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不该忘却的记念

粒子

<p class="ql-block">“东北”,是人们对黑吉辽这个地域的统称,出生于这三个省的公民,也被统一叫做“东北人”。和其他省份完全不同,“东北”这个称谓几乎不可拆分,仿佛已被永久绑定。</p><p class="ql-block"> 东北确实有它地域的特殊性,100多年来,遍布的足迹从白山黑水,走向大江南北,每一历史时期的特定事件、特殊人物,都被冠以“东北”二字,可见这种极深的历史烙印,是难以磨灭的。</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闯关东”应该算是东北这地方人烟兴起的起始了。关东所指就是山海关以东,当初叫东三省。其实,满清入关后,朝廷一直以东北为“龙兴之地”,是不允许随便进入的。但从清初到民国,由于黄河下游连年遭灾,为生计所迫,大批山东和河北关内民众不顾禁令,或漂洋过海,或跋山涉水,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东北。</p><p class="ql-block"> 闯关东可以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迁徙了。闯关东到底有多少人?仅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总数超过1830万人。</p><p class="ql-block"> 一个“闯”字,可以看出农耕民族背井离乡的无奈和势不可挡,但更能显现的,却是东北之地对谋生者的巨大吸引力。随着大批闯关东者的到来,也带来了中原文化和诸多习俗。东北近代经济的发展,由此开始。</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东北特殊的地缘地位和资源优势,必会遭群狼环伺。中日甲午海战后,沙俄借中国战败之机趁火打劫,攫取中东铁路在东北的修筑权。中东铁路本是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两头都在俄国,沙俄却非要厚颜无耻地在中国东北“借地修路”,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p><p class="ql-block"> 中东铁路全长约2500公里,纵横东北三省,是当时中国最长的铁路。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旅顺,形成T字形。中东铁路应该算是中国近代受列强欺辱奴役乃至主权濒临丧失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 1929年,“易帜”的张学良打算以武力收回被苏联掌握的中东铁路管理权,结果弄出个“中东铁路事件”,引发了军事冲突,最终以惨败收场,不仅铁路管理权没收回,还由此失去了包括黑瞎子岛在内的抚远三角洲这块领土。</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尽管战乱频仍,但东北的经济却逆势崛起。沈阳的制造业、鞍山的钢铁、抚顺等地的煤矿相继兴起,形成了辽宁重工业产业集群。哈尔滨这个松花江畔的小渔村也迅速成长为北部的交通枢纽及商贸金融中心,有34家外资银行在哈埠开设分支机构,能够直接与巴黎、纽约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对接业务。1932年到1945年,约有40多个国家的16万侨民聚居在此,几乎占哈尔滨市区人口的一半。英、美、日、俄等十九个国家相继建立领事馆。这座城市以其东西方文化杂糅的独特韵味,变成了远东国际化大都市,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称谓随之叫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日本一直对东北垂涎三尺,曾叫嚣“宁肯放弃本土,也不能放弃满洲”。东北的富庶程度,勿需赘言,当时的工业水平已位于亚洲前列,军工业更是强大到让人无法想象。东北兵工厂曾试制生产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辆汽车——民生牌七五型载重汽车,可惜九一八事变爆发,破灭了生产计划。</p><p class="ql-block"> 张作霖也算是个人物,本坐镇奉天,后又借势日本用手段占领吉黑,从此独霸东北,“东北王”称号不翼而飞。其麾下的40万东北军,当时也是海陆空最齐全、装备最先进的部队了。张作霖曾豪横进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 绞死李大钊,让他罪不可赦。后日本人为扫除障碍,制造了皇姑屯爆炸,这位乱事枭雄结束了传奇一生。</p><p class="ql-block"> 此后的“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带领几十万东北大军不战而败,将国土拱手相让,东北从此在铁蹄的践踏下陷入深渊。</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日本关东军炮轰北大营,在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用短短40多天占据辽吉后,北上进逼黑龙江。</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黑龙江省会在齐齐哈尔,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的马占山奋起指挥“江桥抗战”,孤军奋战半个月,“以一旅之众,首赴国难”。毛主席称赞他是始终如一,抗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江桥抗战也吹响了东北抗击日本侵略的号角,十四年抗战由此开篇。</p><p class="ql-block"> 东北沦陷初期,东北抗日义勇军奋起反抗。这支包括东北军部分将领在内的各阶层民众武装,“不甘作亡国之奴,宁可杀贼以致死,不委曲以求全”,成为当时抗日救亡的一面旗帜,鼎盛时期规模一度超过30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田汉依其而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东北抗日联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中坚力量,在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中,于广袤的白山黑水间,树立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感天动地,气吞山河。抗联英烈是中华民族的不死之魂。</p><p class="ql-block"> 第一军军长杨靖宇将军弹尽粮绝后,在饥饿和寒冷中孤军奋战数日牺牲。小日本残忍对其开膛破肚,结果发现除了棉絮和树皮,没有一粒粮食。这也吓破胆了一个日本军官,后在他在自杀前的遗书中写道,“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p><p class="ql-block"> “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这是让日寇闻风丧胆的评价。对其悬赏也是“一钱骨头一钱金,一两皮肉一两银”。第三军军长赵尚志在腹部中弹后,还回手击毙叛徒。面对伪警的审问,怒目圆睁:你还是中国人吗?日本人用刺刀搅捅他腹部伤口,赵尚志宁死不屈,壮烈牺牲,最终实现了自己诗词的夙愿,“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随后150万苏联红军进入东北。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光复。</p><p class="ql-block"> 1946年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1948年10月17日,长春经过5个月的被围困,已经“山穷水尽”,留守之敌放下武器,长春和平解放。11月2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辽沈战役胜利,沈阳解放。至此,东北全境宣告解放。</p><p class="ql-block"> 东北解放的意义有多大?正所谓“得东北者,得天下”。用毛主席的话说:“东北告捷,蒋介石完蛋的日子就不远了”。他老人家之前就明确“东北是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中共占领东北,又将出现一个由北向南的征服形势……”</p> <p class="ql-block"> (八)</p><p class="ql-block">说到东北,就不能不提林彪所统帅的“四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这支由绝大多数东北人组成的百万兵团,从辽沈战役,到平津战场,从广西剿匪,到解放广东,再到勇渡琼州海峡解放海南岛……真可谓战功显赫,所向披靡,为共和国的缔造,立下了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 四野挺进东北时只有11万人,辽沈战役后已成百万兵团,东北人参军入伍的数量之多,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直至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两场著名的保家卫国之战,四野依然是冲锋在前,功勋卓著。</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四野25.5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之后才改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首批入朝的志愿军六个军,“四野”就占了五个。抗美援朝第一仗——云山战役,就是“四野”39军依具强悍的战斗力首战告捷,重创迈克阿瑟。四野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难以磨灭的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1962年对印反击战更是一场输不起的“政治战争”。有着四野血脉的54军被授命急调,正像西德《世界报》所写“54军翻越了连登山队也很难爬上去的高山,简直像风卷残叶击败印军”。直至现在,在印度军校的战役课上,他们模拟的假想敌代号仍是“54”。</p><p class="ql-block"> 四野共走出17位大军区司令员。1955年全军大授衔,少将以上军衔共计1614人,其中四野竟占519人。</p> <p class="ql-block"> (九)</p><p class="ql-block">说到东北,又绝对绕不开高岗。这个曾被斯大林赞赏有加、拿张作霖作比的人物,“东北王”称号也算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 抗战结束后,中央决定成立东北局,并选派两万名干部前往,高岗也在列。辽沈战役结束,高岗有四个头衔:东北军区司令兼政委、政府主席及东北局书记。集多种职务于一身,这在共和国历史上也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 高岗主导东北期间,“金鸡报捷,始自东北,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新中国的工业与科研,也可以说是在东北首唱建设之歌。”</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辽沈战役,还是抗美援朝,高岗领导东北大后方都是“要什么给什么”,全力以赴保障后勤供应。林彪曾说高岗是辽沈战役第一大功臣。彭德怀在获得朝鲜最高勋章后说,如果论功行赏的话,这个勋章前方应给洪学智,大后方应该给高岗。</p><p class="ql-block"> 50年代初,高岗奉调进京,同时兼任的职务有国家副主席、东北局第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国家计委主任。 虽然后自绝离世,但在东北的功劳无法抹去。</p> <p class="ql-block"> (十)</p><p class="ql-block">东北本来就有不错的工业基础,国家又把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投放到这里。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也有近半数落户于此。</p><p class="ql-block"> 东北也确实争气,当时的东北,可称得上风光无限。鞍钢作为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不仅钢铁产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所创造“鞍钢宪法”也曾是举世闻名。</p><p class="ql-block">“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这是周总理1959年为哈尔滨电机厂的题词。国之重器哈尔滨东北轻合金建设了“一家供全国、全国靠一家”的铝镁合金材料保障基地,在中国航空航天史上创造无数个第一。</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的马路上还都赶着骡子牵着马,吉林已经生产出了第一辆解放牌卡车,在中国汽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东北成为拉动国内经济的火车头,是全国最大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初步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东北经济的发展也从此走向辉煌。</p> <p class="ql-block"> (十一)</p><p class="ql-block">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硬是靠着感天动地的奋斗精神解决了“粮荒”和“油荒”,这也使得东北经济如虎添翼。</p><p class="ql-block"> 1958年王震率十万官兵开垦北大荒,在荒原上发起了“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伟大壮举。英雄的北大荒人,在荒凉苦寒的土地上,“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硬是靠着一种精神,把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祖国的大粮仓。北大荒人创造的奇迹,感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p><p class="ql-block"> 1960年,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打出了大庆石油会战第一口油井,这也使得我国一举甩掉“贫油”的帽子,真正为国家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p><p class="ql-block"> “鞍钢宪法”、“工业学大庆”、“向雷锋同志学习”等,都是那个时代毛主席的题词,这也是东北经济走向辉煌的时代产物。</p> <p class="ql-block"> (十二)</p><p class="ql-block">新中国在重重困难之下还能挺直腰杆,东北,这个共和国长子,真的是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1960年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是东北,承担起了挑大梁的重任。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同时,将石油、煤炭、钢铁、木材、粮食、原材料等源源不断地调出,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p><p class="ql-block"> 在那段动荡的岁月中,依然是东北,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宁肯自己勒紧腰带度难关,也要调运出大批商品粮,保证首都及国家重点城市的粮食供应。</p><p class="ql-block"> 同时,东北最大程度地接纳安置数以百万的城市知识青年,仅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就有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地的知青55万之多,这对于解决城市人口吃饭,缓解社会就业矛盾,做出了无法替代的东北贡献。东北,也让这些知青作为第二故乡,至今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 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东北依然在付出巨大成本,全力维护大局稳定,调运大量的粮食、煤炭、石油、木材入关,支持内地经济发展,而自己不仅无利可获,还要承担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的后果。</p> <p class="ql-block"> (十三)</p><p class="ql-block">曾在电视上看见介绍东方电气,出乎预料的是被采访者都是满口东北话。毫无疑问,这一定是东北援建的三线企业。</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为加强战备,对国防科技等工业布局由东向西做出的调整。简单的说,就是将东北至沿海的“一线”企业向西部“三线”迁移。三线建设的标准是从人员到设备,从建厂到投产,要一包到底。</p><p class="ql-block"> 毋庸置疑,东北是三线建设的主要资源输出地。 三线建设是以备战为目的,要在崇山峻岭的穷山沟里开荒建设,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感召下,从1964年到1979年,长达15年的时间里,东北是竭尽全力,不计成本,出钱出物出人出力,将现代化工业的核心资源持续净输入到三线地区。</p><p class="ql-block"> 比如现在比较著名的像攀枝花钢铁厂、东方电器和湖北十堰的二汽,就是鞍钢、哈尔滨电机厂和长春一汽不遗余力援建三线的大成果。</p> <p class="ql-block"> (十四)</p><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结束,正好改革开放开始。从1979年到1990年,国家用10年多时间,在东南沿海画了个圆弧,大力支持的经济特区几乎囊括这些区域。</p><p class="ql-block"> 而进入八十年代,东北这个共和国的“工业脊梁”却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在经历各式改革之后,所面临的必然是破釜沉舟。</p><p class="ql-block"> 1992年,突然出现一个最豪迈也最血腥的口号“砸三铁”,这让近乎几代以厂为家的国企工人们措不及防,晕头转向。随后是90年代末大规模的下岗潮,百万工人下岗失业,几乎都成了“痛不欲生”的体验者。突遇转型,东北本来就积重难返,这大规模的下岗转制,仿佛重重伤了元气,从此活力与朝气尽失。</p><p class="ql-block"> 之后,随着“孔雀东南飞”带动的大规模人才外流;随着下岗潮无业可就者的背井离乡;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坚定执行的后遗症显现;随着大学生毕业后的远走高飞……东北,东北,真是“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p> <p class="ql-block">寒来暑往,斗转星移。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所以老话才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像工业革命后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不列颠渐显的衰退迹象;像我们现在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都是历史的必然,符合“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一运行规律。</p><p class="ql-block"> 东北,曾经的辉煌不已,曾经的奉献不止,时至今日,却常会被人有选择性的忘记,甚至对东北人颇有微词。难道真是“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呵呵,一笑了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