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安江农校位于湖南怀化市雪峰山下、沅江之滨的安江镇。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教学、科研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从黔阳古城有公交车经洪江古商城直达安江镇。</p> <p class="ql-block">镇上的小广场上有袁隆平先生的塑像。下面的题字是:杂交水稻从安江走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如今安江农校已搬迁至怀化市区。旧址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安江农校纪念园。</p> 纪念园外的宣传长栏 <p class="ql-block">1953年8月,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湖南怀化地区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任教。重庆北碚缙云山下、嘉陵江畔西南农大袁隆平的母校我也曾去参观过。</p>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袁隆平撰写《水稻的雄性不育性》论文,发表在1966年第17卷第4期的《科学通报》上。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组成科研协作组,开展群众科学实验,成功地育成了杂交水稻。 1981年6月6日,国家科委、农委在北京联合召开授奖大会,授予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特等发明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p class="ql-block">在纪念园大门和老校门之间右侧有片试验稻田。</p> <p class="ql-block">1961年7月,遗传学教师袁隆平在大垅试验田中发现一蔸“鹤立鸡群”的天然杂种稻株,得到启示,开始了研究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的艰难历程。</p> <p class="ql-block">对面的大字: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p> 左侧是安江农校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场 这是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的老校门 <p class="ql-block">进校门右侧有袁隆平先生的题字。说明这个纪念园在袁隆平生前已经落成。</p> 左侧篮球场一角有袁隆平的塑像 塑像下面的铭文: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汉族,生于北京,祖籍江西德安。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到安江农校工作,在这里耕耘37载,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p class="ql-block">塑像旁边的生平事迹摘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袁隆平是享誉海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生前曾担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p><p class="ql-block">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运用与推广,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和耐盐碱杂交水稻技术;创建杂交水稻科学和杂交水稻理论体系;推动杂交水稻技术在中国和全球40多个国家种植应用,为中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来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袁隆平先后荣获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等,并历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和创造”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等国际奖项20余项次。</p> <p class="ql-block">塑像背面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袁隆平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p> <p class="ql-block">大门正对着是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袁隆平的愿望: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p> 继续深入校园参观 沿着主干道往里走。右侧是袁隆平曾工作过的湖南省安江杂交水稻研究所。 左侧又是一个宣传栏 <p class="ql-block"> 安江农校始建于1939年,为国家重点中专。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到这里,先后担任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俄语等课程教师。</p> 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发现“天然杂交稻”,首次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撰写发表第一篇杂交水稻研究论文,成立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带领助手李必湖找到“野败”,以及完成杂交水稻“三系”配套,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首次试种成功,都是袁隆平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在安江农校完成的,这里被誉为“杂交水稻发源地”。 <p class="ql-block"> 袁隆平朴实无华,淡泊名利,真正把科技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把创新成果送到亿万农民家。</p><p class="ql-block">左图1:1983年,53岁的袁隆平参加校田径运动会,100米冲刺那一瞬间。</p>图2:袁隆平演奏小提琴。<br>图3:袁隆平在安江校区的故居。<br><br> <p class="ql-block"> 袁隆平在安江农校与邓则相恋结为夫妻,并养育了三个孩子,于90年代初举家迁往长沙,在此学习、工作了37年,生活简单而朴素。</p> 众所周知,国家奖励了袁隆平一处别墅,袁隆平却把它改成了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div> 在南红农场,他住的是茅草屋,睡的是竹竿、秫秸铺就的地铺。夜晚蚊虫多,就用盖稻秧的薄膜裹住身体,常常闷出一身热疮。在三亚,他很长时间是与农民朋友住在一起的。经常是卸一块门板,铺一张草席,挂上蚊帐就睡。在云南的时候,他们借住在元江县农技站一栋无人居住的空平房里,条件十分简陋。后来遇上地震,还住进了临时搭建的棚子。袁隆平却从来不在意住所简陋。而这些简陋的环境,却孕育出了人们渴望的种子。</div> 袁隆平精彩语录:<div>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以人远离饥饿。</div><div>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br></div><div>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div><div>要居安思危,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div><div>如果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没有感情,很难成就一番事业。</div><div>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科学家的心中必须装着祖国和人民。</div><div>我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div><div>人就像种子,做人要做一粒好种子。</div><div>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书本和电脑都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才能种出水稻。</div><div>成功没有捷径。我不在家 ,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div><div>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不会锻炼的人也不会工作。</div><div>茅草房、总体套房,睡着了都一样。</div> 袁隆平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div>突破了传统理论束缚,发明了杂交水稻;<div>创建杂交水稻科学,构建了杂交水稻理论体系;</div><div>攻坚克难推动杂交水稻技术应用,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div><div>致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为人类战胜饥饿彰显了担当。</div></div> 继续深入校园参观 杂交水稻发源地纪念馆 大门紧闭着 <p class="ql-block">经过食堂绕到背面,又是一片试验田</p> <p class="ql-block">1964年7月5日,青年教师袁隆平正是在这块试验田发现了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从此开启了杂交水稻研究。</p> 走到田垄中间,正在仔细查看这些带标本的蹈禾 一列高铁动车从田边轰隆隆一闪而过,提醒我该去火车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