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上爆出的各种校园欺凌事件,看着都让人痛心,痛心之余,也让我们对“校园欺凌”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近些年来的校园欺凌事件中,施暴者轻则谩骂侮辱,重则拳打脚踢,更有甚者将受害人扒光拍摄裸照、意图猥亵甚至暴力致死。蒙上了阴影的青春令人窒息,无数个被欺凌者都如同网上那个被疯狂掌掴的少女,不敢讲话、不能反抗,捂着脸瑟缩在一旁。很多被欺凌过的孩子,始终无法走出恐惧,患上抑郁症,甚至选择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校园欺凌实际上是指孩子们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对别人的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1、肢体欺凌:通过肢体动作去恐吓、伤害他人,如暴力推搡、拳打脚踢、抢夺或勒索财物等。<br> 2、言语欺凌:通过骚扰、辱骂性语言对他人进行伤害,如当面或背后羞辱、讥讽、嘲笑、诅咒、起外号等。<br> 3、社交欺凌:故意离间破坏同学之间的关系,如散播谣言。 1、家庭原因<br> 没有任何一个孩子,生来就是校园欺凌者或受欺凌者。所有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无论是欺凌者还是受欺凌者,我们都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其父母的影子。<br> 家庭错误教育方式一:孩子犯了错不是打就是骂,打骂之后又不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亲子之间缺乏温情和交流,反而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容易使孩子形成灰暗、叛逆的心理,无形中学会用欺凌的手段去征服别人。<br> 家庭错误教育方式二: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纵容,过度维护,容易使孩子养成是非不分、骄横跋扈、无视他人利益的不良心理。<br> 家庭错误教育方式三:过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孩子性格和人品的教育,没有教会孩子做人的底线和原则。<br>2、社会原因<br> 社会暴力影片、书籍、网络游戏等,容易引起青少年模仿,形成攻击性心理倾向;社会不正之风影响青少年是非观;部分媒体过度过细再现犯罪经过;法律界定不清晰、惩戒不严;法制教育的缺失。<br>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他们容易受到上述“家庭—社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自卑、敏感、怯懦、孤僻或者骄横、偏执、自尊心强、嫉妒心强等心理,从而引发校园欺凌行为,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面对可怕的校园霸凌,法律是最具震慑力的武器。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接连印发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防治校园暴力的政策文件,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治理校园欺凌的地方性法规。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首次对学生欺凌划定法律界限。除此之外,从民法典到刑法,均已明确实施校园霸凌需承担法律责任,最高或触及刑责。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过:“单方面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忽略了孩子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很容易弱化孩子的“社会角色”,导致孩子遇到问题时,不懂得采取正确的解决办法。”<br> 总之,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这荣辱相伴的整体,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反校园欺凌,共建平安校园! <p class="ql-block">编辑:邢成林</p><p class="ql-block">审核:王宗平校长、邢建国主任及教育处全体人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