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滋润童心

不倒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由此可见,读书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教师引领学生发展的需要。本期给大家分享的是《爱心与教育》。</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镇西,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曾荣获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曾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自1982年从教以来曾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十大优秀青年”、“成都市十大教育明星”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p> 读书心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爱心与教育》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代表作。这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爱优秀的学生容易,但爱“后进生”却是需要老师的耐心和智慧的。“后进生”是指在学习、思想方面都比较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的转化,一直以来都是令人头疼的问题,而李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李老师讲:“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心灵。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师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师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李老师在工作中也正是这样去做的,在教育后进生的同时更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用父母般的爱使其转化,用班级的集体力量改变他们,温暖他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老师班里的万同同学就是在李老师的这种感召下,由一个“后进生”成长为一名“世界上最可爱的人”的。在阅读万同同学故事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反思。其实每一个学校都有各种各样的“万同”,也有很多老师为这样的“万同”付出了自己的耐心、爱心。但是又有几人能如李镇西老师那样一直不弃不舍,耐心细致地引导教育呢?很多人最后选择了抱怨、选择了放弃、选择了任其自然。李镇西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我想就是源于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充满智慧的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感动,更是震撼。有幸的是我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我去实践和探索。我也会永远记住,要像李老师一样,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p> 寄语班主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 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p>

后进生

教育

教师

李老师

李镇西

爱心

万同

学生

成都市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