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书一世界,一卷一洞天”,与书相伴,与经典同行。汽开区实验小学以“共读·交流·成长”为理念,开展啃读坊系列活动。善读者,言之有文,行之甚远。以优秀为标杆,啃读经典书籍,生发教育智慧,促进教师不断自我突破,幸福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坊名标识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坊名释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行不殆。“道”乃一切之本源,万物之真理。问道啃读,以问辨之,以辨思之,以思得之,辅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啃读精神,达至知“道”的真理境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标识释意:标识以书山学海为背景,下面是一本书,表示我校教师要阅读经典,中间是一个人走在一条道上,指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不懈的、持续的啃读精神,才能达至知“道”的真理境界,攀登到知识和教育的顶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啃读坊|为师尚读 立德修身第三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七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书人:汽开区实验小学 王褀</p> 推荐物语 师者讲书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华,中国当代作家。1983年,发表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1990年,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出版;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活着》;1995年,创作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p> 主要内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人公杨飞因一场意外在这个世界死去之后,在去往另一个世界所看到故事。以民间的“头七”为线索来展开对故事的叙述,写了杨飞的一生,他遇到的人,死后人去往何处。从杨飞出生,上学,结婚,死亡,包含着亲情,爱情,还有父亲对儿子,儿子对父亲深沉刻骨的爱。在余华笔下的“死无葬身之地”,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人人死而平等</p> 静水深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荒诞主义:</b>《第七天》从作品的一开始就表现出荒诞主义的手法,主人公杨飞死后要自己走去殡仪馆火化,殡仪馆内座位的安排也等级分明,贵宾可以坐沙发,穷人只能坐椅子,而市长却有自己的贵宾室,其奠定了小说荒诞的基点。这部作品的腰封上有这样一句话: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荒诞的艺术手法是通往现实的一条路,在这条路上,幻觉与真实相互交叉,魔幻与现实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了一个既离奇又平凡、既荒诞又真实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怪诞现实:</b>小说《第七天》呈现出的怪诞现实,是作者对现实无奈的绝望表达,余华以戏谑的方式阐述着他对怪诞现实的忧虑和批判。正如余华所说“当基本的理性失去之后,当基本的公正无法维持的时候,当弱者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时候,人们已经很难用逻辑建构事实。”于是在《第七天》中余华给读者创造了串联了一个又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一系列荒唐又真实的故事一次次刷新了世人的世界观,不得不为这个怪诞的社会现实感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理想寄托:</b>在《第七天》中,余华创造除了一个死无葬身之地。“死无葬身之地”一词在小说的语境中巧妙地使用一语双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一方面是指词语的本义: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另一方面是指那些死了没有地方埋葬的亡灵聚集的地方。在这个死无葬身之地中,到处游荡的是没有钱购买墓地的亡灵。按照规矩,没有墓地,这些亡灵就不能进入安息之地,于是他们就在死无葬身之地获得了永生。当杨飞的亡灵第一次见到死无葬身之地时,他看到一个世界“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这是一个平静祥和的世界。小说中的死无葬身之地是一个平等友爱的世界,这里没有仇恨,没有杀戮。即使生前是冤家对头,在死无葬身之地也会变成朋友。余华笔下的死无葬身之地像是一个乌托邦。在那里,人们可以不用遭受现实世界的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压迫和伤害,也不用忍受着环境恶化带来的灾难,每个人都能有尊严的活着,这也成为作家对美好社会理想的寄托和向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天中每一天的故事看似荒诞不经,但又犹如重锤一般狠狠地落到了读者心中,不断地重鼓摇铃揭露当今社会无可奈何的现实。小说不仅向我们展现了社会贪婪势力的一面,还暗藏了一个主题,那就是“爱”。亲情、友情、爱情,每一份爱都在我们的身体内缓缓流动,这份爱就如黑暗中的曙光,让人心得到一丝慰藉,不再如此悲凉。在我看来,就是因为爱的存在,人们才能在死后的世界还能遇见自己惦记的人。任何东西在死后将归零,唯有“爱”可以得到延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啃读”,这种沉浸式经典阅读,让教师们触发思考,补齐理论短板,不断地为大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教育的眼光”“教育的心情”,实现从“阅读”向“悦读”这一目标的不断迈进。书香致远,墨卷至恒,幸而有盏读书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