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共同成长——沂源县小学科学教师参加山东省第90期齐鲁科学大讲堂活动纪实

心有林夕

<p class="ql-block">  清风徐来香几许,春光旖旎会有期。2023年2月14日,我们迎来了本学期第一次齐鲁科学大讲堂。沂源县全体科学教师齐聚钉钉平台,共同参加了本次网络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  本次教研活动由于晓娟老师主持,共分为三个环节。首先三位老师带来精彩的课例展示及教学反思。青州市团结小学张勇老师执教《动物的鼻子》,枣庄市市中区东湖小学的吴坤老师执教的《动物的皮肤》,滕州市实验小学大同校区陈维娟老师执教的《动物的翅膀》。紧接着枣庄市峄城区科学教研员于会老师进行点评。最后由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的卢巍主任进行活动总结。</p> 课例展示 动物的鼻子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动物的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从狗和大象的鼻子,再到骆驼、鲨鱼、食蚁兽、猪的鼻子,层层深入,使学生明白,各种动物都能通过鼻子的嗅觉来感知环境。</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以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动物是通过鼻子闻气味来感知环境的,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动物的鼻子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是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p> 动物的皮肤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通过观察发现动物生存的环境和动物皮肤的特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确研究主题是动物皮肤,另一方面为下面学习动物皮肤与环境的关系起到了引子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综合利用多种感官初步体验感知鱼的皮肤特点,通过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鱼皮肤的不同特点,调动学生求知欲,自主提出要探究(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在现象和原因之间建立联系。</p> 动物的翅膀 <p class="ql-block">  陈老师这节课准备足够的结构性的材料,让学生借助工具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自主体验探究鸟类和昆虫翅膀的外形特征,并思考这些特点是如何帮助动物适应环境的,逐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探究昆虫翅膀形态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时,通过各种不同的昆虫标本来丰富学生对昆虫翅膀形态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昆虫所处的环境来思考,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学习翅膀对环境的适应关系。</p> 名师点评 <p class="ql-block">  枣庄市峄城区科学教研员于会老师对三节课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于老师指出这三节课的学科核心概念都属于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领域,都是研究动物器官。对于如何上好这类课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些建议: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真实的生产生活情境,开展科学实验,并充分利用相关的科学史和科学技术新进展,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物体的稳态,初步理解个体生命活动的规律。</p> 专家总结 <p class="ql-block">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的卢巍主任进行活动总结。卢主任充分肯定了三位老师三节可圈可点的精彩课例。卢主任强调教学要有框架,便于把知识连接起来。卢主任还提到真正上好一节课要从孩子角度出发,从真实的爱出发去构建课堂。卢主任的点评让我们收获满满。</p> 学习照片 <p class="ql-block">  线上课程精彩纷呈,线下研修也进行的如火如荼</p> 学习记录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老师们把自己的所学所思付诸笔端</p> 总结反思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三位老师精心准备的课堂,还是专家点评的中肯细致、还有卢主任的高屋建瓴、追根溯源,都让我们受益匪浅。愿我们在科学育人的道路上越来越通透,越来越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每周二上午的科学大讲堂,为我们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相信我们在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定能更加精准的把握学情,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设计,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学科素养。</p> <p class="ql-block">图文:沂源县燕崖镇中心小学 包欣华</p><p class="ql-block"> 沂源县沂河源学校 金霞</p><p class="ql-block">审核:沂源县教学研究室 周君</p>

学生

动物

老师

科学

沂源县

鼻子

翅膀

皮肤

活动

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