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代晓凯名师工作室的宋爽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书目是《我们如何思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内容简介</p> <p class="ql-block"> 《我们如何思维》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之一。1925年1月,孙伏园主持的《京报副刊》发出征求启示,邀请海内外名流学者推荐“青年必读书十部”。众多学者纷纷响应作答。 </p><p class="ql-block"> 《我们如何思维》被胡适、潘家洵、李小峰、邵元冲、杨四穆、罗德辉、许昂若等学者列入推荐书单。 </p><p class="ql-block"> 《我们如何思维》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本质。作者运用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我们进行思维时的不同过程。全书共三部分,一部分“思维训练的问题”,说明什么是思维以及思维训练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逻辑的探讨”论述了逻辑上概念判断、推理、具象与抽象思维、经验与科学思维等方法;第三部分“思维的训练”讨论了如何从活动、语言、观察、课堂教学等方面发挥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 </p><p class="ql-block"> 《我们如何思维》有助于我们了解思维的特性,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教师根据思维的发展过程提高教学质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 约翰·杜威(John Dewey),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教育学家之一,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涵盖逻辑学、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哲学、美术和宗教。他的学术著作甚丰,仅目录就达125页,主要代表作有《民主与教育》《哲学的改造》《人类本性及行为》《经验与自然》《确定性的追求》《艺术即经验》《逻辑:探求的理论》《公众及其问题》《人的问题》等等。</p><p class="ql-block"> 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杜威到中国讲学,在北京、上海、山东、山西、江苏、浙江等13个省市演讲数十次,对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尤其是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胡适曾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么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书感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使我对“思维与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常,我们认为思维是自发的,这本是人的本能,但科学严谨的思维绝不是仅仅凭靠这种先天能力就能自生的。杜威认为,问题是思维的钥匙。</p><p class="ql-block"> 对于“问题”的理解,我曾以为这是与考试卷上的“问题”差不多,但通过阅读,我发现杜威对问题的阐释更为深刻。问题首先是一种疑难的情境,完全不懂,那不是疑难,而是盲区;完全理解,那又不必成为问题 。真正的问题就源于两难的矛盾中,这种困惑引出问题,引起思维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其次,问题的性质将决定思维的路径乃至将要采取的方法。我们经常疑惑,学生为何难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问题情境的虚假。面对虚假的情境,却要学生做真实的思考,这很有可能导致学生会为了满足教师的期望而做出无意义的判断。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杜威所举的例子:很多教师疑惑,学生为何经常点错小数点。比如3.14与31.4经常被混淆。原因很可能是单纯数字本身仅仅是学生认知之外的符号,这在学生的记忆中是机械的、无意义的。但是,若让学生用3.14元与31.4元去购买东西,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二者“在购买中”的巨大差别,这就使空乏抽象的符号获得意义。在这个例子中,情境性与意义被杜威重点强调了。 </p><p class="ql-block">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学生大胆地质疑,这正是学生求知欲望的表现,是学生思辨的开始。我们暂且不论学生的猜想是否合理,面对问题学生有了猜想,其思维已经启动,随着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深入,他们对知识的发展和形成过程的体验就更深刻,其学习数学的“建模过程”就更完善。有时候教师将棘手的问题抛给了学生,这不是一种推脱,而是对学生的一种充分信任,是想用问题去撞击学生的思维。然而学生的解释并非没有道理,况且在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体会到学生的思维在飞速运转,感受到课堂成了学生思维的殿堂。试想,如果课堂上学生的心中没有疑问,课堂上的精彩生成不就成了“无本之木”了吗?所以,给学生创造疑问,让学生质疑、释疑,是锻炼思维的优良平台。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个问题,其学习主体应该是全体学生,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有许多数学问题的解答方法并不唯一,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能解答就行了。对那些能力高的学生,要求他们做到一题多解,令其打破常规思维另寻蹊径,一旦成功,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大大增强,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教学中学生的求异思维看似寻常,但正是求异思维中包含了伟大的创新,也正是寻常的练习才能使学生的常规思维被打破,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受惯性思维地影响,当然,教师对问题事先要有所预测,否则就是给学生添加麻烦。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经历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需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课堂,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后劲与长效,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和前行的每个脚印。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具体情况,把握时机、讲究策略、注重实效,自觉开展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要继续深入展开细致的实践和研究,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更多、更有效的思维训练和培养方法,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好基础。</p> <p class="ql-block">阅读分享人:宋爽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