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80年7月1日石板坡长江大桥通车(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 ——记石板坡长江大桥雕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矗立着4座雕塑,每天在桥上来来往往的人们或许没有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很多年轻人更不知道它们背后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回忆一下这4座雕塑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每个时代,一个城市总会留下一些优秀的建筑标志。以重庆为例,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人民大礼堂、大田湾体育场、劳动人民文化宫和山城宽银幕电影院(建于1959年,1960年完工);六十年代,有牛角沱嘉陵江大桥;七十年代就要算石板坡长江大桥和桥头的这4座雕塑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来看这4座雕塑并不算稀奇,而在大桥建设时期它们却在全国范围内遭到了非常强烈的反对,差一点就夭折了,最终它们能够得以出世真的是破天荒了。</p><p class="ql-block"> 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始建于1977年,于1980年7月1日通车。建桥初期,曾经有人考虑过桥头堡设计的问题,只是始终没能形成一个成熟的方案。</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时的市长于汉卿在1978年到欧洲考察,他看到欧洲很多地方都有城市雕塑,尤其是在参观了法国凡尔赛宫以后,使其萌发了在重庆第一座长江大桥桥头上塑立雕塑的想法,那个时代,重庆除去领袖的塑像以外还没有一座城市艺术雕塑。</p><p class="ql-block"> 桥头堡上的雕塑只能由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家们来完成,于是,全国著名雕塑家、四川美院副院长叶毓山率领川美的艺术家们集体创作了“春”、“夏”、“秋”、“冬”四座雕塑,据说由叶毓山负责“春”的设计,由郭其祥、伍明万、龙德辉、黄才治、王官乙等艺术家负责“夏”、“秋”、“冬”的设计。根据原创意图,“春”是一个拿花少女,象征着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夏”是一个水中搏击的青年,象征着朝气蓬勃、勇搏激流。“秋”是一个扛着麦穗的妇女,象征着勤奋劳作、喜获丰收。“冬”是一个健壮的中年男子,象征着志在千里、永不停息。</p><p class="ql-block"> 四川美术学院的雕塑家们最初把这四座雕塑设计裸体,当《重庆日报》把设计小样照片刊登出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当然是一片哗然。其中有党校学生集体签名,指责这是“资本主义思想自由化”;也有公交司机签名,说是“会把汽车开进长江里去”;甚至四川省政府下发正式文件批示:“重庆长江大桥裸体雕塑不妥。”并且以“不再拨款让重庆修大桥”为要挟(当时重庆是省辖市,一切费用要由省政府审批)。总之持反对意见者甚多。据说市长于汉卿态度很强硬,他说:“你不给钱,我也要修。”还有人说,这个事情是雕塑界泰斗刘开渠和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商讨后,提出给“春”、“夏”、“秋”、“冬”披上一层“薄纱”,才让这一组雕塑得以诞生。</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认为这些领导和学术权威的认可并不是事情成败的主要因素,根据我国的客观情况来看,一个市长绝对不敢与省政府对着干,于汉卿也没那么大的胆子。</p><p class="ql-block"> “春”、“夏”、“秋”、“冬”这组雕塑最终得以诞生是另有原因的,那就是在这同一个时间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即在建的首都机场大型壁画群中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壁画也有裸体出现,那幅壁画同样受到了全国很多人的非议。好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出现在1978年的那场“真理大标准大讨论”之后,人们的思想已经开始得到解放,不再像“文革”期间那样思想僵化了。要不然这些艺术作品将会被提高到政治高度冠以“资本主义自由化”帽子被枪毙。</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情后来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那是在1979年10月首都机场壁画揭幕时,邓小平和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去了,邓小平看了那幅壁画说:“ 为什么有人反对画人体啊?这有什么好反对的?”陪同邓小平参观的王震说:“这是科学。”王震说完就把几个创作的艺术家叫到自己身边说:“你们都坐到我的跟前,没有椅子的就坐到地上,我给你们讲个故事。”于是,王震就讲了谭嗣同赞同艺术人体画的故事,最后他说道:“谁要再反对,你们就来找我,我支持!”李先念也说道:“中国有些人就是少见多怪。” 正是有了这些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才得以存活(后来曾经数次被遮挡,一直到了1990年北京召开亚运会才取消遮挡)。</p><p class="ql-block"> 同一时期产生并受到非议的这两件作品,当然命运将会是一样的。首都机场裸体壁画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必将直接影响到重庆长江大桥的雕塑作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的这组雕塑才能够顺利诞生,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春”、“夏”、“秋”、“冬”。当然,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后来可以去掉那层遮挡,雕塑“春”、“夏”、“秋”、“冬”却永远无法脱下那层薄纱了。</p><p class="ql-block"> 另外,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这组雕塑的铸造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这组雕塑由西南铝加工厂用铝合金铸造,每座雕像高八米。这样巨大的大型雕塑整体一次浇注成型工艺在国内属于首创。</p><p class="ql-block"> 这组优秀的雕塑作品标志着四川美术学院在全国城市雕塑中走在了前列,当然在国内铸造工艺领先的西南铝加工厂也功不可没。五年后(1984年9月),这组大型雕塑在石板坡长江大桥桥头正式落成。</p><p class="ql-block"> 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优秀的城市雕塑更是珍贵的文化财富。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这4座雕塑在当年曾就被评为了全国优秀城市雕塑作品,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仍然是一件非常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这就是重庆的骄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江大桥的这组雕塑后来又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那是在2001年雕塑家叶毓山与前妻江碧波打起了有关著作权侵权的纠纷案,这个案子牵扯到了“春”、“夏”、“秋”、“冬”这组雕塑的版权问题。这两人曾经是夫妻,两人都是雕塑家,他们过去的很多作品必然会有两人共同合作的,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啊。最后法院判定“不构成对原告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侵犯,也未损害原告作为作者的声誉”,驳回了原告江碧波的诉讼请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重庆到处都可以见到很多雕塑,然而像这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品却再也没有了。这里面既有艺术的成分,但是更多的原因应该归结于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整整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禁锢人性、禁锢思想,把很多艺术作品当做封、资、修的东西封闭起来。且不要说艺术品了,就连人们日常的衣着也只有十分单调的几种颜色。很多美的艺术品都被打上了“资本主义”的标签,所以那个时代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现在国泰民安,一切都显得非常轻松惬意。这组雕塑当年差点夭折的事情在如今看来或许有些可笑,甚至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却是当时的真实情况。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今天宽容、开放的环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于 2014年11月21日</p><p class="ql-block"> 改于2023年2月10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外话】我儿子曾对我说:“石板坡长江大桥这几座雕塑很出名,却没有人拍好过。”我听了才突然想起这几十年来拍摄《春》、《夏》、《秋》、《冬》这一组雕塑的照片的确不少,然而拍得好的却很难发现。我记得大约在八十年代邮电部曾经出版了一套明信片,好像就是这组雕塑。那套明信片的那组照片当然是我国顶级高手拍摄的。只是那套照片只在我的脑海里有点印象而已,除此以外好像真的很难找到一组不错的雕塑照片。</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在一天的早上乘车来到石板坡长江大桥桥头。我仔细地揣摩和观察后,就很认真地拍下了一组照片。由于那组雕塑是铝合金铸造的,银白色的铝合金特别反光,因此光线过强或过弱都不行。那天早上是阴天,光线强度比较适中,比较适合拍摄这组雕塑。</p><p class="ql-block"> 拍摄完毕后,我回到家里在电脑上查看这组照片,果然比我过去在网上见到的要好了许多,自认为可以打上60分。于是,我将这组照片提供给朋友们共同分享,并请朋友们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春》渝州书生摄于2014年11月</p> <p class="ql-block">《夏》渝州书生摄于2014年11月</p> <p class="ql-block">《秋》渝州书生摄于2014年11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冬》渝州书生摄于2014年11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