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沁源位于太岳山腹地,万山环列,千泉喷涌,山大沟深,地域广阔,海拔落差大,山脉生态迥异,山上草木茂盛,盛产草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我的家乡法中乡位于沁源的东南部,是一片纯农区,山清水秀,也可以说山缓水长,多为移民,移民择地以“生存”为要,有山有水有田,世代耕作,山上草木茂盛。这片土壤濡养出的人心境舒缓宁静,或多或少带着深山里的“怯”。对百里之外的王陶、王和一带的印象就截然不同了,仅为路过,但记忆深刻。那边的山奇崛有个性,怪石嶙峋,有大片的油松林,也有大片的荒秃山,土地较为贫瘠,但地下有丰富的煤炭矿藏,是一个工矿区,大车小辆疾驰,路上尘土飞扬,山路弯弯绕绕,身体前仰后合,车里车外都是“动荡不安”, “一闪而过”的百草村成为窗上的映像固执地留在我的脑海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百草村是进入王陶镇的第一个村,对于百草村人的了解,来自30多年前一起在外求学的经历。班里有两三个王陶人,其中就有百草的,而且为同一寝室。她们性格直爽豪气,说话嗓门开阔声音嘹亮,操着一口“硬生生”难懂的地方口音,经常听她们讲述家乡的莜面、土豆、麻椒则(辣椒)等美食。而她们又一个个眉眼俊俏,皮肤白皙,身材苗条,这“硬饭”供养出的柔软,使我深感迷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这次深入到百草村,改变了我固有的印象,也解答了我的疑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这是一个“刚柔相济”的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村就在山下,完完全全包裹在山里,从沁源县城出发,一路北上,绕山绕水,爬过高山“黄土坡”,呼啸下行,还没到达山底,映入眼帘的是村前半山腰那座标志性建筑“文昌楼”,山下是一片旧灰新红瓦相间的房顶,由西向东,拖曳延展开来,偶有炊烟升起,有人影晃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百草村沉睡在群山怀抱里,南北靠山,东西为沟。村庄整体坐北向南,看山为“南坡”树木葱茏,背靠北山当地人叫“神坡”。神坡坐北向南,是一个远看规整的半圆扇形山,这座山是一座孤立的山,阳坡上各种低矮灌木丛生,时值冬日草木凋零,戎装在身,只有山顶生长密密麻麻的油松,远观如满头秀发裁出的刘海,冬日百草枯萎唯有油松长青不老的绿成为“神坡”的韵。环“神坡”有溪水流出,这是大自然的神奇之作,也是百草村先民慧眼独具。先辈立村选择稳稳当当地靠着“神坡”,有依有靠,“神坡”是屏障。随着人丁的兴旺,村民修房盖屋逐渐向东延展,已超越了“神坡”的边界,背后靠的不再是严严实实的山,而是“走风漏气”的沟。藏风聚气是立村根本,因此对于背靠沟壑也是无奈之举,如有变故便推到风水上,问题能找到“根源”,也算一种慰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黄土坡”虽叫坡,却是一座大山,这道山是一道屏风,隔山隔水。沁源因沁河发源而得名,主要水系是沁河,沁河是山西境内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河流。在王陶、王和一带的水因大山的阻隔向北从龙凤峡流出,注入汾河,成为汾河水系的一条支流,因此沁源境内拥有两大水系,即沁河水系和汾河水系,水资源丰富,属富水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每一个村都有一个村名,就像人的姓名一样,是区别于其他的代号,在一定的范围内独一无二。村名有的直白,有的隐晦,有的形象,有的深刻,“百草”这个名号,让人浮想联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据说,取名“百草” 有两种说法,说法一与中草药有关,说法二与姓氏有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沁源现存最早的较为全面的史料记载是1608年万历版县志,距今414年,而根据考古发现的石核、尖状器、直刃刮削器等,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沁源就有人类居住,新石器时期发现的遗迹更为普遍,有仰韶文化遗址2处,龙山文化遗址7处,迄今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详实的文字记载留存和漫长的发展史相差甚远,早期的现状和发展程度无从查考,着实令人遗憾。沁源的历史文献在两个时期被毁,一个是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的“烧光”政策,很多宝贵的书籍、县史、家谱等毁于一旦。还有就是文革期间“破四旧”,似乎一切“历史”都是“旧”的,都是 “腐”的,都需要“破”,肉眼能看到的“旧”全部捣毁焚烧。两次浩劫致使很多历史衔接不上,人们“寻祖”的路被截断,只能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推理研判,这是令人悲哀至极的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村里没有留下记载,能留下来的就只是“传说”了,历史整理只能从老人的记忆里一点点往出挖,往出引,往出导。据说,百草的来源与“药圣”李时珍有关。当年李时珍和弟子到此地采药,发现这里草药品种繁多,只在该村范围内就采集到了上百种草药,故把该村命名为“百草”村。李时珍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专家,参考历代医药古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足迹踏遍名山大川,历经27个寒暑,完成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全书收录药物大1518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而百草村能与李时珍有交集,也算师出有名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还有一种说法和百草村的立村先祖李氏家族有关,世传,百草村是明代后期李姓人家迁来定居建村的。关于李姓家族来此的考证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明代从陕西省迁来,一种是明代大槐树大迁移迁来。这些都无从查考,但“百草村”村名与李氏家族的辈序排列关系密切。据说,当年李氏家族定居于此后,经商量确定了李氏家族的辈序,即:百子朝登、世有恩情、正生元光、若能治家、常怀兴宪、果木月恒,共二十四字辈序。确立辈序后,最年长的李氏先祖率先按辈序第一个字“百”改名为“李百草”,为李家第一辈祖宗,所居村庄便定名为“百草”,一直沿用至今。如今百草村李氏家族从“百”字辈开始,已排序到“怀”字辈,延续到了第十八代。李姓现仍是百草村的第一大姓,占到全村人口的80%以上。现全村共有246户,661口人,下辖一个自然村——牧庄。原还有沙坪自然村,2020年合并村时,沙坪村因人口不达300人,合并到王陶村。全村除李姓外,还有张、岳、任、史、郝、高等杂姓,都是后来陆续迁来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李时珍生卒年为1518年—1593年,明朝起止年限为1368年—1644年,如果李家为明中后期迁来,两种说法的年份时期出入不大,也不矛盾,可见百草村立村大概是这段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现在李氏祠堂里陈设的“百草堂”展馆,收集了沁源境内发现的中草药,琳琅满目,种类繁多,有实物标本有详细简介。沁源位于太岳山腹地,总面积2549平方公里,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林地面积210多亩,森林分布大小山岭,沟壑纵横,牧场资源广阔,有连片牧坡72亩。优良独特的地理条件,适应各种野生植物繁茂生长,也是几百种动物的生存栖息地。尤其是野生中药材更是品种繁多,分布广阔,资源丰富。根据我县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全县共有柴胡、党参、黄芩、猪苓、远志、秦艽、连翘、苦参等中草药653种,其中植物类640种,动物类12种,矿物类1种(伏龙肝),名贵药材5种,盛产药材65种。(以上数据来源《沁源县中药材资源普查资料汇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在百草村最显著的标志是村前的文昌楼。文昌楼也称文昌阁,坐落在百草村南山平台上,坐北向南,背靠的南坡属绵山分支,山上青松耸翠,松香扑鼻,松涛阵阵,楼阁前临汾屯公路,正对百草村。据村里人描述,当年在文昌楼的后面还有一个塔,村里有一蓄满清水的麻池为砚台,塔、文昌楼、砚台三点一线,寓意深刻,希冀村里多出文人豪杰。文昌楼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为十字歇山顶三层重檐楼阁建筑,基座为四方砖砌拱洞门,内有创建、重建两通碑刻,整个建筑结构精巧,做工细致,规模宏大,十分壮观。二层魁星阁,魁星塑像居中,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右手握朱笔,左手持墨斗,右脚金鸡独立,左脚扬起后踢,脚上有北斗七星。按风水说,村东南为巽方,是魁星出没之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隋朝(605)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是古人实现阶层跃升的重要途径,也因此衍生出诸多的神灵信仰符号。“魁星”源于“奎星”的形象崇拜。奎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大约在东汉时,就出现了奎星主管文章的传说。“魁”和“奎”并不是同一个星宿,“魁”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因此,在古代“魁”有第一、出类拔萃的意思。“奎”和“魁”音同,又都和考试有关,人们就将奎星主管文章的职责转移到“魁星”身上了。三楼为文昌帝君,也称文昌星、文曲星,在明代,凡读书的地方都供奉文昌帝君。文昌虽是道教之神,但因他主管考试命运,主宰士子的功名利禄,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文昌和魁星因职责的相通,因此修建的魁星楼也称文昌楼,寓意求得魁星青睐,以祈文运昌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文昌楼自建成之后不仅百草村人虔诚敬奉,还吸引了很多外地学子前来祭拜许愿,以求学有所成,金榜题名。被村人倍感自豪的是张姓家族出了一名“博士后”,致使他们对文昌楼的虔诚更加笃定。在农村,信仰只是一种寄托,不能一概而论为迷信。百草文昌楼,是沁源现存的最大的古阁楼建筑,1999年被列为市级保护文物,2006年村里筹资又进行了重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百草村在清代人才辈出,也是百草村经济文化最为昌盛时期,村人生活富裕,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里的“六大建筑”也集中在这一时期。“六大建筑”分别是李氏祠堂(16间)、文昌楼(4层12米)、老爷庙(31间)、真武庙(9间)、介神庙(9间)、山神庙(3间)。从房屋间数可以看出当年这些庙宇的规模,而且都有新建、重修时的碑刻,只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碑刻也多被村人用作修房盖屋用的地基了,能做地基还是好的,埋在房屋的根基里,总比捣毁遗弃强。李氏祠堂是李家供奉祖宗的地方,坐落在村正北,是村里的风水宝地,历经多次维修保护,至今保存完整,每年元宵、中秋、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村里人都要举行仪式,祭祀先祖。除此,李家后人如有红白喜事等,也都会来祠堂祭祀,告知故去的先辈,李家有人亡殁了,或要添人加口了等等。祠堂最早出现在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也就是墓祠,南宋杰出的理学家朱熹作《家礼》,始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最初有等级之分,民间不得立祠,直到明嘉靖年间才准许民间联宗立庙,不过只是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为宗祠。李家祠堂,正屋是祠堂,左右侧房为“百草堂”“李氏文化”陈列室。祠堂庄严,外墙上遒劲有力的“李氏宗祠”四个字古朴圆润,复古的雕花和斗拱,都显示着李氏家族的渊源流长,这里不仅是缅怀先人的地方,更是祖制和文化的传承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沁源地域广大,居于北部的王陶镇和王和镇,因为距离介休距离较近,而且水系也属汾河,两地人的语言口音多接近平遥介休方言,因此历史上,多被划归介休管辖,时间较长,后归沁源。1971年“三王一花”即王陶、王和、王凤、花坡又被划归介休管辖,只是时间较短,不到一年就回归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百草村不仅山上草木葱茏繁茂,不负“百草”盛名,地下更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1972年就开办了“百草煤矿”,改革开放时期,村里大大小小的的煤矿迅速开办,比如井沟煤矿,永胜一号井、二号井、三号井等多达23座之多,后来合并关停进行资源整合,于2009年,百草煤矿、永胜煤矿整合为汾西煤业松罗煤矿,2011年又整合为“振兴煤矿”。同时,百草也是沁源历史上最早的铁矿开采地之一,最多时有五个铁矿炉炼制。除此之外,各种手工作坊如粉坊、醋坊、油坊,纺麻绳,扎纸活等远近有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百草交通方便,尤其是黄土坡隧道开通后,更加方便了通行,彻底改变了黄土坡天天堵车路难行的状况。原来从山顶呼啸而下的车辆有所减少,黄土坡隧道新建的公路从百草村前通过,据统计每天有来自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陕西、黑龙江等6个省的车辆通行。因此村委在学校撤并多年后把校舍改造成了“百草综合服务区暨王陶应急避险中心”,也作为大车小辆休息的场所之一。现在服务区的宾馆临时被镇政府占用,因镇政府的房屋是危房不适于办公而迁出。镇政府的到来必定带来百草的繁荣,更多的人往这里汇聚,更多的事在这里决策,百草就在眼前,近水楼台先得月,优先发展是一定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至此,百草村已不是“一闪而过”的窗上映像,它厚重的历史和生机勃发的现在,实实在在发生过进行着。“百草”无论是山上的百草,还是李家的百草,都已成为一个符号,当下蓬勃发展的经济和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才是百草人关注的焦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程庆莲 2022年11月3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