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琴:春天里最暖心的“花儿”著书人

祁连山

<h3> <h3><strong>张启琴</strong></h3></br><h3><strong>文/祁万红</strong></h3></br><h3>一</h3></br><h3>前几天,青海在线网副总编辑、作家刘志强老师连续写了两篇关于张启琴的文章发表在《青海读书》微刊上。一篇是《像张启琴这样的女子》,一篇是《张启琴加油》。我细读了这两篇文章。内心有了进一步了解张启琴的强烈愿望。根据刘老师的建议和留言,立即和张启琴互加了微信,购买了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张启琴老师编著的《尕妹是耀人的牡丹花》这本花儿集。</h3></br><h3>这本书价格不贵,发书也很快,通过圆通快递,第一天发书,第二天就收到了。张启琴老师说,亲戚帮忙,书是从多巴镇发的。她们家的村子——丰台沟村比较偏僻,物流还没有延伸到那里。现代通讯的便捷真的没的说。收到书后,给张老师打了声招呼,说了一声感谢的话后,我迅速打开书籍阅读起来。我的阅读方式,先选两头,再从中间开始。首先阅读了井石老师为这本书写的的序,而后阅读了该书附录中收录的张启琴写的纪实散文《躺着,和您聊天》和后记。</h3></br><h3>通过以上行动,我对刘志强老师不惜重墨隆重介绍的张启琴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文中,刘老师赞叹张启琴说,在张启琴的字典里没有后退,只有前进。末了,刘老师还情感浓浓地补充道:说实话,我很佩服她坚强的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作为阅读者的我,在这里也表达我的一句心声:真的非常佩服张启琴老师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有人说,张启琴是青海的张海迪,我信,且完全相信。</h3></br><h3><strong>二</strong></h3></br><h3>以前,对于张启琴我是绝对陌生的。其人其事一点也不知道。</h3></br><h3>购买了书,阅读了张启琴的纪实散文之后,其实我才知道,张启琴的事大概2010年媒体就关注上了,当年西宁市电视台进行了报道。2015年,西海都市报在头版头条上还刊发了题目叫《桂花商店:一个诚信互助的青海故事》的文章。文章获奖了。张启琴因此获得了“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大型公益项目二等奖,奖金5000元。她把奖金用在“桂花商店”周转资金和货品流转上。后来,关注关心张启琴的社会爱心人士越来越多……他们送来了手摇自助床,还有轮椅等急需用品。</h3></br><h3>还了解到一个情况。2020年1月,在青海读书会年会前,刘志强老师曾安排编辑米老师对张启琴进行了专访。作为开场白,该视频在年会上进行了播放。那次,一位高位截瘫女子的艰难地穿鞋、下床、写作,好多人的眼眶湿润了……后来,刘志强老师想利用夏天的某一时间去看看张启琴,再全面了解报道张启琴的事迹。但是,疫情阻隔的原因,三年也没有实现他心中的承诺……我们可以想到,作为媒体人的刘老师心中的苦衷。2023年2月,疫情结束之后的新年,刘老师连写了两篇文章,为张启琴出书不遗余力大力宣传和帮助。他做得仔细而又实在。我们看到了一个媒体人的责任和担当。</h3></br><h3>对张启琴的了解越深入,我的惭愧之心也越加沉重起来,她的故事多年前媒体有报道,好多人都知道……可好像唯独我不知道,我好像是偏居一隅的一个孤陋寡闻者。今天,我才知道这动人的故事是春天里的花香一束,犹如百花园中的芍药,是那么的灿烂,是那么的靓丽,是那么的温馨。我被这春天里的故事完全吸引了。</h3></br><h3> <h3><strong>和作家井石先生在一起</strong></h3></br><h3><strong>三</strong></h3></br><h3>犹记得,去年底的时候,《青海读书》好像发表过一篇井石老师为张启琴的一本花儿集写的序。井石老师是青海作协副主席,一级作家,很有名头。我很早就读到过井石老师的文章和小说。那时,青海博客很红火,我是他的铁粉。有一个故事清晰的记得,作为省文联下派到兴海县的驻村干部,他写了驻村期间在唐乃亥村的所见所闻,语言诙谐幽默,故事生动有趣,我一篇不落全部看完了。从那时起,井石老师在我心里一直是个神一般的存在。</h3></br><h3>井石老师为张启琴写的序发表在《青海读书》微刊上,记得文末编辑老师建议大家踊跃购书,对张启琴支持帮助一下。由于张启琴是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她的家乡还没有开通物流,所售卖书的事宜,由读书会编辑老师全权代理,并留下了联系方式。我也记得这篇文章我读过,但我那次没有买书的意愿,原因可能:一是对“青海花儿”小调不懂,二是那时候新冠肺炎疫情管控刚刚放开不久,关注健康,关注疫情,无暇他顾,对购书没有放在心上,不得不说是个遗憾的事。今天,“上楼”细查,这篇文章是2022年12月10日发的。时间正好是疫情管控放开后的第三天。疫情,加上对“花儿”的无知,错过了及时购买和大饱眼福、早了解张启琴、早学习“花儿”的机会。</h3></br><h3><strong>四</strong></h3></br><h3>从井石老师的序言,从刘志强老师的两篇文章,从张启琴《躺着,和您聊天》的纪实散文中,我眼前的张启琴逐渐清晰起来——</h3></br><h3>张启琴是西宁市湟中区西堡镇丰台沟村人,1991年3月,17岁花季的她,在骑自行车上学的途中,不慎掉下山崖,摔成重伤,造成高位截瘫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由父母操心料理……那时农村的日子本来就苦,这下日子犹如雪上加霜,就更加艰难了。</h3></br><h3>事情到这里似乎就结束了。以后的日子和结局也可以预见:胳膊以下没有任何知觉,高位截瘫,命悬一线,时时有被死神招回的忧虑和危险……可是,让我们眼睛一亮和大吃一惊的是,张启琴虽然时时刻刻在生命的边缘徘徊,她犹感生命留给自己的时日不多,怀着一颗朴素的情怀和感恩社会的心愿,她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青海媒体的相助,做通父母思想工作,找到青海红十字会,在捐赠遗体书上神圣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那一刻,我觉得她像放下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一样,心里感到非常的舒坦和轻松。</h3></br><h3>这还不算,要强的她,不服输的她,对命运不甘心的她,极不情愿在病床上渡过自己短暂的一生,而是把自己从小的爱好——文学,捡拾起来,学习琢磨,逐步积累文学素养,在一些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微刊和报纸杂志发表了不少文章。她的文字非常优美,语句、语气,甚至标点符号我都挑不出一点毛病来。可见,语文水平之好和文学创作水平功底之扎实。</h3></br><h3>这也不算,更让人惊奇的是,偶然的机会,她闯进“青海花儿”微信群,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痴痴的爱上了青海花儿,从发单句接词,到一组一组整首发表,不仅文词优美,还融进了青海地方语言和民俗等元素,短短的4年时间,在井石老师的帮助下,出版了一本自己的花儿集。我想说,张启琴真的不简单。不简单是因为一个高位截瘫残疾人,不简单是因为时间之短就掌握了一门“学问”的精髓。</h3></br><h3> <h3><strong>五</strong></h3></br><h3>这本花儿集叫《尕妹是耀人的牡丹花》。文学和文化传承上,她很优秀,业绩很突出,令人敬佩不已。但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党和政府的心,品德的优良,家教的严格,加上自身的领悟,在张启琴身上,完美的表现出来,这不能不叫人深深折服!</h3></br><h3>在张启琴的自述和《后记》等文章中,感恩是一个十分多见和频繁的词,俯拾皆是。比如,感恩是最强大的正能量。天有阴晴,月有圆缺,人有祸福。你怎样看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回应你。多一些感恩,他能使你昂扬。在这个世界里,身边总有那么些人,真心地待我、爱我、关心着我。比如,人活着最起码的两件事——孝敬父母和行善社会,我却一样也做不到,这是我今生最大的遗憾!还比如,无论命运怎么对我,老天时刻给我开着一扇投进阳光的窗,我应该时刻感恩生命中所有的遇见! </h3></br><h3>不屈服命运的安排,和命运抗争到底,珍惜每一天幸福生活,保持一颗快乐的心,这样的奋斗精神和内心表白,让我们对张启琴肃然起敬!她说,快不快乐取决于自己,没有绝对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虽然我不优秀,但我有梦想,所以我时刻快乐着!有的人走的是自己坚定要走的路,有的人走的是命运随机给的路,其实,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是在路上时记得给自己一个好心情!</h3></br><h3>张启琴还说,活着,受到很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关心、关注和帮助,死了,把自己的遗体捐赠出去,供医学研究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我考虑最多,作为一名残疾人也是唯一为社会能做的事。但是,老天似乎眷顾这个可怜的农村女娃,张启琴并没有被死神夺走生命,她是在不能下地走路,就连翻身也很困难的情况下,顽强地艰难地活了下来。她的活下来,当然也离不开她的父母和亲戚姊妹的关心,也离不开各级残疾组织、媒体的积极帮助,也离不开社会人士的热情相助和一路相随,她活得确实很顽强很幸福很幸运,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爱心人士,感恩党和政府,也是集聚在她心里始终放不下的情怀。</h3></br><h3>张启琴人很柔弱,因为她是残疾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张启琴人很谦卑,和她随便聊天,不论是谁,称呼必是老师,让我们深感她谦恭卑微的生活态度。其实,就我来说,我应该称呼她一声老师,她在文学上、文化传承上迈出了很大一步,她写出了一本书,仅仅四年对花儿研究那么通透,可我对家乡的“花儿”一窍不通,是她让我有了逐渐学习“花儿”和爱上“花儿”的胆量和底气。</h3></br><h3><strong>六</strong></h3></br><h3>从特别爱好“花儿”的扈凤武老师写的一篇文章中,了解到扈老师看到井石老师的序言那篇文章后,就第一时间购买了张启琴的花儿集。同为文学爱好者,同为地道的青海人,我没有此雅好,我为此感到羞愧。记得扈老师在文章中说,她家中父亲管教严格,她从小也没有接触“花儿”,对“花儿”讳莫如深,只是长大后参加工作后才有所接触,尤其退休后才慢慢喜欢上“花儿”,现在也有了创作的欲望和愿望。扈老师是青海读书群中,我知道的第一个“花儿”痴迷者。当然,现在了解到张启琴老师后,才知道张启琴老师在青海文化传承——“花儿”创作和研究上已取得了骄人业绩,对她我有点崇拜的感觉在心里升腾。</h3></br><h3>“青海花儿”是“少年”的学名,在明清、民国及20世纪50年代,“青海花儿”叫“少年”,50年代以后,研究“少年”的学者们大笔一挥,将“少年”改成了“花儿”。然而,改成“花儿”后,发现其内容、形式和甘肃的“花儿”有很多不同,于是他们又在“花儿”前冠以地名,叫“青海花儿”。这是井石老师在题为“身残了但志要坚”的序言中对“花儿”的讲述。</h3></br><h3>“花儿”是一种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是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是“河湟花儿”的发祥地之一,“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这是刘志强老师对“花儿”的介绍。</h3></br><h3>“初听花儿不曾懂,再听花儿音好听,三听花儿动我心。”这是张启琴老师学习“花儿”时的学习心得。由不懂到逐渐听懂,再到痴迷,再到写词写整首花儿,她只用了四年时间。可能张启琴领悟能力极强,也可能从小一直生活在农村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花儿”优美旋律的熏陶,她学习研究竟然成功了,我们为她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h3></br><h3>……</h3></br><h3>青海是孕育“花儿”的热土。有这么多热心人、有识之士 ,普及、帮助我们认识“花儿”,了解“花儿”,推广“花儿”,我想,张启琴的故事很温暖,这个春天因“花儿”也一定很温暖。俗话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啊,春天因春暖花开、欣欣向荣,而标志着生命的旺盛和活力。农人们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文人们则说,春天,是怀梦的季节。让我们做个好梦吧,因为收获起于梦想,未来始于足下。</h3></br><h3><strong> 2023年2月13日</strong></h3></br><h3><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祁万红,六十年代生人,是曾经工作在牧区的一名河湟人,退休后以读书写字健身为日常。自己的格言是:无意多大建树,只要心满意足就好。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br></br></h3></br><h3>===============================<br></br></h3></br><h3><strong>青</strong><strong>海在线文化传媒出品。原创作品,请勿转载。《青海读书》公众号面向广大网友征稿,欢迎广大作者投稿,散文、小小说、诗歌、书评、新书推荐均可。文责自负,自己校对。投稿时请发作者简介和需要配图的照片。邮箱:1607760814@qq.com,读书QQ群:371156841</strong></h3></br> <h3>微信号:qhds2014</h3></br><h3>文化顾问/王文泸</h3></br><h3>执行主编/刘志强</h3></br><h3>本期责编/小静静</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qhx4w0qepJNbzIK_NrYyn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张启琴

花儿

青海

老师

感恩

井石

刘志强

文章

刘老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