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品展真迹欣赏(上)

山风闲云

<p class="ql-block">      人对最美的东西总是先睹为快。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就是这样一场非常罕见的、可以在中国本土近距离欣赏50位欧洲艺术巨匠们真迹的视觉盛宴。</p><p class="ql-block">      这个展览的展出时间是1月17日-5月7日,我是开展后的第十二天去的。人们春节后已上班,排队进场的时间大大地缩短了,但展馆内部依然人头拥挤,人们在每一幅作品前都会久久驻足、流连忘返。感谢现场高素质的观众,在我拍摄大师们作品时表现出十分的理解、克制、谦让和配合,使我得以用相机拍摄下了除其中一幅以外的51幅画面完整的原作。而我因故漏拍的波提切利《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这幅,幸运地由早鸟周佩瑶女士提供了补充,凑齐了52幅,终于没有留下遗憾,特此致谢!</p><p class="ql-block">      上博展馆灯色偏暖,大画幅作品的照明明暗不均,尤以脸部反光为甚。为此,虽然通过调整拍摄角度和局部、以及后期作了还原,但限于作者水平,调整可能并不完美,还请专业人士和绘画爱好者前往上博欣赏大师原作。而在这儿观此“简篇”,最大的好处是能够从容不迫地看看搬来的画作说明,作个预习、以增进对本次从15世纪起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直至20世纪初400余年间的欧洲绘画史和各位前辈大咖巨作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由于美篇改版为“简篇”之故,每篇“简篇”只能容纳30张图片,故此这次搬运的52幅完整画面作品与局部可能只能分上、中、下三次呈现,给读者带来了不便,敬请谅解。</p> <p class="ql-block">      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p> <p class="ql-block">      上海博物馆“大博物馆计划”“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总序</p> <p class="ql-block">      上海博物馆馆长诸晓波和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加布里埃尔▪费纳尔迪的两个前言</p> <p class="ql-block">一、波提切利和十五世纪意大利绘画</p> <p class="ql-block">安托内罗▪达▪梅西那(活跃于1456年之后,卒于1479年)</p><p class="ql-block">《书房中的圣哲罗姆》</p><p class="ql-block">约1475年石灰板油画</p><p class="ql-block">      梅西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以善用颜料描绘细节著称。画作描绘了身着红衣主教长袍、正在书房里读书的圣哲罗姆。圣哲罗姆是中古时代教会四大学者之一,曾将圣经从希腊语译成通俗拉丁语,这一版本被天主教会沿用至今。书房的建筑风格类似哥特式教堂,拱形入口似乎在邀请观众进入这一宁静而明亮的内部空间,高耸的穹顶则反映出圣哲罗姆崇高的精神层面和过人的智慧。画中诸多细节都耐人寻味,例如台阶上的孔雀、鹧鸪、装满水的铜碗,以及画面右后方的一头卧狮,梅西那精湛的作画技巧捕捉到了各种细节的精妙之处。</p> <p class="ql-block">桑德罗▪波提切利(约1445-1510)</p><p class="ql-block">《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p><p class="ql-block">1500年木板蛋彩画</p><p class="ql-block">      波提切利是16世纪后半叶佛罗伦萨黄金时代领军人物,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宗教神话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5世纪佛罗伦萨主教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故事。画面左侧泽诺比乌斯正在治疗两个因殴打自己母亲而遭到诅咒的年轻人,当两个小恶魔从他们嘴中冒出时,一旁的母亲惊恐地悟住了脸。画面中心,一名心急如焚的妇女将死去的儿子抱在膝上,泽诺比乌斯对着男孩祷念使他死而复生。画面右侧,一个盲人乞丐坐在教堂台阶上,泽诺比乌斯将手指放在盲人眼睛上使他复明。这幅作于波提切利绘画生涯后期的作品体现了艺术家更为虔诚和简单的技法。</p><p class="ql-block">——周佩瑶拍摄并提供</p> <p class="ql-block">《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左侧局部</p><p class="ql-block">      泽诺比乌斯正在治疗两个因殴打自己母亲而遭到诅咒的年轻人,当两个小恶魔从他们嘴中冒出时,一旁的母亲惊恐地悟住了脸。</p><p class="ql-block">——周佩瑶拍摄并提供</p> <p class="ql-block">《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画面中心,右侧局部</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心,一名心急如焚的妇女将死去的儿子抱在膝上,泽诺比乌斯对着男孩祷念使他死而复生。</p><p class="ql-block">      画面右侧,一个盲人乞丐坐在教堂台阶上,泽诺比乌斯将手指放在盲人眼睛上使他复明。</p><p class="ql-block">——周佩瑶拍摄并提供</p> <p class="ql-block">皮耶罗▪德尔▪波拉尤奥洛(约1441-1496年)</p><p class="ql-block">《阿波罗与达芙妮》</p><p class="ql-block">可能作于1470-1480年,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      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家波拉尤奥洛是最早钻研人体结构的艺术家之一。这幅作品题材取自奥维德的《变形记》中关于阿波罗与达芙妮之间的经典神话场景:丘比特为了报复太阳神阿波罗的戏弄,将一支金箭射中阿波罗,使其疯狂地爱上了达芙妮,又用铅箭射向达芙妮,使她充满厌恶地拒绝阿波罗。河神佩涅斯为救女儿达芙妮而将她变为一棵月桂树。波拉尤奥洛描绘了达芙妮变为月桂树的那一刻:她的一条腿扎根在地上,手臂已经长成了枝繁叶茂的月桂树枝。阿波罗似乎还在半空中,紧紧搂着他即将消失的爱人。这一题材盛行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被奉为描述单恋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阿波罗与达芙妮》局部</p> <p class="ql-block">乔瓦尼▪贝利尼(约1435-1516)</p><p class="ql-block">《圣母子》</p><p class="ql-block">可能作于1480-1490年,木板油画或含蛋彩</p><p class="ql-block">      贝利尼是威尼斯画派的领军人物,其徒弟不乏乔尔乔内以及提香在内的下一代威尼斯画家。这幅画中圣母子坐在山丘上,一块被称为“荣誉布”的绿色织品悬挂身后,营造出宝座的场景。人物衣着简洁、仪态温柔、平易近人,然而身前的大理石壁架隔开了与我们的空间,壁架中心一张折叠纸上印有艺术家名字。圣母俯视着手中的石榴,这是耶稣受难和复活的传统象征。威尼斯画派艺术家常常在画布上直接进行修改,X光显示,画作中的石榴可能是应赞助人要求而后加的。贝利尼十分擅长绘制此类小幅圣母子像,通常用于私人崇拜。</p> <p class="ql-block">多梅尼科▪吉兰达约工作室(1449-1494)</p><p class="ql-block">《女孩肖像》</p><p class="ql-block">约作于1490年,木板蛋彩画</p><p class="ql-block">      吉兰达约是与波提切利同时期的佛罗伦萨画家,以湿壁画闻名于世。在其工作室众多学徒中,最著名的便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琪罗。画中这位身份不详的年轻女孩以四分之三视角转向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存在感,使观众能近距离地与她接触。她穿着时尚,发型是1490年代的流行款式。当时的肖像画通常是为了庆祝一个重要的时刻而作,如订婚或结婚,这幅作品可能就是为纪念此类场合。吉兰达约职业生涯后期受到佛德兰艺术影响,所作的肖像画更具现实主义特色。这幅肖像可能是吉兰达约工作室内一名不具名的成员效仿其风格所作。</p> <p class="ql-block">《女孩肖像》局部</p> <p class="ql-block">乔瓦尼▪安东尼▪波塔费奥的追随者(约1467-1516)</p><p class="ql-block">《那西索斯》</p><p class="ql-block">约作于1500年,胡桃木油画</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题材取自奥维德《变形记》中关于伊可和那西索斯的故事:那西索斯残酷地拒绝山庄仙女伊可之后便无法爱上任何人,直到外出狩猎时被池塘中自己的倒影所吸引,最终溺死水中。爱神维纳斯将那西索斯变成了同名的春天花卉,也就是水仙花。今天,人们仍然用那西索斯的故事来告诫世人不要过分自恋。米兰艺术家波塔费奥曾受老师达芬奇的艺术训练并深受影响。这幅画中年轻貌美的那西索斯身着当代服饰,头戴绿叶花环,是波塔费奥擅长描绘的青年肖像画。这幅画作被认为是另一位熟悉波塔费奥绘画的艺术家所作。</p> <p class="ql-block">二、拉斐尔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p> <p class="ql-block">雅各布▪丁托立托(约1518-1594)</p><p class="ql-block">《文森佐▪莫罗西尼的肖像》</p><p class="ql-block">约1575-158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丁托立托是威尼斯画派代表人物,曾受业于提香门下,其作品风格既继承传统又富于创新。文森佐▪莫罗西尼来自威尼斯最富裕和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画家在这幅细腻庄重的肖像中表现出人物精明的性格。莫罗西尼双颊凹陷,鼻子清瘦,脸上布满衰老的皱纹,正用他淡蓝色的眼睛凝视我们。丁托立托画技精湛简洁,用自信的笔触和色彩的融合,生动表现出画中人物的外貌和心理特征。莫罗西尼曾代表威尼斯共和国参加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1502-1585)的加冕礼,在那里被授予了“黄金圣带骑士”头衔。丁托立托在深红色长袍上用黄色粗条痕来代表这一荣誉的黄金刺绣带。</p> <p class="ql-block">提香(约活跃于1506年之后,卒于1576年)</p><p class="ql-block">《女子肖像》</p><p class="ql-block">约1510-1512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提香师从贝利尼,是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他对色彩的巧妙运用影响了同时代及后世诸多艺术大师。提香在20岁出头时画了这幅极具原创性的作品,当时的威尼斯很少有女性肖像画。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位不知名的女性,她呈真人大小,以四分之三的视角直视我们,而右侧延伸处的侧面肖像受古罗马浮雕影响显得古朴遥远,两种不同的肖像风格显示了提香极高的艺术技巧。提香姓名首字母“TV”被“刻”在了大理石护栏上。这幅杰作开创了先河,为女性形象和肖像画树立了新标准。提香后来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杰出的肖像画家,客户不乏欧洲强大的统治者和权贵们。</p> <p class="ql-block">拉斐尔(1483-1520)</p><p class="ql-block">《圣母子与施洗者圣约翰(加瓦圣母)》</p><p class="ql-block">约1510-1511年,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      拉斐尔是文艺复兴盛期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虽英年早逝,但其笔下优雅柔美的圣母像都被后世奉为“完美”的典范。这幅作品可能是拉斐尔受梵蒂冈教廷内一位成员的委托,为私人祭祀所用。而“加瓦圣母”得名于作品的前一任持有者、第一代加瓦男爵。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个动态瞬间,小耶稣正从其表兄施洗者圣约翰手中接过一支康乃馨,此花象征神圣的爱以及耶稣的受难。圣母似乎沉浸在忧郁的思绪中,她一只手试图用蓝色斗篷拢抱基督,另一只手则轻抚身穿皮毛的圣约翰。三位圣象之间的心理互动既复杂又感人,拉斐尔通过三角形的几何结构呈现出绝对和谐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圣母子与施洗者圣约翰(加瓦圣母)》去框欣赏</p> <p class="ql-block">达米亚诺▪马扎(活跃于1573年之后)</p><p class="ql-block">《加米尼德被强掳》</p><p class="ql-block">约157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马扎师从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艺术家。画中赤身裸体的加米尼德被巨大的黑鹰抓住,带到了空中。这幅颇具戏剧性的画面意在让观众从下面仰视,直观地感受加米尼德被强掳的一瞬间。在罗马神话中,朱庇特神迷恋上了英俊的年轻牧羊人加米尼德,并假扮成鹰掳获他,带到众神之家奥林匹斯山,成为他们的斟酒师。马扎仿效提香,以蜡和黏土等原料制作人物模型来进行作画。值得一提的是,他当时为此幅作品制作的铜像被意外保存了下来,现为私人收藏。这幅画最初是八边形的,但在18世纪早期增加了额外的画布,将其变成矩形。</p> <p class="ql-block">乔瓦尼▪巴蒂斯塔▪莫罗尼(1520年4月-1579年)</p><p class="ql-block">《女子肖像》</p><p class="ql-block">约1556-156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莫罗尼是16世纪意大利北部最著名的肖像画家,因擅长为贵族创作全身像而备受推崇。画中这位穿着时尚的女性是伯爵夫人露西娅,她身着的橙红色绸缎裙在当时的意大利非常流行,其衬里的格子图案和长袍上的编织缘都表明这幅肖像画作于1550年代后期。莫罗尼用绝妙的笔触表现出三文鱼色绸缎的闪光表面,并以不同的颜料调配出裙子上特殊的橙粉色,地板上的大理石圆圈也作了呼应,这种重复使用相近色调是莫罗尼肖像画的主要特征。画中女子和周围环境协调一致,营造出一种简单视觉化的假象,灵感来自乔尔乔内和提香发展出来的威尼斯肖像画传统。</p> <p class="ql-block">《女子肖像》局部</p> <p class="ql-block">柯勒乔(1489?-1534年)</p><p class="ql-block">《维纳斯、墨丘利与丘比特(爱的教育)》</p><p class="ql-block">约152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柯勒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名字来源于其出生地,该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柯勒乔的艺术风格融合了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两大画派的特点。此外,他还借鉴了达芬奇笔下人物朦胧的表情以及柔和的造型。画面中的一片林间空地上,智慧之神墨丘利神情温和地教其幼子丘比特阅读,而爱神维纳斯站在他们一旁,出神地注视着我们。这个美好家庭场景中的人物关系看起来和谐自然。通过X光显示,柯勒乔在这一版本中,将原先俯视丘比特的维纳斯改为直视我们,这一改变更能将观众带入场景之中。这种直接在画布上进行灵活修改的方式是威尼斯画派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维纳斯、墨丘利与丘比特(爱的教育)》局部</p> <p class="ql-block">三、戈塞特和北方文艺复兴</p> <p class="ql-block">昆廷▪马西斯(1465.6-1530)</p><p class="ql-block">《宝座上的圣母子和四位天使》约1506-1509年,橡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      圣母玛利亚端坐在黄金宝座上,四位天使分别为她加冕和演奏音乐,膝上的婴儿基督把玩着圣经上的书签,红珊瑚珠预示着他会为拯救人类流下鲜血,圣母似乎正在考虑儿子未来的宿命。两人头上散发出金色光芒表明了他们的神圣地位,这种表现手法受到了15世纪尼德兰艺术的影响。宝座形似北欧哥特式教堂的内立面,奢华而充满异国风情的土耳其地毯铺陈在地。马西斯是16世纪早期尼德兰安特卫普重要画家,以生动的写实主义肖像画和精美的宗教画闻名。他的作品是尼德兰艺术的转折点,激发了人们对色彩颜料处理、面部表情、情感体现及动态捕捉的新态度。</p> <p class="ql-block">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道夫(稍早于1480年,卒于1538年)</p><p class="ql-block">《人行风景桥》约1518-1520年,木板犊皮布油画</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的独特之处是风景画中没有任何人物,反映了16世纪人们对风景画产生的新兴趣,德国画家阿尔特道夫是这个题材的最早开拓者之一,画面中的人行天桥与城堡间缺少吊桥连接,意味着我们并未被邀请进入。视角位于山谷低处,突显了桥的高度。透过桥柱可以看到远处的一座乡村教堂,尖顶指向朦胧的蓝色山脉。画面的重点是位于中心的高大落叶松,枝条向四周野性地生长着,体现出阿尔特道夫对自然的迷恋和对描绘自然的渴望。他捕捉到了野生森林的神秘感和戏剧性,在这里人类与自然相遇并融合,而在我们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应怀有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约阿希姆▪布克莱尔(可能出生于1535年,卒于1575年)</p><p class="ql-block">《四元素:水》1569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安特卫普画家布克莱尔以描绘市场和厨房场景著称,赋予日常生活以精神意义。《四元素系列分别描绘了泥土、空气、火和水。前景描绘抓人眼球的生活场景,人物直面观众。《水》的前景中,人们展示壮观的渔获,远景则是耶稣复活后的奇迹场景,他告诉信徒在船的另一边撒网就会收获很多鱼。布克莱尔绘画速度非常快,笔触自由,描绘出食物微妙的细节,具有非凡的作画能力。画作虽然暗示资源丰富,却是创作于经济衰退、气候恶劣、收成不佳及内战时期,也许画家试图让人们回想起过去的繁荣时代。</p> <p class="ql-block">约阿希姆▪布克莱尔(可能出生于1535年,卒于1575年)</p><p class="ql-block">《四元素:火》157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安特卫普画家布克莱尔以描绘市场和厨房场景著称,赋予了日常生活以精神意义。《四元素系列》分别描绘了泥土、空气、火和水四种元素,前景描绘抓人眼球的生活场景,人物直面观众,展示着手中的物品,远景则隐含圣经主题。《火》的前景是正在准备烤肉的女人,透过房门是倾听耶稣教导的玛丽,她本应该帮助妹妹玛莎准备食物。布克莱尔绘画速度非常快,笔触自由,描绘出食物微妙的细节,具有非凡的作画能力。画作虽然暗示资源丰富,却是创作于经济衰退、气候恶劣、收成不佳及内战时期,也许画家试图让人们回想起过去的繁荣时代。</p> <p class="ql-block">扬▪戈塞特(活跃于1508年之后,卒于1532年。)</p><p class="ql-block">《年轻公主 丹麦多罗西娅?》约1530-1532年,橡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      画中小女孩可能是丹麦流亡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女儿多罗西娅(1520-1580),她身上的连衣裙由几百颗珍珠缝制而成,长袖和帽子与虚构的画框重叠,仿佛来到画面之外。多罗西娅手拿一个上下颠倒的浑天仪,指向赤道以北大约55度的位置,可能暗指她父亲失落的王国。球体的金属带上刻着一个字谜,可能是艺术家的名字,这种视觉谜题和隐晦表达在文艺复兴时期非常流行。戈塞特是一位非常受欢迎的宫廷艺术家,也是最早游历罗马的北方文艺复兴艺术家之一,他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元素带回低地国家,尤其是裸体人物神话主题绘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