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风光依旧

淡泊人生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align="center"><b>朱雀桥边野草花,<br>乌衣巷口夕阳斜。<br>旧时王谢堂前燕,<br>飞入寻常百姓家。</b><br></div> 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当年的刘禹锡在和州任刺史,和州就是现在的安徽和县,刘禹锡的家乡。公元826年,刘禹锡的工作有了变动,要调往东都洛阳,途中要经过金陵,刘禹锡便顺道前往历史遗迹凭吊,看到朱雀桥边杂草丛生,野花遍地,想到昔日的繁华,如今的荒凉,不仅感概万分,写下了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乌衣巷》是其中的第二首。<br>  朱雀桥是秦淮河上的一座桥,桥的北面是金陵市中心,南面是居民生活区,乌衣巷就在朱雀桥南面的不远处,是连接南北交通的要道。 刘禹锡抒发怎样的感想呢?我们不妨去探个究竟。<br>  前面就是乌衣巷,巷口的门楣上刻有“乌衣巷”三个大字,乌衣巷的灯笼高高挂起。据介绍,乌衣巷西北起文德桥,东南至平江府路,全长不到350米。为什么称作“乌衣巷”呢?《世说新语•雅量》刘孝标注引《丹阳记》说:“乌衣之起,吴时乌衣营处所也,江左初立,琅琊诸王所居。”原来这里曾是三国孙吴时部队营房所在地,因为士兵穿的都是黑衣服,所以被称作“乌衣营”,这个巷被称作“乌衣巷”。<br> 东晋时期,乌衣巷迎来了新的主人,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聚居到这里。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谢”不是一个人,指的就是王导和谢安。这两位可了不得了,先后担任过东晋的宰相,他们的子孙都是东晋时期的文化名人,当年的乌衣巷可谓是门庭若市,冠盖云集。可是,几百年之后,刘禹锡游览到此,看到的是“野草花”、 “夕阳斜”,乌衣巷风光不再,而是冷清凄凉。 走进巷中,只见巷道两旁的房屋,青砖小瓦,回廊花格,马头墙高高耸立,一派明清徽派仿古建筑,古朴典雅。 这是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现在作为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中的一篇课文,记叙的是书圣王羲之与朋友一起外出踏青的故事。《兰亭集序》被后人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里是王导、谢安的纪念馆,属于南京历史建筑,建于1987年。 王导,王羲之的叔父,东晋政治家、书法家。西晋末年,民族矛盾激化,内忧外患,政局动荡。在国家为难关头,担任东晋丞相的王导极力劝告晋元帝司马睿南下渡江,并与王羲之的父亲王旷、王羲之的从伯王敦一起拥立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由于王家对司马政权的支持,琅琊王氏成为东晋第一望族,朝中官员半数左右为王家的人,甚至有人说“王与马,共天下”。 走进纪念馆,只见小院中央摆放着“曲水流觞”一个缩小版的模型。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一般在祭祀后举行。在弯曲的水流旁放置酒杯,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下来喝,可以除去不吉利。后来发展成为文人雅士外出踏青以文会友的活动。刚才看到的《兰亭集序》与此活动密切相关。<br>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了,当时51岁的王羲之任会稽内史(相当于郡太守)。初春时节,王羲之和他的好友来到现在的浙江省绍兴西南30里的兰渚山踏青游玩,累了,他们在兰亭围坐在弯曲的溪水旁,把盛满酒的酒杯放在水面上,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得饮酒赋诗。参加这次活动有42位文人,收集和诗37首,王羲之将这些诗作逐一记录,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个序言就是《兰亭集序》,流传至今。<br> 这是“淝水决战”模拟图,淝水之战在历史课本上均有记载,总指挥是谢安。王导逝世20年后,东晋的政权由谢安辅佐。谢安(320—385),东晋名相,军事家。西晋灭亡之后,前秦君主苻坚统一了北方,霸权思想日益膨胀。383年,苻坚亲率百万大军南下,意图消灭东晋政权。谢安临危受命,出任征讨大都督,带领东晋仅有的8万兵力在淝水决战,以8万对100万,兵力悬殊之大,谢安不负众望,巧妙地运用军事思想,知人善任,击败来犯之敌,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为东晋赢得了稳定发展空间。 纪念馆里的展厅展出了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作品,以及谢安的侄女、东晋文学家谢道韫和谢玄的孙子、南朝宋著名诗人谢灵运等人的艺术成就。 东晋时期,随着各个民族的融合,人们的生活逐步自由开放,对艺术的追求日渐增长,欣赏、弹奏古筝走进了人们的高雅生活,室内的床、桌、椅等陈设形式多样。 这里是来燕堂。门楣长方形匾额上书写有“来燕堂”三个大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好像穿越了历史时空,借写与人亲密度很高的燕子,来表达沧桑巨变的感概。如今,燕子没有变,乌衣巷的主人却变了,燕子飞入的不再是昔日峨冠博带的王亲贵族府邸,而是布衣平民的百姓家中。 来燕堂室内正中是王羲之的半身雕像。我们知道的王羲之是被尊为“书圣”文人的一面,而他武官的一面却鲜为人知。实际上王羲之是个武官,一直是东晋右军的一把手,是东晋集团军总司令,世称“王右军”。 乌衣巷井建于清代,井栏、内壁保存完好,目前此井还照常使用。 一条乌衣巷,半部六朝史。乌衣巷好短,短到只有数百米;乌衣巷好长,长到承载六朝半部历史。如今,乌衣巷恢复了昔日的热闹,前来观光游览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有的可能是对“半部六朝史”感兴趣,更多是被刘禹锡《乌衣巷》这首诗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