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迤沙拉,中国最大的俚濮彝族自然村

秋枫雯雯

<p class="ql-block">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去原始一点、纯自然一点的地方,尽量能洗去城市里的那份铅华。</p><p class="ql-block">此次出行地便是这样的一个地方~迤沙拉俚濮(里泼)彝族自然村。</p> <p class="ql-block">迤沙拉村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东南端,距镇政府8公里,西与白拉古村毗邻,南与平地村毗邻,北与大龙潭乡接壤,东临金沙江,与凉山州会理县绿水乡隔江相望。历史上的迤沙拉村是古南丝绸之路拉乍古渡的一个驿站。</p><p class="ql-block">迤沙拉为彝语的读音,迤,译为汉语是水;沙,是洒或漏;拉则是下去;连接起来,大意为“水漏下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远古时期,迤沙拉只是一个很小的彝人部落,俚濮彝人们从哀牢山沿着祖先送魂的路线逐步迁徙到这里。为了躲避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残酷无情的杀戮,许多俚濮彝人逃难到此聚汇,并在这里扎下根,繁衍生息。在这里,一直沿袭着彝族人虎图腾、太阳图腾与火神崇拜,沿袭着万物有灵的宗教情感。</p> <p class="ql-block">西汉王朝汉武帝时期(公元约135年),《史记.平淮书》载:“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以广巴蜀。”开辟的南方丝绸之路,途经迤沙拉,并在这里设立了驿站。遥想当年,文学家司马相如来到古木森森的迤沙拉彝族山寨,与彝人们饮酒狂歌,击节而舞,然后兴之所致,吟诗作赋。</p> <p class="ql-block">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亮南征。”蜀丞相诸葛亮为平息南夷之乱,率兵“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自安上(今屏山)由水路(金沙江)入越(籍)” 也曾路过此地。</p> <p class="ql-block">在六百多年前,明“洪武开滇”之后,其它民族的戍边守卫也与当地人通婚,逐渐融入了俚濮彝人的家庭,他们带来了新的农耕文明,也带来了江南的建筑艺术。故迤沙拉村建筑风格中可见江南水乡特色,房屋户型一般以小四合院为主,均属土木结构,板筒瓦屋面,细部多有板壁装饰、木刻雕花,做工精细。</p> <p class="ql-block">迤沙拉村主要有起、毛、纳、张四大姓氏。目前四大姓氏各有珍藏的家谱详细记载自家缘起。</p> <p class="ql-block">对于迤沙拉村人的来历,有这样的记载:“祖藉应天府,大坝柳树湾。为争米汤地,充军到云南……”,经考古人士的认真考证,查找了现在南京的一些地方,终于弄清了现在的南京蓝旗街小区一带,就是当年的应天府大坝柳树湾。</p> <p class="ql-block">当年明洪武十四年(381年),朱元璋调集30万大军对云南出兵讨伐,平定云南后,有19万大军留戍云南,实行军屯。当时的将领沐英给朱元璋的奏折中写道“云南土地甚广,而荒芜者居多,宜置屯,令军士开垦,以备储待”。据明万历年间所编《云南通志.兵食志》中记载:云南36卫所军屯人数29万,军屯田土面积130万亩。</p><p class="ql-block">从中可以看出现在迤沙拉彝族可能就是当年军屯士卒繁衍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迤沙拉有四大姓,即起、毛、纳、张。这四大姓又有个说法,叫做起家车轮子,毛家笔杆子,纳家包谷子,张家酒坛子。</p> <p class="ql-block">村里人说起家人头脑灵活,善于经商,转得快,跑得快。因此这个连百家姓都找不到的怪姓便占据迤沙拉四个姓中的第一位。</p> <p class="ql-block">事实上迤沙拉的四大姓中,毛姓是第一大姓。全村540户人家,毛姓占了145户830多人。却因毛家人承袭家道的渊源,世代重文,读书传家,虽然得了笔杆子的美名,同时也有“书呆子”的谑称,因此只能屈居第二。</p> <p class="ql-block">走进迤沙拉的村子里,街巷门肆四通八达,好似迷宫一般。</p> <p class="ql-block">经查阅毛家的族谱及有识之士前往云南永仁、大姚和永胜县,深入边远山村,寻找毛氏传人,搜集文史资料,终于将迤沙拉毛氏和大姚毛氏、韶山毛氏联系了起来,他们都是江西吉安毛氏的后裔,是一家人,是中华氏族史中的一支声震宇内的大姓。</p> <p class="ql-block">迤沙拉村里的老人们一直传承弹唱着一种独特的谈经古乐。</p><p class="ql-block">600多年来,悠扬、神秘的谈经古乐一直咏颂、弹唱在这个偏僻的彝族山村里,延续着对中原文化的向往和追寻。</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种古乐起源于中原、江南的宫廷音乐,后流入民间,与佛教音乐相结合,发展而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谈经古乐”是打上彝人印记的江南丝竹,如泣如诉的旋律里,既有宫廷音乐的味道,又有佛教音乐的宁静恬远。缠绕着一代又复一代的迤沙拉彝族化了的汉人们对秦淮文化的苦苦追忆,数百年来,仍然跋涉在浓得化不开的思念里,追寻自己的根……</p> <p class="ql-block">文中资料节选自《四川文明网》,图片来自同行摄影师黄铮,感谢一路同行的朋友们,下次再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