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在8岁时,她的母亲我的外婆就去世了,或许那时穷大家不过生日,也没人记住她的生日,后来办身份证,村会计就胡乱编了一个,因为名字上有个雪,她的生日便就在冬季了。我母亲读书好,直到我们上学,她还能滚瓜烂熟地背诵她读书时的课文,老师很看重我妈,在很久很久以后还能记得我妈,只是因为对门的一个老太对我外公说:女孩读书有什么用,终究是别人家的人,在家做做家务也是好的。我母亲的上学之路就这么断送了。</p><p class="ql-block"> 嫁给我父亲时,我妈才18岁,父亲仍在部队,直到我出生前二年才退伍,这世上本应没有我,因为有儿有女,且家里的经济也不富裕,父母已决定不再要孩子了。但没经受住我祖父、母的竭力劝说,我才得以来人间游历一番。姑常说:你能投胎全靠祖、父母。而我表妹顶嘴说:不投你家,那说不定还能投个高干家庭。但我觉得投在这个家还是挺不错的。父母这一辈子.虽没什么花前月下,山盟海誓,却也从未有过脸红脖子粗的时候,更无什么家暴。</p><p class="ql-block"> 我的祖父、母一共有五个儿子,头尾是女儿,祖母能干且开明,她积极支持革命,我们家经常来游击队员,(我哥结婚前,家里整修房屋,拆出了一张党员登记表,上半张的党员名单是毛笔写的,字迹清晰,而下半部分是钢笔写的,字迹已模糊,同时还有几个铜板,其中有一位厉姓女党员,我父亲认识,是掌起厉家人,但文革时期被活活电死。那时我还在龙中读书,父亲把这张登记表寄给了上海的姑妈)我姑妈十几岁就参加游击队,晚上开会走夜路,祖母不放心叫二伯跟着,她们里面开会,我二伯就坐在外间打瞌睡,第二天还得去上学.后来姑妈要跟大部队北上,祖母坐在灶头默默垂泪,但没有半句拉后腿的话。后来我认识了一个也参加过游击队的老同志,洋山人叫刘春江,认识我姑妈,他说他当初参加革命是没饭吃混口饭吃,是先参加后觉悟,而我姑妈她们是觉悟后再参加的革命。</p><p class="ql-block"> 我的祖父有哮喘病,赚不了什么钱,都是祖母在辛劳持家,好在解放后我姑妈每月寄来50元,我二伯也从海南每月寄来30元,只是我大姑夫不幸患肝癌英年早逝,姑妈每月只能寄30元,在祖父去世只剩我祖母一人时,姑妈每月寄10元,过年时20元,一直到我祖母去世,祖父母的坟墓也是姑妈出资在1969年我祖父去世时建造的,我们大家庭的第一辆女式飞鸽自行车🚲也是姑妈在60年代就买的,大概我见了太多太多姑妈的无声奉献,当有人多几个鸡蛋🥚也要特意的来告知、比较时,我实感意外而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在这么个大家庭中,姑妈对我们家最好、最照顾,小时候我和我姐的衣料大多是姑妈寄来的,(布票我妈寄去,也会多寄些,)每次有我姐的也必有我的,在那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我愣是一次也没穿过我姐的旧衣服,我开学的新书包、铅笔盒、铅笔、橡皮也是姑妈买的,如果那年收成不好,过年时会寄些钱来,我父母也无论如何都会每年磨糯米粉、积鸡蛋(一层糯米一层鸡蛋)装货油箱寄去。</p><p class="ql-block"> 杜甫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从古至今,普通人家最难的莫过于房子,祖父、母给了我们一间楼房,但我哥在,以后肯定是住不下的,父亲在退伍时就开始计划,把退伍时分的木🪵留下,在自留地上种泡桐树,我读小学时我们家终于盖了二间小屋.地皮是小祖父的房子火灾后留下(自己另外买房子住),木匠是我姨夫和表哥,水泥匠是我大伯和堂哥,我四祖父也兴冲冲来帮忙做泥匠被父亲劝住,怕有危险,小工都是邻居和生产队的人邦忙,只管饭不给工钱,以后人家有事也去邦忙。总共花了500元,我姑妈一听弟弟家盖房子,立马寄来300元,巨款啊!我姑妈自己却一生勤俭,每月支出多少,结存多少都是按计划执行,买苹果都是打折的,买布料会走很多店寻脱头布。她自己也有二儿一女,生活费虽然是国家给的,(我大姑夫算烈士,葬北京八宝山)但子女长大也是要成家的。</p><p class="ql-block"> 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祖母总是把别人孝敬她的零食省给我们,看我们吃,有一次我问祖母:你为什么不吃?祖母说:年轻时都吃过,这味道总一样,想想就可以。当时年少不更事,如今想想,那味道岂能用想而不是用品偿。祖母的这句话就像烙印烙在我心嵌里,这辈子都会在那里不灭不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祖母一来我家,最惬意的就是我,啥事不用做,什么洗碗、扫地、调糠饭喂鸡⋯祖母都会做得妥妥贴贴.她不仅把家里面整理得有条不紊,还会把门前屋后的弄堂、大路扫得干干净净,连三叉口的垃圾仓也整理的面目一新。如果有要饭来,有饭给饭,没饭给米或钱,她说:人家来要饭,总是有难,总比你穷。这也是会遗传?因为我姑也一直这样,她女儿结婚那天,来了二个要饭的,她干脆叫人家坐下来吃,结果那要饭的竟来了一桌,坐在那里像是一邦穷亲戚,虽然只是吃剩的酒席,但那时候也并不如现在富裕。</span></p><p class="ql-block"> 几个儿媳中,祖母最看重的是我妈,祖母和邻居说话时我无意听到的,也确实如此,在所有我们大家庭的亲戚来时,无不例外的每次都是我们家接待,远的上海亲戚,近的长溪村的我姑。</p><p class="ql-block">一次四叔说我姑:你有这么多哥,为什么每次都去三哥家,其他哥的家也可以去呀。(那时四叔在南京工作)</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姑回敬我四叔:你有这么多哥,为什么也只去三哥家呀!</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姑家的孩子来也是我们家吃、住,有一次我大伯母叫她吃饭,她就急急跑来问我妈:大舅姆叫她吃饭,要去吃吗?我妈说:当然去,谁叫你去吃你就去,没人叫你就我们家。</p><p class="ql-block">后来我父亲生病上海住院手术,复查,介入,放疗,配药,一次又一次,基本上都是我这个表妹和表妹夫送去又接来,无论多忙,无论有多要紧的事,只需一个电话,约好7点出门绝不会7点多1分,说是吃海参好,立马去徐福饭店拿海参.当时她们的经济也窘迫,还负着债,上海来回过路费,汽油费也不是小数目。</p><p class="ql-block"> 父亲术后去上海次次都陈和永陪去,请得出假好好请,请不出假就强请,阿永的工资可想而知,开支却是大。有一次私下送医生红包和住宿宾馆费她们也给付了。</p><p class="ql-block"> 上海就医回来,我父亲会对我说:小娜,你把钱给阿永,他用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癌症药不在医报范围,还特贵,那提高免疫力的胸腺五肽更不在医保,为了省点钱,每次都是阿平联系好医药代表后我去汇款,每次都在千元以上,还有后来医院里自费的白蛋白,都是我和姐二人不由分说地平摊,父亲从上海术后出院的二年多时间里,不是住我姐家就是住我家,直到去世前几天才搬回老屋,阿永从来不说一句话,这一点陈和永做得漂亮。👍</p><p class="ql-block"> 我妈是个热心肠的人,邮递员分不了的信,时常会找我母亲邦忙,因为那时没有具体路名、门牌号,特别是一些女人的姓名根本就无法知道,平时都称呼什么X嫂、x婶⋯⋯,</p><p class="ql-block"> 一次,有个莽撞年轻人问路,我妈刚要张口,姓柴邻居(是上海下放来)他马上指了条远路给他,我妈还莫名其妙,他说,这么没礼貌的人,问路也没称呼,以后知道也不知道。但我妈是改不了的,有问必答,不知道的还邦忙问。</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时光短暂而又美好,尤记读书时,一到冬天,我就迟到,有时迟到多了,自己也挺不好意思,虽然老师没批评.但总怕有一天会批评,所以有时不吃早饭就偷偷溜去上学,我妈每次都会托同学带二个包子或一个年糕饺或一个大馒头,在下课时,我背着同学快快吃完。所以我胖啊🥹我妈的总旨是不求吃好、穿好,但求吃饱、穿暖。</p><p class="ql-block"> 直到我生孩子时,我终于偿到了饿肚子的滋味,那天因为羊水破去医院住院,医生要求尽量躺着别动,把枕头垫在p股下以防羊水流出.就这样我躺在床上,婆陪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晚饭时间了,听到有人去食堂买菜打饭,婆依然坐着,我想刚开始人多,等会儿人会少,时间仍不快不慢的过去.我听到护士、医生们打招呼已吃过饭,有的在洗🥣🥢,婆依旧静静地坐着,我搞不懂情况,只是觉得食堂差不多要关门,我起床拿包,羊水快速溜出来😦,我急忙拿了50元钱给婆,叫她买饭菜,我又立马躺回床上。婆回来时还颇有些埋怨,说食堂差不多要关门了,菜也不多了。我一看有些无语,浅浅的一碗豆面茭菜,二方块饭,一人一块,说是二元多钱,我问只买一碗菜?婆说:那再去买?看看黑下来的天,再去恐怕食堂真就关门了,就这样算了吧。那时医院里的菜应该是以淡、少闻名,一筷下去,菜就下去了好多,我吃了二口,菜差不多要见底,我说我不吃了,婆把自己的饭吃了,又把我吃了二口的饭吃了,把菜汤也喝了。我顶着个大肚子躺在床上,没到半夜肚子就咕咕叫地叫,就这么忍着,忍着阵痛,忍着饥饿,等着黎明,盼着天明我母亲送吃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