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学习分享1)

焦晓佳

<p class="ql-block">  研究性学习和申辩式思维,它们本质上是两种学习方式或阅读方式。从阅读内容上来讲,分为两类:主题阅读或者问题解决式阅读。另外一种是经典阅读。</p> <p class="ql-block">  手段与目的:自我实现者的行为几乎总是表现的手段与目的的界限泾渭分明。他们关注于目的,手段则相当明确的从属于目的。他们常常既能够享受"到达”的乐趣,又能够欣賞"前往“本身的愉快。</p> <p class="ql-block">欲望与文化</p><p class="ql-block"> 现在,充足的人类学证据表明,全人类的基本或最终欲望并不完全像他们有意识的日常欲望那样各不相同。其主要原因在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可能提供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来满足某一特定的欲望。</p><p class="ql-block">满足产生新的动机</p><p class="ql-block">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当这个被满足了,又会有一个站到突出位置上来。人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他整个一生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基本认知需要的特点:</p><p class="ql-block">1.需要层次中的例外</p><p class="ql-block">2.满足的不同程度</p><p class="ql-block">3.无意识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这些需要既不一定是有意识的,也不一定是无意识的。然而从整体来看,在一般人身上,它们通常是无意识的。</p><p class="ql-block">4.需要的文化特性</p><p class="ql-block"> 基本需要的分类还试图重视具体的欲望在不同文化中的表面差异背后的相对统一性。当然,任何具体文化中的某个人的有意识动机的内容通常会与另一个社会中某个人的有意识动机的内容极为不同。</p><p class="ql-block">5.行为的多种动机</p><p class="ql-block"> 这些需要绝不能被理解为某种行为的唯一的或者单一的决定者。</p><p class="ql-block">6.非动机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表达性行为与应对性行为(机能性的努力与目的性的追求)之间具有根本的区别。表达性行为并不试图做什么,它只是人格的反映。</p><p class="ql-block">7.“以动物为中心”与“以人为中心”</p><p class="ql-block"> 这个理论是以人类,而不是以任何低级的、并且可能是更简单的动物为出发点的。在动物身上所获得的很大一部分发现被证明只适于动物而不适于人。</p><p class="ql-block">8.动机和病理学</p><p class="ql-block"> 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动机的内容,根据其与基本目的的接近程度有着各自不同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9.满足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一般需要通常是在优势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因此满足问题在动机理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某种需要一旦满足,就不再起积极的决定作用或者组织作用。</p><p class="ql-block">10.功能自主</p><p class="ql-block"> 高级基本需要经过长期的满足后,可能变得既独立于它们的更强有力的先决条件,又独立于它们本身的满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