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审议通过并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这部法律的出台,是继“双减”政策之后,国家在教育改革领域的又一重要举措,将进一步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全面、健康发展。</p> <p class="ql-block">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在以“养正”之学为核心,以家庭教育为载体的教育传统下,我们要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滋养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宣传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增进家庭幸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于2023年2月11日-12日在北京举办了“北京首届传统家庭教育大讲堂”。</p> <p class="ql-block"> 迎着初春乍暖的风,我们一行四人有幸来到首都北京。此次的大讲堂邀请到了中宣部老干部局书记、原办公厅主任薛启亮、中国文化教育中心主任杨可、全国普法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秘书长、中国反腐研究信息主任陈鑫等领导同志与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理事长康金胜一起共触启动仪式,标志着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在北京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 两天的大讲堂是洗去心灵污诟、再造美好家庭的道德盛宴。大讲堂上,被称为用生命在做公益的康金胜理事长通过大量真实事例呼呼全社会巜共育少年,兴我中华》,特别是针对当前青少年因抑郁而自杀的现象深刻剖析,介绍了独特有效的解决方法,现场听众十分震撼,掌声不断。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郭秀艳、沈阳市铁西区大潘中心小学崔丹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全国劳动模范、山西天元集团创始人李景春以《家庭家教与企业至善治理》为题介绍了用传统文化成功经营企业情况,大讲堂还以由坏变好的鲜活案例分享印证了传统家庭教育能够改变命运。</p> <p class="ql-block"> 两天的大讲堂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知道了如何通过传统文化促进家庭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家庭教育应强调“涵养正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说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蒙以养正”出自《周易·蒙》,“养正”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正”,是一种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它指向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昂扬的进取精神。“养正”,就是养正道、养正气。孟子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无论是从个人层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还是从国家层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养正之学”构筑了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升华了中华儿女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培养一个正直、有德行的人仍然是我们当下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都有责任和义务在他们青春懵懂时,带他们走好人生第一步。也只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养正气,走正道,青少年才能在不断成长中坚定信念、勇挑重担、展现担当。</p> <p class="ql-block"> “重在躬行,寓教于乐”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言传身教,重在躬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塑造着子女的人格。父母为人正直则子孙多慈孝。没有原则的爱是教育不出人才的,严慈相济是家庭教育中最难把握的一点,其弊者常在于溺爱有余而威严不足。在中国古代教育家、《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看来,人们之所以不能教育好子女,在于当其犯错误时,出于疼爱之心,不能及时训诫。颜之推自述幼年丧父,由其兄长辛苦抚养长大,但兄长疼爱有余而管教不足,因此沾染了一些不好的习惯,等到自己年长,习惯成自然,便很难改正。教育子女仅有严或光有爱都是不够的,一定要严慈相济,寓爱于教。当一个家庭中有多个子女时,如果父母不能做到公平,对子女的性格养成便会造成伤害。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其天赋和特长,“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作为父母应当善于发现子女的特长,因材施教,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而有所偏爱。寓教于乐,人文化成。青少年对社会和事物的认知尚处于懵懂的成长过程中,古人在教育孩童时,注重通过寓教于故事这种形象生动的形式来达到教育目的。宋代杨亿所著《杨文公家训》将孝悌忠信和礼义廉耻的思想通过故事的方式表达,使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当这些活泼生动的故事烙在孩童心中时,正直、善良的德行便会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表露了。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应该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遵循他们成长的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让孩子们在家庭成长中既有健康的身心,又有良好的品格,不断朝着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成长前进。</p> <p class="ql-block"> 大讲堂结束后,我一直在思考:作为学校,如何通过传统文化助力家庭教育?</p> <p class="ql-block">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积累,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国学思想是中国民族优秀传统和现代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民族优秀传统和现代文化的历史和悠久性所在,也明确地表现了中国人的自己立身处世理念与崇尚职业道德的崇高情怀,这对于弘扬文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很大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首先,可以通过课程使得孩子们很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华。例如:充分利用校本课程《三字经》、《弟子规》、《道德经》等,它们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从孝悌忠信、尊师重道再到诚信友善等无所不包含,同时也包含了为人处世、立身之本。这也是塑造孩子们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优秀书籍,其核心是为人处世,有益提高学生道德理论修养。它有提出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也许其内容不如其他的一些寓言故事来得轻松有趣,生动活泼,但从家庭教育的价值上看要远胜很多书籍。以文而化,逐渐培养其优秀品质、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们一生的远见卓识和优秀人格。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日新月异,知识和阅历也会增加,学生也会逐渐提升对传统知识的了解和认识,经典也会逐渐成为学生一生的好帮手。在接受这些文化和美德熏陶的同时,还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国学经典全部融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们得到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使学生们养成优秀的人格品质。</p> <p class="ql-block"> 其次,将传统节日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让孩子们在过节时了解关于传统节日的传统故事,比如告诉孩子除夕与春节是我们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并给他们讲述关于“年”和为什么要“过年”的故事。同时让孩子们背诵一篇与节日相关的古诗词,比如春节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们尝试背诵王安石的《元日》;也可以让中小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比如全家动手一起清除尘秽,收拾居室,让孩子自己写对联或者全家一起贴春联,全家人在除夕之夜一起吃“团圆饭”,体会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圆饭时让孩子们了解餐桌上的“鱼”为什么是不能动的,因为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等这些传统风俗。除了春节之外,元宵节、清明节、七夕、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要成为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家风的一个渠道。给孩子们讲一讲传统的故事、背诵一首著名古诗词、讨论一次家风传承的意义。这样,将有意思的活动融入传统节日中,融入平时的教育教学中。</p> <p class="ql-block"> 回顾我国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心。我们的古人提出了各种经典的教育观念,经过代代延续和洗涤,形成了优秀教育理念和文化观点,塑造了人们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其中蕴涵的教育理念、家庭观念更是在人心中形成经久不衰的影响力。而在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教育新局面的现在,面对教育的危机、问题和挑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能够发挥自身对现代教育的指导作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对孩子进行合力引导,启迪成长、陶冶心灵、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让家庭氛围能够日益和谐,让孩子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