。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蜀郡守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了都江堰,近2300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富饶粮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都江堰是当今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并仍在使用的无坝引水的宏大工程,是中国人创造的千古奇迹。都江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span></p> <h1>G317国道,道路两旁,群山连绵,林海浩瀚,空气清新,层林尽染。“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桃坪羌寨</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桃坪羌寨,位于阿坝州理县东部,理县、茂县、汶川、北川几县相互紧邻,这一带是羌族密集居住区。桃坪羌寨有着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民居与碉楼融为一体的建筑群,呈现高低错落、八阵迷宫般的古堡风格,被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span></p> <h1>羌寨以高碉为中心,放射状8个出入口,巷道路网四通八达;完善的地下水网,将高山泉水引至每家每户提供生活用水,并能调节室温、消防供水。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为著名。碉楼用于御敌、存储粮草、瞭望和传递消息,高度几米到三十米</h1> <h1>羌寨依山而建,地势险要,寨子有两千多年历史。羌寨造房子时不绘图、不测算、不吊线,信手砌成,却结构坚固,是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观。在2008.5.12汶川大地震中,周边地区民屋坍塌,损失惨重,唯独这个千年古寨屹立不倒,神秘的东方古堡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h1> <h1>G317国道,沿途山明水秀,山林五彩斑斓,海子绿如翡翠,霜叶红于春花,景色美轮美奂</h1> <h1>山势陡峭,难免滚石滑坡,司机行车时要注意观察</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毕棚沟</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毕棚沟,位于阿坝州理县南部,海拔2000~5900米,景区拥有原始森林、湿地草甸、高原湖泊、溪流瀑布、雪山冰川、奇山异峰、彩林红叶、峡谷温泉,被誉为“川西小瑞士”。毕棚沟为中国十大生态旅游景区,米亚罗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的组成部分。</span></p> <h1>每年的9~11月为毕棚沟红叶彩林的最佳观赏期,数十里彩林带从谷底到山巅绵延不断,有的灿如黄金,有的苍翠青葱,有的丹枫如火,尽显五彩斑斓。高原气候多变,赶上下雪看雪景,也是别有韵味</h1> <h1>G317国道,毕棚沟向西,地处米亚罗风景区。米亚罗是藏语,意为“好玩的坝子”,米亚罗美在天地八绝:原始森林、湿地草甸、高原湖泊、溪流瀑布、雪山冰川、险峰幽谷、彩林红叶、峡谷温泉。风景区内群山连绵,江河纵横,面积超3000平方千米,比北京香山红叶风景区大180余倍,是我国发现并开放的面积最大、景色最为壮观的红叶风景区之一</h1> <h1>金秋十月,米亚罗到了一年中最美的时候,密林中的枫树、槭树、桦树、鹅掌松、落叶松等渐次经霜,树叶变成绮丽的鲜红色和金黄色。山被彩叶遮掩,水被彩色浸染,道被彩叶铺成;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簇簇、一团团红叶,燃成米亚罗秋的火焰,构成一个神奇的红色梦幻走廊</h1> <h1>在米亚罗,藏、羌少数民族的住宅、石寨、古堡、碉楼等各具特色的建筑错落有致地构筑在山坡下或山林中。少数民族淳朴的民俗及风情、华丽的装饰和服饰,构成一条多彩的藏羌民族文化风情走廊,在红叶簇拥下,更加魅力四射</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卓克基土司官寨</b></h1><h1> 卓克基,位于马尔康市东南部;土司官寨,也称土司署或土司府邸,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建筑始建于1918年,后毁于大火,1938年重建。这座官寨将藏、汉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被赞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h1> <h1>卓克基,嘉绒藏语意为“至高无上”,位于邛崃山脉峡谷地带的梭磨河畔。清清的梭磨河水顺着峡谷轻轻地流经镇外,滋润着这片土地,养育着这里的生命。山坡上的官寨为原土司驻地,西索民居与它一溪之隔</h1> <h1>官寨仿汉族四合院样式,40米见方,天井布局,藏式建筑,主楼五层,有大小房间63间。1935年6月27日,红军翻越梦笔山,到达卓克基休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领导人在楼内居住;党中央于7月3日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并制定了红军在民族地区进行革命的方针政策;发布关于粮食问题的训令。粮食问题是红军面临的头等任务,筹得足以支撑十万大军生存的粮草,才能继续后面的艰难路程。卓克基由此被列为100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并被认为是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最有特色的建筑</h1> <h1>马尔康,自然条件很差。红军长征途中,三进三出马尔康,留驻达16个月,创建根据地,筹集粮草。在近6万平方千米的根据地和赤区中,人口仅有20余万,却支援了10万红军,为红军筹集粮食2000多万斤,大小牲畜20多万头及大量副食品。当时军民同吃草根、树皮,共渡时艰。马尔康成为长征途中的驿站,马尔康各族人民为长征胜利、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川西,不仅有极致的自然风光,更有光辉的红色风采</h1> <h1>G317国道,马尔康向西沿途风光,途径金川县、壤塘县</h1> <h1>清澈的绰斯甲河一路伴随着国道,相依相偎;河岸上,草甸金色、银杏金黄、松柏青葱、枫叶火红,层林万彩,争奇斗艳。斑斓的色彩与蓝天白云、山川河流构成一幅醉人的金秋画卷,就连河中石头上的六字箴言也焕发着耀眼的色彩</h1> <h1>藏族民宅、村委会办公场所、幼儿园等,外墙涂着红、黄、白、黑的鲜艳色彩</h1> <h1>离开G317,沿G548由壤塘前往色达,遇到浩浩荡荡的牦牛群,要耐心等它们过去</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色达</b></h1><h1> 色达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面积933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4万人。色达县全境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是甘孜州海拔最高、气候最冷、自然条件最差的以藏民族为主的民族聚居区。色达县高原风光秀丽,藏传佛教寺庙比较集中,其中的五明佛学院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万余僧房密布山坡,绵延数里一片红的奇观闻名遐迩。</h1> <h1>色达县城色柯镇周围寺庙景观</h1> <h1>邓登曲登佛塔,塔高52米,为四川省最高的藏传佛教宝塔</h1> <h1>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旷世英雄</h1> <h1>喇荣五明佛学院,1980年创立之初仅三十余人,后来人多时驻留僧俗达数万人</h1> <h1>红色僧舍满山野,红袍僧尼默修行,方圆数里喇荣沟,惟有信仰最虔诚。苦学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修行佛法,十年不算多。这片佛家圣地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h1> <h1>万间木屋经典红,鳞次栉比织满坡。山河一片红,盛名扬天下</h1> <h1>原创摄影,部分文字撰写参考网络资料</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谢谢观览</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