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品展真迹欣赏(下)

山风闲云

<p class="ql-block">六、卡纳莱托和十八世纪欧洲绘画</p> <p class="ql-block">佛朗西斯科▪德▪戈雅(1746-1828)</p><p class="ql-block">《多娜▪伊莎贝尔▪德▪波塞尔》1805年前,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戈雅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班牙最重要的画家,早年为宫廷创作肖像和设计洛可可式挂毯草图。半岛战争(1807-1814)时期转为阴郁的浪漫主义风格,而他最出名的可能是围绕生命最后十年的梦魇和巫术而作的“黑色绘画”。这幅作品是戈雅最耀眼的肖像画之一,画作背面的铭文在1980年的清理重裱中被发现,表明画中人是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国务大臣唐▪安东尼奥▪德▪波赛尔的妻子,她摆出自信的姿势,身着下层阶级女性装束,它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班牙王公贵族中流行起来。X光显示画面下方另有一幅男子肖像,艺术家们常重复使用画布,尤其是在时局动荡、物资不易获取时。</p> <p class="ql-block">皮德罗▪郞吉(1701-1785)</p><p class="ql-block">《正在接待骑士的女子》1745-1755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郞吉的早期作品以祭坛画和宗教题材为主,后专注于通过小幅室内场景表现18世纪威尼斯人生活的日常,并在洛可可风格绘画中加入一丝温和的讽刺意味。画中一位着装优雅的女子正在接待一位骑士,似乎用扇子遮掩着对话,两人头戴象征高贵身份的白色发套,身后的画作描绘了爱神维纳斯和已放下弓箭的丘比特,以及正在装饰潘神石柱的小天使。爱神可能暗喻前景中的女子,潘则意指她同伴的多情意图。左侧俩位女仆似乎对此氛围习以为常,正低头专注于手中的工作。画面颇似一幕喜歌剧,这种表演彼时流行于威尼斯,常以意大利语进行,角色来自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卡纳莱托(乔瓦尼▪安东尼奥▪卡纳尔)1697-1768</p><p class="ql-block">《威尼斯:城堡区圣伯多禄圣殿》18世纪30年代,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威尼斯风景画家通常关注仪式场景,卡纳莱托却偏好记录普通人的日常。这幅画的前景中,人们正在泊于圣伯多禄小岛旁的船上劳作,在卡纳莱托的时代,这是一片安静的劳动阶级社区。画面中心沐浴着阳光的圣殿与小岛同名,在1807年前一直是威尼斯的大教堂。圣殿与钟楼间的低矮建筑是宗主教宫殿,宗主教在罗马天主教会中的地位仅次于教皇,两座建筑相距咫尺之遥,侧面反映了威尼斯共和国与罗马之间的紧张局势。1590年代中期,人们参考建筑师安德烈▪帕拉迪奥(1508-1580)的设计对圣殿进行改造,其优雅的外立面衬以如画的日常生活,使这幅作品成为关于威尼斯的完美纪念。</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城堡区圣伯多禄圣殿》局部</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城堡区圣伯多禄圣殿》局部</p> <p class="ql-block">卡纳莱托(乔瓦尼▪安东尼奥▪卡纳尔)1697-1768</p><p class="ql-block">《威尼斯:卡纳雷吉欧区入口》可能作于1734-1742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卡纳尔是18世纪威尼斯画派的重要成员,他的单名卡纳莱托(“小卡纳尔”)更为人熟知,画家以精心勾勒的城市风景见长,常用暗箱记录景观,然后在工作室中完成创作。英国收藏家尤其欣赏他笔下的威尼斯风光,将之作为壮游的纪念品带回国。为满足市场的需要,他渐加强与画坊的合作,绘制程式化但技艺娴熟的风景。此画再现了卡纳雷吉欧运河的入口,画家调整了水面视角以展现两岸建筑。远处是建于1580年的方尖塔桥,桥右为犹太人聚居区,左侧为圣格雷米亚教堂,教堂钟楼始建于13世纪,是威尼斯最古老的钟楼之一。这一作品在当时广受好评,有多个版本存世。</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卡纳雷吉欧区入口》局部</p> <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塔▪格勒兹(1725-1805)</p><p class="ql-block">《女子肖像》约176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格勒兹早年以表现家庭内部场景风俗画在巴黎的学院沙龙中获得成功,在对历史题材的尝试遭学院拒绝后,转向绘制儿童和女性肖像。这幅作品中的女子可能是格莱翁侯爵夫人,她正凝视窗外,放松的姿态体现了1750年代左右法国肖像画中出现的一种非正式性。她的发型名为“羊头“,流行于这一时期的法国;所戴发饰被称为“pompoms”,得名于推广此风格的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1721-1764)。人物坐于石窗前的姿势可能是受伦勃朗《窗边的女孩》启发,伦勃朗的作品通过印刷品广为人知,曾于1759年在巴黎出版,这大约也是格勒兹创作此画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约瑟夫▪韦尔内(1714-1789)</p><p class="ql-block">《有渔民的河流》175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韦尔内生于阿维尼翁,在1734-1752年间客居罗马,后成为法兰西学院派的一员,是18世纪后期法国最卓越的风景画家之一。他延续了克劳德和普桑的绘画传统,以描绘意大利风光闻名,也擅长表现暴风雨和月光场景。这幅作品采用一系列对角线构图。左侧从岩间伸出的树枝与右侧人物框定了中心场景,两岸峭壁如舞台背景,随之字形的水流渐行渐远。透视法强化了景深,观者对色彩和氛围的感知也随之改变。水畔建筑形似万神殿,同样的建筑也见于画家在22年后绘制的《日落的风景》和其他作品。韦尔内会重复使用某些元素,以构建理想化的意大利乡村风景。</p> <p class="ql-block">《有渔民的河流》局部</p> <p class="ql-block">庞贝奥▪吉拉莫罗▪巴托尼(1708-1787)</p><p class="ql-block">《班克斯费的约翰▪斯科特?肖像》1774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巴托尼是18世纪罗马著名肖像画家,常为外国游客尤其是为在意大利壮游的英国贵族作画,其作品以精准、高质量的完成度和清新色彩而广受欢迎。这件肖像画中的人物被认为是英国人约翰▪斯科特,他曾于1753年买下班克斯费庄园,并于18世纪70年代初前往罗马。人物倚靠的石质基座上刻有画家签名和作画年份,这种基座常被用于展示古典雕塑和器皿,它出现在巴托尼的许多肖像画中,暗示画中人物的博学。巴托尼极善表现纹理细节,将人物服饰上的皮毛、蕾丝以及丝绸皱褶描摹如真。正如古罗马谚语“人靠衣装”(veistis viruim  facit)所说,人们常根据一个人的衣着的精致程度来评价其行为和性格。</p> <p class="ql-block">七、梵高和印象派绘画</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1840-1926)</p><p class="ql-block">《鸢尾花》约1914-1917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莫奈是法国著名印象派风景画家,其作品《印象▪日出》成就了这场艺术运动的命名。他乐于探索光与影的运动,经常对同一对象作多次描绘,从自然光色变幻中捕捉美丽的瞬间。莫奈最喜欢的花卉之一是鸢尾花,他在自己的水上花园里种植了许多不同品种。1914至1917年,他绘制了约20幅鸢尾花,很多有着不同寻常的视角。此作品中,莫奈使用了大量浓重的紫色、蓝色和绿色,而边缘处是一些明亮的留白。他的双眼当时正饱受白内障困扰,极大程度影响了视力。这幅2米高的巨作于莫奈去世时仍留在工作室内,所以尚不清楚是否已完成。</p> <p class="ql-block">《鸢尾花》局部</p> <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塔▪卡米耶▪柯罗(1796-1875)</p><p class="ql-block">《倾斜的树干》约1860-1865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柯罗是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风景画不仅重现了真实的景观,还反映了当时的情绪和氛围。他的作品对19世纪后期风景画家影响甚巨,尤其是热衷于研究光线变化的印象派画家。这幅宁静的湖边桦树景观是柯罗在19世纪60年代早期绘制的几幅类似场景之一,他在多幅描绘树木的作品中严格根据素描进行创作,但在这幅作品中,他还原了树木的本质,将其作为构图中的风格化装饰性元素。画作表面留下许多颜料微粒,产生一种闪闪发光的效果,近距离观察时,仿佛看到物体溶于背景中,该颜料处理方式以及灰绿色的大规模使用均体现柯罗这一时期的风格变化。</p> <p class="ql-block">保罗▪塞尚(1839-1906)</p><p class="ql-block">《画室中的火炉》约186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塞尚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西方现代画家称其为“现代绘画之父”。他早期的作品兼具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特色,后期发展出更轻盈明快的绘画风格,以强烈的构图次序感、简化的形式和色彩的平面化显著。这幅绘画是塞尚早期作品,可能完成于其在巴黎的工作室中,体现了波西米亚式的艺术家在巴黎谋生的艰辛。画面看似简单,实则各物件的位置得到精心安排,构图被水平和垂直分割形成了一个框架,这幅画的视角令人困惑,观者似乎从火炉上方向下俯视,但视线却与桌子顶部的高度齐平。使用深色调以及大面积的黑色是塞尚该时期作品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1848-1903)</p><p class="ql-block">《窗前果盆和啤酒杯》可能作于189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高更是法国最重要的后印象派艺术家之一,在生前不受赏识,直到去世后,其作品才通过巴黎的一场展览获得公众认可。他的早期风格受印象派画家毕沙罗影响,后期找寻更结构化、更严谨的画法。在塔希提岛生活时,他受当地原始艺术影响,创作了许多名作。1880年左右,高更正摆脱印象派自然且浓厚的氛围,他购买了先锋艺术家塞尚的静物画,《高脚果盘、玻璃杯和苹果》,并创作这幅作品,以表示对塞尚的致敬。他重复了塞尚静物画中的许多元素,如水果、陶器等,窗外密集的屋顶不是高更当时居住的布列塔尼风光,而像是塞尚生活和工作的普罗旺斯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p><p class="ql-block">《浴者》约1885-189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雷诺阿是印象派的领军画家之一,发展出了一种绘画技巧,通过断裂的笔触和纯正美丽的色彩组合,捕捉到绘画对象的光影动态效果。他的画作始终描绘欢愉的场景,不含丝毫灰暗严肃的情绪。1881年的一次意大利之旅,激发了雷诺阿尝试用古典传统描绘裸体的兴趣,他尤为欣赏拉斐尔、委拉斯贵兹和鲁本斯,作品中可看出这些艺术家对他的影响。画中的裸体女性坐在条纹浴巾或裙衣上,头发盘成时尚式样,似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对着我们在溪边梳头。描绘裸体女性的传统源于古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雷诺阿在作品中用画笔营造出模糊效果,捕捉了人物与周遭环境融洽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1832-1883)</p><p class="ql-block">《咖啡厅演奏会一角》约1878-188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马奈是法国印象派画家,是印象派的重要先驱,主张直接临摹实景实物,并在现代生活中选取新颖的题材作画,自由处理颜料和光影效果,呈现了现实生活的城市缩影。1872年起,马奈创作了多幅展示巴黎咖啡馆、花园音乐会、小餐馆的作品,其中包括此画作。酒馆的女服务员端着许多杯啤酒服侍客人时能做到一滴不洒,马奈对此尤感兴趣。因而他邀请店中技艺最高超的女服务员作为他的模特,绘制大尺幅作品。但在创作过程中,他决定将作品一分为二,分别完成。这幅作品为右半部分,左半部分现藏于瑞士温特图尔的莱茵哈特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1853-1890)</p><p class="ql-block">《长草地与蝴蝶》189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梵高是最受欢迎的后印象派画家之一,创作中常用浓重的颜料和强有力的笔触,试图通过明亮鲜艳的色彩来表现丰富的情感。1889年5月-1890年5月,梵高因精神状况不稳定在法国南部的圣保罗▪德▪莫索莱精神病院就医。情况好转时,院方允许他在医院的一些特定场所作画,其中包括一片梵高所称的“废弃花园”。此间,他创作逾150幅作品,其中诸多素描及油画作品都描绘了这片人迹罕至的花园。此幅作品也同样聚焦于这片草地,浓墨重彩的笔触在不同方向上彼此叠加,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几只白蝴蝶在绿丛中飞舞,通往远方的小径给人以无限的遐想。</p> <p class="ql-block">《长草地与蝴蝶》局部</p> <p class="ql-block">约翰▪辛格▪萨金特(1856-1925)</p><p class="ql-block">《酒杯》可能作于187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萨金特生于佛罗伦萨,父母是美国人,但他一生大多在欧洲度过,是其所在时代的肖像画领军人物。他使用松散而又忽隐忽现的笔触,没有混合颜料,来表现形式并创作新鲜感,也十分着迷于光影效果和笔触的流畅度,直接用沾满颜料的笔在画布上作画,受到了印象派影响。该作品描绘的场景可能是咖啡馆或私人花园,虽无人在场,但两个酒杯却让人浮想联翩,或许这个露台刚见证了一场浪漫约会。萨金特擅长表现光影变化和其投射在不同材质和纹理上的效果,例如在这幅画中,他巧妙地捕捉到阳光如何照亮沙地的细节。他甚至观察到光线穿过红酒杯底座,而不是将其描绘在阴影中。</p> <p class="ql-block">八、透纳和英国绘画</p> <p class="ql-block">托马斯▪庚斯博罗(1727-1788)</p><p class="ql-block">《拉尔夫▪朔姆伯格医生》约177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庚斯博罗是18世纪后期英国最杰出的肖像画家之一、也是英国风景画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研究凡▪代克的画作,描绘出人物的优雅和面料的昂贵,以吸引富有的客户。他用色大胆精致、笔触如羽毛一般,是国王乔治三世(1738-1820)和王室成员最喜爱的画家。在巴斯居住期间,庚斯博罗曾为治疗过自己和大女儿玛丽的4位医生作画,其中包括治愈玛丽“谵妄热”的朔姆伯格医生(1714-1792)。这幅画可能是庚斯博罗用来代替医费而作的。画中的朔姆伯格头戴优雅卷翘的假发套,手持一根手杖,置身于昏暗天空下一处狂野浪漫的风景中,与这一时期庚斯博罗所作的其他男性全身像的构图背景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亨利▪雷班爵士(1756-1823)</p><p class="ql-block">《弓箭手》约1789-179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雷班是最负盛名的苏格兰画家之一,尤其擅长肖像画创作。其作品人物形象鲜明,极富写实性,用色大胆且具戏剧化效果。这幅画描绘了十几岁的罗伯特和罗纳德▪弗格森兄弟享受射箭运动的情景,当时这项运动正在进行一场时尚的复兴。从画面的构图中推测,年纪稍长的罗伯特(1770-1840)位于左侧,占据主要地位。而弟弟罗纳德(1773-1841)位于右侧。此画在构图、灯光及色调对比方面都极为复杂。明亮的灯光映衬下,罗伯特的轮廓特别优美,而罗纳德则完全在阴影中,被哥哥的绷紧的弓箭框中。该作品可以追溯到雷班绘画生涯的早期,也是他奠定地位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卫▪威尔基(1785-1841)</p><p class="ql-block">《跪在祈祷台上的年轻女子》1813年桃花芯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      威尔基是苏格兰画家,以创作风俗画、历史画和皇家肖像画而闻名。后来成为国王威廉四世和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首席宫廷画家。这幅小型画像用色丰富,显示了威尔基娴熟的绘画技巧。画面充满饱和的深色调,女孩长袍的红丝绒、白袖子和衣领上的薄涂,让人联想起荷兰古典绘画大师的作品风格。这位女孩是第一代马尔格雷夫伯爵的12岁女儿奥古斯塔▪菲普斯,她跪在家庭礼拜堂的祭坛前,双手在一本打开着的圣经上作祈祷状。我们似乎打断了她的祷告,她转过身来看着我们。该作品作于奥古斯塔去世当年,可能为了纪念她,令人心酸。</p> <p class="ql-block">托马斯▪劳伦斯爵士(1769-1830)</p><p class="ql-block">《红衣男孩》182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劳伦斯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最优秀的肖像画家之一,继承了庚斯博罗、雷诺兹和凡▪代克的画风。这幅画细腻地描绘了第一代杜伦伯爵六、七岁的儿子查尔斯▪威廉▪兰姆顿,是其公认的杰作,并成为首幅印在英国邮票上的画作。男孩坐在岩石座椅上,俯瞰月下的大海,沉浸在大自然中。他的苍白皮肤、柔软的红色丝绒套装和松散的蕾丝衬衫,使其更显得迷茫和脆弱,仿佛感受到大自然崇高力量的启示。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挑战着每个孩子视自己的感受自由发展。身旁的鲜花象征着他的年轻,但这是一个凄美的细节,——其于13岁因病去世。</p> <p class="ql-block">约翰▪康斯特布尔(1776-1837)</p><p class="ql-block">《斯特拉福磨坊》182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康斯特布尔是如今英国最受喜爱的风景画家之一。他在自己国家的风景中看到美和尊严,从鲁本斯和克劳德的作品中寻求色彩和构图灵感,使笔下的英国风景呈现出永恒的壮丽。他的主要创作题材来源于他出生和成长的萨福克乡村,想在工业化进程不断改变环境之前记录故乡风光。该作品的构图依据了康斯特布尔创作的一幅油画素描,画面中的斯特拉福磨坊位于树荫下,阳光在树木间嬉戏,洒落在蜿蜒河流旁的一道窄门上。这是他在皇家美术学院展出的六幅所谓的“六英尺”画作中的第二幅作品,同为英国国家美术馆藏的《干草堆》是该系列的第三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1775-1851)</p><p class="ql-block">《海洛和利安德的离别》1837年前,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透纳是英国浪漫主义画家,被称为“光的画家”,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他从沉船、火、自然灾害和现象中获得创作的想象力,也沉醉于描绘现代机械和工业化带来的变化。该作品描绘了古希腊神话中海洛和利安德的爱情故事,海洛是爱神阿芙洛狄忒的女祭司,住在分隔欧亚两大洲的海勒斯邦海峡上的一座灯塔里。她爱上了住在亚洲的利安德。海洛每晚都会点灯,引导利安德前来身旁陪伴。一天晚上,灯被意外吹灭,利安德不幸淹死,悲痛的海洛从塔上一跃而亡。有别于把主要人物置于画面中心的绘画惯例,该作品将正在诀别的情侣置于水边的阴影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