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精忠报国张世杰</p><p class="ql-block"> ——张世杰生平事迹及其后代在潮州繁衍解读</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有一时之英雄,有一世之英雄,有百世、万世之英雄。“宋末三杰”是汉民族传百世、万世的英雄。他们在民族面临危亡的紧急关头挺身而出,为维护民族尊严、激发民众抗争的斗志和血性,为匡扶南宋大厦之将倾而英勇献身,表现出了惊人的历史担当精神和大无畏英雄气概。张世杰从普通士兵做到将军、元帅、枢密院副使。他为大宋征战六十一年,历经四百余战而不怠,精忠报国、不屈不挠战斗到最后一息。我想从探讨三个问题入手解读张世杰生平事迹。</p><p class="ql-block"> 第一、张世杰在哪年出生?</p><p class="ql-block"> 史书都没记载张世杰在哪年出生。我发现,元朝宰相脱脱编修的《宋史》,错漏百出。比如《宋史·张世杰传》第一句就错了:“张世杰,范阳人,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根据清代《定兴县志》记载:张世杰是张柔的从子,即亲侄儿。他们的出生地都在河北涿州定兴县河内乡。张柔生于1190年,戍守河南杞县在1241年,此前的1218年张世杰已与张柔分道扬镳,那年蒙古与金朝在狼牙岭大战,张世杰不服从张柔的战前安排而拒绝参战,被拘禁,《宋史》便给他安上“有罪”的污名。张柔在战斗中马失前蹄被俘,率众投降蒙古,张世杰逃走投宋。当时他至少16岁,因成年才能从军。由此推论,张世杰大约生于1202年)。</p><p class="ql-block"> 第二,为什么元军总是要劝降张世杰?</p><p class="ql-block"> 据《张世杰传》:“隶淮兵中,无所知名”(1218年,张世杰投到宋军淮兵营中当普通士兵,没人知道他是谁,有一个将领阮思聪,发现他是一个奇才,向保康军兼宁武军节度使吕文德推荐,吕文德提升他当校尉);张世杰刚出道就登上巅峰。他作战勇猛、敢打敢拼,出手极快。央视著名解说员宋世雄讲到运动员出手快用了两个成语:“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但史书记载张世杰出手快只用一个“疾”字:“攻安东州、战力疾”{朝廷派张世杰攻占安东(今江苏淮安涟水县)、救援鄂州,他一路过关斩将,建立了奇功,连升军职十级,被任命为诸军都统制(相当于大军区司令),负责镇守(江苏)高邮、淮安,(湖北)鄂州、郢州等地,他布防严密,忽必烈率10万大军进攻鄂州3个多月都攻不破,就下令绕开他攻别处);“大军破新城,长驱而下,世杰力战,不得前,遣人招之,不听”(元军转道攻破江苏新城之后,“长驱而下”,因守卫长江流域的宋军主将吕文德偕所属部将争先通敌投降,只有张世杰“力战”,使元军不得前进半步,元宰相伯颜派人来招降他,也没能得逞。当时有一个都统卞彪来求见他,张世杰以为是来投奔与他并肩作战的,就宰牛款待,吃到一半,卞彪说明自己是石国英派来招降的,张世杰一听大怒,当场就斩杀卞彪。反映他立场坚定、爱憎分明、铁骨铮铮。在元兵合围崖山之后,元军统帅张弘范“得世杰(外)甥韩,命以官,使三至招之,世杰历数古忠臣曰:‘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君)主死不移耳。’(张弘范得知元军中有一个姓韩的军官是张世杰外甥,就提升他的官职,多次派他来招降。张世杰说:我知投降可以保全生命,甚且可能享受荣华富贵,但我为大宋君国牺牲的忠心矢志不移)。为什么元军总是要千方百计派人来劝降他?因为张世杰是南宋王朝最后的希望、最坚强的柱石、骨头最硬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潮州志》《大埔县志》等地方文献记载了张世杰到潮州招揽义军的事迹。当年,京城临安失陷后,浙江各地和福建福州、泉州守将相继降元。为了征用战船,张世杰决定率军讨伐降元的泉州招抚使蒲寿庚,因兵力不足,遂与参议张达商议,召集义军首领许夫人(许汉青之妻陈淑桢,陈文龙之女,也称“畲大娘”)率畲兵和陈吊眼的义军参加围攻蒲寿庚,不料元将唆都来援,又接报元将刘深进袭浅湾,张世杰只得撤兵解围,迅速率水师护卫宋室。许夫人及陈吊眼的义军在饶平百丈埔阻击元军,双方在百丈埔激战,许夫人所部2000义军大部分战死,她本人也投井殉国,陈吊眼则向漳州撤退。百丈埔尚存当年激战的遗迹。爱国诗人丘逢甲曾来此凭吊,留下“异代双忠更张许,男儿千古逊英雄”的诗句,称颂张世杰和许夫人的光辉事迹。事实证明,潮州自古以来就是英雄之城,宋元之交不但出有女英雄许夫人,出有英雄夫妻张达、陈璧娘,还有守城英雄马发,以及参加抗元斗争的广大人民英雄。</p><p class="ql-block"> 第三、张世杰为何会在崖山海战中惨败?</p><p class="ql-block"> 南宋偏安一隅,朝廷腐朽,吏治败坏。当时的史官黄震指出:南宋时弊有四:民穷、兵弱、财匮、士大夫无耻,更严重的弊端是主昏臣擅。据《宋史·张世杰传》载:“(南宋朝廷)时方危急,征诸将勤王多不至,独世杰来,上下叹异。”(当江山难保、大势已去、南宋皇室受困危急时,众将离心,唯独张世杰率兵勤王,信守忠义大节,“食君禄担君忧”的担当精神彪柄史册。“上下叹异”,这个“上”是指宋度宗赵禥。这个皇上与潮州人全然不同。潮州人从早到晚喝茶,宋度宗从早到晚喝酒,就连上朝时也端着酒瓶摇摇晃晃边走边喝。“他是一个嗜酒成性、尽日醺醉的酒徒”(吴莱《渊颍集》)朝臣上奏,他总是醉醺醺地说:你们什么事都来问我,哪还要你们干什么?没看见我在喝酒吗?众大臣也醉了:你听,皇上说得多有道理啊!于是,一切权力归“周公”(满朝文武公开都称权相贾似道为“周公”,暗地里都在骂贾似道“专擅”。只有张世杰默不作声,因为他是吕文德提拔的,而吕文德是贾似道的亲信。)张世杰因战功赫赫,忠诚大宋而累官至少傅、枢密副使、封越国公。传记最后写道:“世杰复欲奉杨太妃求赵氏后而立之,俄飓风坏舟,溺死平章山下”。</p><p class="ql-block"> 1279年,张世杰已是77岁的老将,此时他内忧外患,孤军奋战。他是“北人”(北方汉人的统称)不习水性,不熟水战,十分厌倦长时间在海上漂荡的生活。他一生都在拿性命相搏,赢多而输少,急待决战,急待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振奋民心。崖山海战前夕,他的上司、南宋宰相、枢密使陈宜中以到海外讨援兵、寻找退路为由,率数万精兵和86艘战舰出逃占城,一去不返,影响了军心。宋军中能战的士兵不足5万人。敌军在北面有张弘范的2万多精兵,南面有李恒的2万多水军。更致命的是他们背后还有高手如云的智囊团队(其中有潮州开元寺方丈胆巴,他是来自吐藩的密宗高僧,被忽必烈聘为帝师,善观天文,相传能呼风唤雨)在指挥。</p><p class="ql-block"> 1279年3月19日(夏历二月初六),宋元两军在新会崖山海面大决战。元军战前十多天先切断宋军淡水汲道、粮道,顺水势、风势南北夹攻,宋军大败。张世杰派遣小船接宋帝出逃,陆秀夫不肯。张世杰不得不护卫杨太后率领十六艘战舰冲出重围,意图再寻赵氏后人复国。但杨太后听闻陆秀夫已背负幼帝跳海,也跟着跳海身亡。张世杰见大势已去,率战船突围。当战船驶到平章港时,飓风骤起。他下令全体将士上岸避风,自已却挺立于战船甲板上,感叹地说:我能为大宋做的,都已尽心尽力做了。如若天意亡宋,就吹翻我的船,话音刚落,战船随风雨倾覆。一代英雄慷慨悲歌,陨落在狂风巨浪之中。张世杰葬身于海陵岛平章山下,被幸存的士兵掩埋在赤坎村(后改称历岸村)。“辩香露祝天难挽,忠骨函埋地有灵”,这是“太傅墓”碑石两边的柱联。张世杰为国靖难之浩然正气,其精忠报国之赤子丹心,化作充盈于天地之间的民族忠魂,永远滋润着华夏各族人民之心田,流注于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也成为激励张氏后裔繁衍发展的氏族之魂。 </p><p class="ql-block"> 英雄有后,正气犹存。</p><p class="ql-block"> 张世杰后裔在潮州繁衍发展的史实罕为人知。这既是张氏家风和家族文化传统使然,也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所造成的。因元朝丞相伯颜以元军南侵过程中,主要受到张、王、刘、李、赵等五姓汉人抵抗力量的阻击为由,奏请尽杀五姓汉人,恢复“旧制”(即“汉人不得拥有寸铁”的规定)。因此,在元朝统治时期,张氏及诸姓族人不得不隐名埋姓以逃避追杀,采取多立门户、分散而居的策略。据清代编修的《官路张氏族谱》记载:张世杰在护驾过程中,曾留家属居福建漳州云霄埔尾乡,由儿子思隐守家。张思隐曾任海丰县尹。因大宋陷落,张思隐避居惠来龙江市尾乡。他育有三子,长子朝阳创潮阳港头乡;次子陇阳创海阳庵埠官路乡;三子清河跟随在他身边。这是遵循祖训族训而做的安排。</p><p class="ql-block"> 张氏家族文化传统是沁透到历代张氏子孙血液乃至骨髓的精神血脉和遗传基因,是族人做人处事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张氏族大支繁,从汉唐至宋明,曾出有43个望族,出过62位宰相,忠臣良将辈出。但到了元朝,几乎没有张氏族人愿意出仕,大都从事教育、医学、学术和经商,着意培养人才。以张世杰后裔为例,直至明代,张陇阳的八世孙张一廉(名埙)、张一言兄弟才参加科举并先后中举。张一廉在官路创办龙泉岩书院,收留过少年翁万达在书院读书,还将女儿嫁给他。翁万达继承先贤遗志,主持兴修八达岭、摩天岭长城以抵御外敌入侵,后来累官至兵部尚书、宣大总督。明朝嘉靖年间,官路张氏重修宗祠,翁万达曾为张氏宗祠题写“张氏家庙”门匾,落款“门下眷生东涯翁万达拜书”,还邀请状元林大钦为张氏题写堂号“永思堂”,并亲赴武夷山为张氏家庙选择“大建木”栋梁,至今这根栋梁尚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学界流行一种悲观说法:“崖山之后无中华”“崖山战后华夏陆沉”,认为南宋朝廷在崖山覆灭之后,华夏文明自此沉沦中断。潮州俗语有:“沉东京浮南澳”,意思是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市,因位于北宋卞京开封之东,史称“东京”)失陷之后,南宋朝廷曾驻跸南澳。也有一说南宋朝廷曾在南澳东面建设陪都“东京”,此说实不可能,因为宋帝赵昰当年在潮州境内居住前后不足1个月,随后迁移到惠州甲子门,后来又迁到新会崖山。公元1279年3月,宋元两军在崖山海面大决战之后,宋军全军覆没,宋朝灭亡。从此,“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说法影响甚众,流传至今。我认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p><p class="ql-block"> 正如文天祥《扬子江》的诗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大宋虽亡而纲常不亡,儒家文脉、道统仍在,华夏子孙依然生生不息,繁衍不绝。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文化是文明的载体。华夏文明是华夏各族人民集体创造、传承与共享的成果集合。每个华夏子孙的心中都有“一片磁针石”,无数的华夏子孙同心协力凝聚成一个无比强大的磁场(能量场),它具有巨大的凝聚力、辐射力、穿透力和包容力,这是五千年华夏文明从不间断,具有无与伦比的高度、恢宏的气度和坚忍的智慧,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能量的奥秘所在。亿万华夏子孙包括“宋末三杰”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英烈后裔在内,必将世代继承先烈遗志,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而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