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正月里,难得的一个好天气,凡夫先生和棉花糖女士邀我一同上山,完成李生达大道考的夙愿------考察李生达的故乡北里街。</p><p class="ql-block">这北里街,是个小小自然村,在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柳树口乡井洼村。这村共有十一个自然村(现在叫组):井洼、北里街、焦谷堆、后路上、许角、东岭上、大坪、下庄、西庄、王河、骨坨稍。北里街是个较大的自然村也不过几十户人家,就在晋焦省道的路边上,开车、骑车来去都很方便。</p><p class="ql-block">村里挂着牌子的李生达故居也是李家祠堂,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辉𤾗,主要的房子都已塌顶了。边上就是北里街大庙,反而漂画一新,庄严神圣。供奉着儒、释、道孔子、观音、老子的三教合一寺庙。村里人说现在挂牌的李生达故居并不是故居,原来就是李家祠堂。李生达的老房子很早就塌毁了,应该就在李生达二哥的孙子李小苟的新房子附近,孙女也在公路边建有新房。其余的李姓人家都是旁系。李生达的直系子孙在晋城、太原、西安等地工作,大都在政界,很少回老家。</p><p class="ql-block">李生达遇刺后,陈诚、张学良、阎锡山都参加了安葬仪式,厚葬在晋城的窑坡,现在是一座不小的公园。但村里人传说,李生达死后脑袋没有了,蒋介石拨款给他做了一个金头,为防被盗修了好几处墓,究竟真身埋在哪儿没人知道。</p> <p class="ql-block">李生达,国民党上将,山西晋城柳树口乡北里街村人。生于1890年,1936年5月31日被刺身亡。功过是非自有历史评说,引起我研究兴趣的,是我家门前在过去是一条晋豫通道,从山西的高平至河南的李封,与从山西晋城到河南清化的清化一大道、二大道并列南北。老辈人传说,这条路也叫东大路,也叫李生达大道。是当年山西北里街的一位大人物李生达,为方便他母亲下河南看戏而加宽重修的,能过八抬大骄。历史人物为家乡架桥修路的甚多,为方便母亲看戏而专修近百里的大道,这最少也是个孝子。这事一直深深感动着我。查了很多资料,得知李生达是当年知名人士,与阎锡山主张封闭山西,连铁路都变成窄轨不同,他主张开阜通商,加宽加固山西通往外省的道路,并非只是为了他母亲看戏。</p><p class="ql-block">退休后每日无所事事,跟着一帮老驴友游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看遍了全国所有的五A景区,近游也历遍焦作市的108个乡镇,蒙动了重走李生达大道的想法。受疫情影响,此事进展缓慢。我们从李封开始往北,到龙洞,到大洼,到大洼岭山神庙;又从东石河(现在叫大沙河)河口进河,过六斗寓、馒头山到羊圈、牛坠、盘底,最精华的大洼圪道即三幢碑未至。因大道荒芜的实在无法走了。盘底到盘头的盘底圪道也未至,这应该是保存最原始的一段,我腰腿都不行了,驴友们有兴趣,可以从北盘底上到盘头,再一直走到无影树,到南坡村我的老家,再步行上羊岭头到山西张路口村,这中间的羊岭头上也有一段路还保持着原貌。这一段放在之(六)写。张路口村到北里街段大都改修晋焦公路了,无迹可寻。前面我写了《李生达大道考》(一)(二)(三)(四),这次考李生达故乡北里街是之(五)。至于北里街至高平段,父辈们赶驮队走过的人不少,但都已辞世,只有留待山西晋城考证清化一大道、二大道、东大路、西大路、太行径、丹河径、桑园径、云台径的老师们了。</p> <p class="ql-block">这条路修好后,的确对晋豫两省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很大作用。我村老辈人讲,的确有八抬大轿的官员经过,有两人抬的小轿坐着妇女下李封看戏,最大的作用还是来往不绝的骡马驮队,驮着小米、锅锅、铁货下山,驮着小麦、洋布、瓦盆、柏山的缸上山。也有小商贩肩挑着货郎担上山,卖姜的,卖油的,张罗底的,什么都有。常从我家门前过,一直到我十几岁时还有。当年在我村和盘底村,骡马客店都有好几家。山西张路口村、老营洼村等都有好几家。成社后,驮队和商贩少了,店不开了,过往的人就常在我家借口热水喝,很多成了老熟人,吃饭、住一晚的也有。那时已没有给钱的,有人会留下一两把蜀毛条帚,有人会留下几片糖姜,但都会说声谢谢。</p><p class="ql-block">那时的王封村、南田院村都有杯梆戏团,他们在北里街、老营洼、张路口的老戏台上都唱过戏。璩绍温先生的《博爱怀邦》这本书没有收集这条路上的剧团,很是可惜。我村的老辈人讲,当年山西的一个剧团在我村的戏楼上也唱过戏,是晋剧还是上党梆子?那时他还小,不懂,只知道是山西的。</p><p class="ql-block">老人们讲,修这条路时,人都是从山西下来的,人人都是拿得起锤钻的好石匠,很能干,就地起石板铺路,一天都能修好几里。他们一天三顿吃小米干饭。也招收当地人,给工钱,不管饭。后来我村盖房子时,就有人去山西请这些石匠。</p><p class="ql-block">有了这条路,两省人民交流方便多了,山西这一带的姑娘们下嫁河南这一带的很多,几乎各村都有几家。主要原因是当年山西这一带小麦产量很小,主要吃小米。而河南这一带主要吃白面。姑娘们来姑姑姨姨姐姐家串亲戚,一代代介绍婆家。所以我们这一带会说山西话的很多。现在交通改变了,这条路荒芜了,这一带很多村子都快成无人村了。往日的繁华只留在老年人的怀念中。</p> <p class="ql-block">李生达家族的祖坟就在公路边上。从风水上看也是个好地方。李生达的爷爷辈立祖,父辈几人,他这一辈应有十人进坟,大都有碑。李生达没有埋在这里,但给他留有空地。李生达生平、家族成员网上可查,这里不再鏊述。</p> <p class="ql-block">前几年路过这里时,我还停车看了路边的吕布石和下边地中间的貂婵坑,不知李生达的祖坟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谢谢王怀清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李生达堂孙李小苟的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貂婵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李生达堂孙女的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谢谢李小川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三教寺戏楼</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