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藏序——之十六</p><p class="ql-block">早起草草饭罢,前往德格印经院,昨晚就歇在印经院门口的“绛红天堂主题文化酒店”,虽然酒店门前道路很窄,停车很不方便,但离印经院只有200米的距离。早上8:30开门。我们一行早早就等在大殿前,为第一时间能走进德格印经院,去感受藏文化宝库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蓝天白云下的藏式特有的绛红色建筑格外醒目,有信仰的藏民们,如同晨起锻炼一般的围着印经院的大殿顺时针方向旋转着,转多少圈?转多长时间?不可而知,但成群结队的手持转经筒,微躬腰身,口中念念有词的虔诚,毋庸置疑,偶遇同是遛弯儿的大喇嘛,会蜂拥而上,递上自己财物表示由衷的虔诚。</p><p class="ql-block"> 德格藏语意为“善地”,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是藏文化的中心,是英雄格萨尔王的故里,著名的德格印经院就坐落在此。德格印经院始建于1729年,藏有印版32万余块,印版的内容包括历史、科技、医学、数学、文学、天文、地理等,德格印经院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被誉为“雪山下的藏文化宝库”。</p><p class="ql-block"> 走进印经院,工人们在默默地洗刷着印经版上的朱砂,有着一千多年历史且仍在“工作中”的印经板里,有着古老的文明遗迹,更有着最虔诚的信仰。低矮的藏经阁里整齐有序码放的木质经版,记录和诉说着坚定的信仰和信念。印经院里的每一个小小的窗口下,都有一个无比认真的高僧,做着也许一生都不变的工作。裁纸、洗版、研磨、印刷、修版、晒版、分装、校队,全程人工化,千年来一直在不声不响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p><p class="ql-block"> 印板散发着淡淡的酥油味和墨香,为了保护古印板,室内没有安装电灯。靠自然光,从天井透入,虽然整座建筑不大,但足可以感受到文化历史的沉淀。印刷者用一块块历经岁月磨砺的木质印版,经过十几道工序雕刻完成后,印版收入库房前,必须将墨汁、朱砂清洗干净,涂上酥油,才得以保证印版百年不腐。看着他们制作的工序,无不触动内心,相比于现代化的印刷厂那些技术设备,这里的人工略显古老而落后,但对于经文和版画来说,用这样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传统方式,坚持着的信仰,藏文化的发展,无无钦佩,无不感动。</p><p class="ql-block"> 出德格回返100多公里,在玛尼干戈处加油,往马尔康方面撤退,全程都在海拔4000左右的青藏高原的平台上行驶,沿途景色极佳,融合了西藏和四川各自所长。车行至甘孜州德格玉隆地区措阿乡超统村时,意外发现了一片宏大的寺庙,非常壮观,迅速网查,真是新发现,这个建在马头金刚神山之上的庙宇,叫扎西持林寺,修建于1994年,是一座修行闭关中心。</p><p class="ql-block"> 网上说:闭关修行源自古印度无上瑜伽密法,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闭关修行,只有经过特别训练的人才可以,闭关期间他们不吃五谷杂粮,只吃少量的水果蔬菜,饮少量的水,保持性命的最低需求。正是在这种极端的状况下,人的潜能才得以施展,所以闭关修行一年往往相当于普通修行几年。看来扎西持林寺是一个新修的藏龙卧虎之地。</p><p class="ql-block">这一路,但凡有宽敞的地盘,一定会是一片红房子金顶加白塔的宏伟庙宇,赞叹藏民的信仰,这么偏僻高寒的边缘地带,居然有这么虔诚统一的思想观念,为了神,为了自己灵魂最后的归宿,将毕生心血都归属神灵。</p><p class="ql-block">这一路小跑,海拔陡降2000米,随之而来的是,温度升高湿度加重,早上的德格只有6度,马尔康就26度了,一天之中温差大于20多度,从冬秒进夏。炉霍和色达只是路过时的路标,没有亲达,惋惜了。</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天入住马尔康晶金隆酒店1222号,马尔康海拔2600米。</p><p class="ql-block">2022.07.31星期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