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摄影史参考资料

齐太平

<p class="ql-block">  因为要编写安徽摄影史,根据刘兵生同志邀约,要我回忆一下安徽省摄影的早期情况。作为偏居一隅的基层摄影人,对全省性的摄影情况知之甚少,现根据个人收录的相关文字资料加回忆,逐事记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是有根有据的,陸续在微信群发布,因年久恐有错误,请指正。</p><p class="ql-block"> 首先声明,我编写提供的史料僅是我曾经参与和知道的人、物、亊,其他的不知道、不知情的重要事件就无法提供,而且都是以个人视角编写的。我提供的摄影史料史实以事件为主,不以人物为篇,一亊一则。感谢当年省摄协领导髙桂亮、袁廉民、马昭运,省艺术摄影学会领导吕援朝等在摄影活动上常与我联系,使我熟知一些情况,才能提供我省的一些摄影史料,在此特别致谢。</p> <p class="ql-block">安徽摄影史料之一</p><p class="ql-block"> 革命志士徐锡麟就义前的照片(1907年7月7日)</p><p class="ql-block"> 摄影是舶来品,清末民初我省芜湖、安庆、蚌埠、合肥等地已开设有 照相舘,当时官府、报章所使用的照片都是照相舘或者请照相館师傅拍摄的,这也就是最早的新闻照片了。</p><p class="ql-block"> 1907年的7月6日,著名革命党人、反清志士徐锡麟在安庆刺杀了安徽巡抚恩铭。徐被捕后,次日(1907年7月7日)讯毕,安庆巡府衙门请来安庆卡尔登照相館钱兆根师傅摄影时,徐要求重拍一张,称刚才“这张面无笑容,不可留示后世。”此时的徐锡麟明知道自己即将被执行死刑,但是此时的他依然是神态安详自若,嘴角竟然还有一丝微笑,他上身只穿着一个官纱背心,双手被铐着放在胸前,看上去就和平时一样仅仅是拍摄一张照片而已。但是,这张照片拍摄完毕以后,当日晚,徐锡麟就被带到刑场,就义于安庆巡抚衙门东辕门外(现安庆市人民路新光电影院前东侧),年仅34岁。</p><p class="ql-block"> 安庆张建初先生所著《老安庆》一书对此有简单记叙。摄影者钱兆根先生的后人仍有经营照相館业务,有的是摄影家,与本人多有交往,具体细节为钱安庆先生提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革命志士徐锡麟就义前的照片(1907年7月7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钱兆根所在的安庆凡尔登照相馆</p> <p class="ql-block">摄影参考资料之二</p><p class="ql-block"> 省摄协前身的省摄影领导小组承办的安徽省首届摄影创作学习班在黄山风景区温泉宾馆举办。</p><p class="ql-block"> 当时各地的革委会都有政工组。以省文化局名义发文到各地政工组派人参加。我于1972年10月27日到达黄山,会议己进行了七天,各专区、市代表交流了各地摄影创作情况和经验,老摄影家董青介绍了摄影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安徽日报的马昭运同志做了关于新闻摄影的讲话,观擵了彩色记录片《黄山似画》,欣赏了卢施福的《黄山》画册,进行了黄山拍摄交流活动。会议第二阶段分组赴全省各地参观学习並进行摄影采访活动。</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负责会议工作有髙桂亮、袁廉民、曲文玉、陈玉华等人。</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1972年10月省军区政委宋佩璋及徽州专区领导在黄山与全省摄影创作会议代表合影</p> <p class="ql-block">安徽摄影史料之三</p><p class="ql-block">省新闻摄影研究会1982年5月成立</p><p class="ql-block"> 安徽省新闻摄影研究会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安徽分会的团体会员。它的主要任务是遵循新闻摄影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宣传社会主义,宣传四个现代化的方向,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组织新闻摄影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从事新闻摄影的理论研究,总结和交流实践经验,提高新闻摄影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积极支持群众性的新闻摄影报导活动</p><p class="ql-block">。成立会议选举徐光春、厉福昆、杨延年、王鸿依、陈晓宁和马菁华为理事,组成理事会,理事会推选徐光春(后来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局局长、河南省委书记,2022年去世)为会长,厉福昆、杨延年为副会长,王鸿依为秘书长、陈晓宁、马菁华为副秘书长。会议选举马昭运为名誉会长,聘请李国桢、胡巨海、周郁夫、傅振欣为顾问。</p> <p class="ql-block">安徽摄影史料之四</p><p class="ql-block"> 省摄协成立多个摄影研究会(1983.8)</p><p class="ql-block"> 1983年8月安徽省摄影家协会成立了安徽省摄影理论研究会和安徽省摄影美学研究会、会长均为高桂亮、副会长为陈毓中、齐太平,祕书长为詹出悌,副祕书长为康诗纬。隨后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读书和写作。1985年又成立了安徽省摄影技术研究会,会长陈玉华,副会长李颖、查若权,连同1982年5月成立的以徐光春为会长的安徽省新闻摄影研究会,省摄协下属共有四个研究会。</p><p class="ql-block">​ 图片说明: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会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安徽摄影史料之五</p><p class="ql-block"> 省摄协在黄山云谷寺举办摄影讲习班(1982.10)</p><p class="ql-block"> 1982年10月安徽省摄协在黄山云谷寺宾馆举办务虚的摄影讲习班。全省各地市摄影骨干和摄影家共有五、六十人参加。</p><p class="ql-block"> 讲习班邀请了《中国妇女》美术摄影部主任、著名摄影家沈延太做《生活和摄影创作的关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教授孙美兰做《摄影作品欣赏》和《美的发现,美的创造》、齐太平做《摄影艺术形象的实质、主观意念》、袁廉民做《风光摄影》等课题的讲授。</p><p class="ql-block"> 讲习班由省摄协负责人袁亷民、髙桂亮主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片:云谷寺秋色</p> <p class="ql-block">安徽摄影史料之六</p><p class="ql-block"> 袁廉民黄山摄影作品《蒸蒸日上》被选作国家领导人元旦贺卡(1986年)</p><p class="ql-block"> 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省著名摄影家袁廉民就致力于山岳型风景名山黄山的拍摄,30年间登山不辍,多达150余次。先后在日本、美国以及上海、安徽、深圳等地举办了个人黄山摄影展览;出版了黄山摄影集与理论专著4本,发表黄山摄影作品1300余幅,其中彩色作品《蒸蒸日上》被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列入建国50年来优秀摄影作品,曾选作我国政府总理向世界各国政府首脑祝贺新年的贺年片。</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画面上,“一轮红日正从蒸腾的云海上升起,奇峰峻岭沐浴在全光紫雾中,景象辉煌壮丽”,当时有关方面还特别核对了这幅作品拍摄的是日出还是日落的景象。日出景象无疑意境深远,象征着伟大祖国蒸蒸日上,前程灿烂似锦(齐太平《简析袁廉民黄山摄影艺术美》,《光与影》1987年第4期)。</p> <p class="ql-block">蒸蒸日上 袁廉民摄影</p> <p class="ql-block">安徽摄影史料之七</p><p class="ql-block"> 黄山风景展览开创了中国风光摄影的先河(1962年10月北京)</p><p class="ql-block"> 1961年9月,《中国摄影》杂志副主编陈勃来到黄山拍片,正巧遇上到拍摄《黄山风光》艺术电影的吴印咸、程默、卢施福三人。吴印咸当时是北京电影学院院长、中国摄影学会副主席,程默曾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时任安徽电影制片厂厂长,卢施福是安徽摄影界名家。从9月20日到10月1日,四人一直在山上摄影创作。</p><p class="ql-block"> 回到北京之后,陈勃与吴印咸商量,建议举办一次黄山摄影展,将历年来摄影家拍摄的黄山作品一并展出,以此推动风光摄影发展。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国摄影学会的批准,《黄山风景摄影展览》开始筹备。期间,卢施福先行在合肥举办了以黄山题材为主的个人风光摄影展览。</p><p class="ql-block"> 筹备工作开始后不久,就收了张印泉、吴印咸、黄翔、吴寅伯、敖恩洪等数十位摄影家的黄山作品数百幅。经过初步挑选,选出22位作者的95幅作品。中国摄影学会决定从1962年10月12日起,为期一个月,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和颐和园举办展览。这是建国后首次展出专题风景照片,且绝大部分都是近年来新创作的作品,展览出乎意外,受到广大摄影爱好者和市民的热烈欢迎,大家通过照片真切感受到黄山作为祖国大好河山的代表,美轮美奂的景色令人惊羡、令人赞叹。那段时间中山公园水榭展厅经常是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中国摄影》1962年第六期专门刊发消息,给予高度评价: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黄山雄伟多姿的面貌,同时又表现了每个摄影家以自然为师所创造的不同的艺术风格。许多作品运用摄影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诗情画意地把黄山雄伟挺拔的奇峰峻岭,苍劲的古松翠柏,情变万化的云海表现得更为生动优美。</p><p class="ql-block"> 黄山影展期间,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中国文联主席郭沫若等领导人和各界名流都莅临参观。朱德当场欣然留下墨宝:“风景如画”。陈毅观看影展时,十分兴奋,他对这次影展给予充分肯定,提议今后应当多办风光摄影展。他还说,我国除了黄山,还有许多优美的自然风景可以用摄影表现出来。风景摄影能增进人民的爱国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人民需要它。郭沫若则热情洋溢地题诗:“天公向人挑战,人工比天巧算,把你好处摄来,胜似画图好看。我未到过黄山,今来影上大观,仿佛身在云海,胸中涌起波澜。</p><p class="ql-block"> 黄山摄影展开启了新中国风光摄影创作的先河,为摄影事业发展提供极好的契机。风光摄影作品如此受群众的欢迎和领导人的称赞,让广大摄影者打破了思想顾虑,敢于面向大自然的追求美好景色,从而大大鼓舞了他们拍摄风光照片的积极性。在此之后,很多风光摄影展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东海皓月 卢施福摄影</p> <p class="ql-block">双龙古松 卢施福摄影</p> <p class="ql-block">安徽摄影史料之八</p><p class="ql-block"> 凌军摄影作品《渔歌》引发的美与丑、内容与形式的争论(1981)</p><p class="ql-block"> 1981年5月中国摄影家协会编印的内部刋物《摄影理论参考资料》第3辑发表了安徽省摄协主席马昭运和曹齐同志针对我省摄影作者凌军作品《渔歌》的不同意见的争论文章。</p><p class="ql-block"> 《渔歌》是作者在屯溪新安江畔 拍摄的。作者在江边看到从造纸厂涵管流淌到江里的污水所激起的旋渦、泛起漪涟、层层白沫,隨即就叫了小渔盆靠近点缀一下,于是拍下了这张照片,当时可能作者是单纯追求“美”。 马文《美就是一切吗?》批评不能把人民群众十分厌恶的污水来加以赞美,我们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和广大人民群众不一样?认为:摄影艺术作品的内容没有品格和气质的"美",是虚假的美,借丑恶的实体表现出的"美",也不是真正的美,我们不能在摄影艺术领域里,单纯地提倡"美就是一切"的审美观。曹文《不一般的“渔歌”》认为《渔歌》具有抒情诗一般的意境。作者的构思是不一般的,有其艺术上的独到之处。不能把属于思想范畴的标准,代替以艺术规律来衡量作品的好坏。这是二码事,绝不能混为一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渔歌 凌军摄影</p> <p class="ql-block">安徽摄影史料之九</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初期安徽摄影界的一次摄影观念争议</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隨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各种摄影思潮兴起,我省摄影界在髙桂亮、袁廉民等的倡导下,表现极其活跃。1982年第5期《中国摄影》杂志同时刋登了我省摄影家陈毓中的《略谈严格意义上的纪实》和齐太平的《纪实与变异一一关于摄影艺术形象实质的探索》两篇摄影观念对立性的文章,引起省内乃至全国摄影界长时间争论。</p><p class="ql-block"> 陈文认为:“摄影艺术的特性不在于它创作时所使用的工具,而在于创作上不允许采取虚构的方法,它必须是事实的现场实彔。一句话,摄影艺术在创作上必须遵循严格意义上的纪实这一原则。”齐文认为:“在作为与光学、化学、机械学,乃至电子学等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摄影艺术,也必然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而发展变化。这就是说:第一,摄影家的主观艺术创造品性在不断地对于纪实性作不同程度的破坏,第二,作为摄影镜头本身的科学技术的属性的纪实性在不断变化。因此,在当代摄影艺术领域里,出现了一些纪实性不强,甚至似乎完全离异了纪实性的照片。”这些“ 作品程度不同地改变了客观事物的原有形态,在事物的存在、结构、环境、气氛上,谈不上是逼真的再现,甚至连事物本身自在自为的意义也改变了。即使是那些写实性的摄影作品,也不是对于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方面都严格地、全面地遵循着纪实。黑白摄影在色彩方面就改变了纪实,它将彩色世界变成了黑白世界。所以,我们可以说,世界上的一切摄影艺术作品都不是严格意义的纪实。”</p><p class="ql-block"> 当时思想理论界正开展着“原则派”与异化派的斗争,齐文中有句话“异化现象存在社会事物之中,当然也存在于包括摄影艺术在内的文艺领域”,从而引起中宣部文艺局的注意,在一份《文艺情况通报》中把王若水的有关文章和齐太平《纪实与变异》一起点名,认为存在着思想倾向问题。</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主义在它的发展过程里边,会不会按马克思的辩证法所说的,经过一定的条件,走向自己的反面,就是异化,会不会这个样子?如果真的彻底地坚持马克思的辩证法,那么辩证法就是有一条:在某种条件下面,正确的东西会变成错误。当时批判正是这样的论点。</p><p class="ql-block"> “异化”是一个哲学名词,齐文在写作时借用了一下,並没用來解释社会现象,而是说明摄影纪实性越强,越是限制着摄影艺术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这就是摄影艺术的异化。这是摄影自身的一个学术问题,而非政治问题。隨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进一步深化,这个问题再也没人提了。</p> <p class="ql-block">安徽摄影史料之十</p><p class="ql-block"> 倡议和 发起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承办第二届年会並编印《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1985年)</p><p class="ql-block"> 为了促进和发展新闻摄影的理论研究,开创新闻摄影工作的新局面,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983年10月间在天津举行了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这是摄影史上的第一次,是新闻和摄影界的盛事。</p><p class="ql-block"> 这次年会是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安徽新闻摄影研究会名誉会长马昭运同志提议,由天津新闻学会新闻摄影研究组、安徽新闻摄影研究会、北京新闻学会新闻摄影学术组发起,并经中国摄影家协会全国理事扩大会同意,中国摄影家协会参加"联合举办"的,后又得到山西新闻摄影学会、河北新闻摄影学会、河南新闻摄影研究会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1985年10月在安徽省滁县召了第二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这届年会是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和安徽新闻摄影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得到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安徽分会的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两届年会收到全国各地专家和作者大量來稿,编印了《1983年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1985年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安徽画报摄影记者杨延年、陈毓中参加了编辑,1985届年会论文集由安徽负责编印。其中收入了安徽作者陈毓中《关于新闻摄影的审美教育功能》(1983)、《新闻照片看的价值》(1985):马昭运《谈新闻摄影的形象思维问题》(1983)、《浅谈新闻摄影的规律和特征》(1985):徐光春《摄影记者的识、才、学》(1983)、《新闻摄影的中国特色问题初探》(1985):齐太平《发扬我国新闻摄影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1985):张荫曾《论新闻摄影的群众性》(1985)。</p> <p class="ql-block">安徽摄影史料之十一</p><p class="ql-block"> 第三届全国摄影创作会议在芜湖召开(1986.10.29一一11.4)</p><p class="ql-block">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召开的第三届全国摄影创作会议于1986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这次会议得到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中国摄协安徽分会、芜湖市委市政府及文联的大力支持並承担了不少工作。参加本届会议的有我国老一辈摄影家,各省、市、自治区撮影组织的领导骨干 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摄影家,共一百余人。</p><p class="ql-block">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吴印咸、黄翔、袁毅平出席了会议。</p><p class="ql-block"> 随着我国思想解放运动和四化建设的深入发展,近几年来,我国摄影艺术创作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呈现了繁荣的局面。摄影队伍不断壮大,摄影艺术群体的出现以及对于摄影艺术新观念的探讨,是当前摄影界思想活跃,创作繁荣的主要标志。</p><p class="ql-block"> 很多同志认为,我们不应是历史的虚无主义者,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论是经济基础或上层建筑,都既要继承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优秀遗产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优良传统,又要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和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绝不能固步自封,被那些陈旧的或已经过时的思想,观念拖住摄影创作不断开拓前进的巨轮。他们认为,在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中,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现实主义是我们的主要创作方法,但也不要排斥其它的有助于推动摄影创作的各种创作方法。在摄影创作上,必须不遗余力地鼓励作者改革和创新。问题在于,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仍然是消除"左"的影响和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在人民审美意识已经向着多元化高层次方向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继续囿于某些框框条条,就很难满足新时期人民对于摄影艺术的新的审美要求。</p><p class="ql-block"> 会上有的代表根据文学界目前热烈讨论的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提出了摄影艺术的主体意识问题,主张表现人性,主张摄影艺术应作为实现人性复归的手段,以保证个性的发扬,等等,这无疑疑是摄影创作思想的有益探索, 这次会议上的表述和探讨还是初步的。</p><p class="ql-block"> 我省各地市的摄影创作骨干也参加了会议。我和安徽师范大学的詹出悌老师担负着会议的文字工作。这次会议对促进和推动我省摄影界更新观念、创作更多更好的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摄影作品具有深远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会议期间,在芜湖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了《吳印咸摄影创作60周年影展》。</p> <p class="ql-block">第三届全国摄影创作会议与会人员在芜湖工人俱乐部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安徽摄影史料之十二</p><p class="ql-block"> 摄影教育: 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安徽辅导站成立(1985)</p><p class="ql-block"> 1985年5月31日根据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现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的统一布署和要求,经省摄协研究,成立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安徽辅导站,髙桂亮为站长,齐太平为副站长,朱馥英为敎务长。从1985年起招收学员共2500余名。在各地、市摄协的配合下,先后由髙桂亮、齐太平到全省各地市召集学员,放映教学彔相、面授讲课、批阅作业,他们当中有的已为省市级摄协骨干,有的在各级影展或报刊上发表很多摄影作品,有的则在国际影展、全国影展或全各摄影赛事活动入选、获奖。</p><p class="ql-block"> 隨着摄影事业的繁荣发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起,我省一些髙校,如安徽大学(当时省摄协主席马昭运曾在该校兼授摄影课,后来马主席推荐我去该校任职摄影课老师、又有省教委介绍我去安师大担任摄影课老师,均因种种原因未果)、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开设了摄影专业或在新闻专业、电化教育开设了摄影课,后来因缺乏师资或教材,陸续停歇,只有少数髙校坚持到现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标:中国摄影函授学院</p> <p class="ql-block">安徽摄影史料之十三</p><p class="ql-block"> 齐太平《创造个性化的摄影艺术形象》入选《艺术美学文摘》一书(1983)</p><p class="ql-block"> 1983年四川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辑出版了《艺术美学文摘》一套4辑丛书,收入文艺学、文学、戏剧、绘画、音乐等各文艺类别的代表性美学论文,摄影类只选入一篇齐太平的《创造个性化的摄影艺术形象》。</p><p class="ql-block"> 齐太平1981年起致力于摄影美学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主编的全国摄影理论优秀论著论文集、《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人像摄影》、《光与影》、《摄影之友》、《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等专业报刊和有关艺术文选书籍中发表和入选的摄影理论文章共计120余篇,1993年摄影文章《寻常人生,默默显影》获《大众摄影》征文最佳奖,摄影评论文章《在事件中突现人物的命运和品格》、《文化视角:生活化场景中的平常人物》、《语义丰富的摄影话语:体态语言》、《新闻摄影应首先聚焦重大事件的主体事象》分别获《人民摄影》1995、1997、1998年征文佳作奖並分获全国读者投票第二,三名。1985年在大连全国摄影理论年会受到表扬,被誉为“开拓型的摄影理论工作者”(见辽宁《图象时报》1985年第9期的相关报道),1987年被中国摄协研究室研究员、《大众摄影》编委、中国人民大学和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龙熹祖在其所著《摄影艺术赏析》一书中列为我国摄影理论队伍代表性人物。1987年8月13日的《中国摄影报》发表署名秦言文章《自觉历程》评论为我国新时期有眼力的现实主义摄影批评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1985年9月25日辽宁《图像时报》刋登的采访齐太平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安徽摄影史料之十四</p><p class="ql-block"> 何传真入展《大众摄影》第三届黑白摄影艺术联展(1985.9)</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众摄影》编辑部为倡导黑白摄影,扶植摄影新人,于1985年9月经过全国筛选在北京举办《第三届黑白摄影艺术联展》,入展作者17人,我省何传真因其创作成果突出而入选,这在我省是唯一的一人。当时,这种档次的影展在全国摄影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许多作者都成为了我国摄影的中坚力量。何传真的作品彰显了黑白摄影的魅力,使我们感受到他对人民、对生活、对乡土真挚的眷恋之情,从而加深对黑白摄影反映自然、社会、人特殊能力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我国摄影界的老前辈吳印咸、袁毅平、荻源沧等参观了展览並给予他们以厚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摄影大师吳印咸、袁毅平在黑白摄影艺术联展上和何传真交谈(1985年9月27日,北京)</p> <p class="ql-block">第三届黑白摄影艺术联展请柬</p> <p class="ql-block">何传真摄影作品《神圣的手》</p> <p class="ql-block">发表于《光与影》杂志1984年第2辑的齐太平评论何传真摄影作品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安徽摄影史料之十五</p><p class="ql-block"> 编印内刋《摄影艺术通讯》、《大家摄影》</p><p class="ql-block"> 《摄影艺术通讯》,一九八○年创刊,中国摄影家协会安徽分会编印,由髙桂亮主持。十六开本,铅印。不定期的内部刊物,宗旨是坚持"双百"方针,交流摄影工作情况,传播摄影知识,探讨摄影理论,指导摄影艺术活动。使摄影艺术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我共见到过3期《摄影艺术通讯》,不知总共出了多少期。</p><p class="ql-block"> 在省摄协主席康诗纬任期内,2001年自筹资金,创办了大型内刋《大家摄影》杂志由康诗纬主持,铜版纸全部彩色精印,到2006年共出版了12期,刋登摄影资讯、摄影家介绍、专题摄影、作品选刋、理论和技术文章等。</p><p class="ql-block"> 顺便说一句,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髙桂亮曾与我商议创办一份面向全国的主要发表风光摄影作品的期刋,后因种种原因而作罢。</p> <p class="ql-block">安徽摄影史料之十六</p><p class="ql-block"> 首部《安徽摄影家作品选集》出版(1992.3)</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安徽攝影家作品選集》收録了1949年至1989年之間四十年我省攝影家和攝影工作者140余人的代表作品218幅。這里既有人民領袖的光輝形象,人民軍隊保衛國家的感人場面、鳳陽農民的豪邁氣概;又有描繪我省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宏偉場景:馬鞍山高爐林立,兩淮煤炭源源外運,江淮大地稻麥如潮、糧棉成山......。我省攝影家以其敏銳的视覺,多方位、多角度,多側面地紀録了安徽在社會主義大道上前進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攝影家運用手中的相機、將稍候即逝的瞬間事物抓拍下來,印證着歷史發展的軌迹,同時也寄寓着作者的審美情趣與審美理想,以美的藝术形象,激勵着人 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我們感到自豪的是,在安徽的文藝發展史上,攝影家們寫下了光輝的一真,作出了自己的貢献。</p><p class="ql-block"> 回顧歷史,總結40年來我省攝影藝术發展的道路、總結我省前輩與當代攝影家的豐富創作實践,并将他們在歷史上發揮過積極作用的代表作品匯集成册、作为珍貴的文獻留存下來、無疑将在安徽攝影史上產生深遠影响。</p> <p class="ql-block">美国钢盔小传 张崇岫摄影</p> <p class="ql-block">人民解放军露宿街头一一1949年5月於上海 陸仁生摄影</p> <p class="ql-block">爱劳动 曲文玉摄影</p> <p class="ql-block">安徽摄影史料之十七</p><p class="ql-block">著名摄影家卢施福诞辰百年纪念活动(1998)</p><p class="ql-block">卢施福先生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著名摄影家,在中国摄影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我是在七、八十年代才进入摄影圈的无名小辈,又身处穷乡僻埌的基层,难得有缘和他直接交往,获得亲身感受,而且那时他因年老体弱,早已淡退摄坛,停止了摄影活动,如今不仅社会上一般人不知道他,就是摄影圈内的人也对他知之甚少。1989年我调来池州从事摄影工作,在摄影活动中,认识了当时贵池木器厂的青年工人、业余摄影爱好者王庆东。他利用低端的照相机和自制的放大机,竟创作出一幅幅黑白韵味十足的照片,连连在省内外影展和报刊上入选和获奖。我很惊诧,问他可有高人指点。他满怀深情地对我说,他能够获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多亏摄影前辈卢施福先生的帮助、支持和康诗讳先生的指导。他开始自学摄影时,苦于摄影水平难以提高,在闭塞的小城又找不到导师指导,也不顾人家情况如何,不问青红皂白地贸然写了一封拜师求教的信请《安徽画报》的编辑转交卢施福先生。其时,卢老已年逾八十,已从《安徽画报》的工作岗位上退下休息多年,体弱多病,患半身不遂,只能以轮椅代步。卢老在看到这个不曾见过面的年轻人的信后,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得诚恳地要求前来看望他的画报社记者康诗讳先生(后任省摄协主席)代他收下这个徒弟,康诗讳不负卢老重托,至今仍和王庆东保持着师徒情谊。对于卢老真诚无私的帮助,王庆东既没有送上拜师礼,也一次不曾登门拜望过,使人感到卢老真正地远离世俗功利。八十年代末,王庆东所在的木器厂倒闭,工人失业待岗,王庆东凭借着自己扎实的摄影艺术基本功,开起了影楼,’娶妻生子’’生意虽然做得很艰难,日子还是过得有滋有味,这是后话不提。王庆东写信向卢老拜师求艺的故事,勾起我记忆里对卢老的模糊印象。那是六十年代初,我在合肥读书期间,一次到省博物馆参观革命历史文物陈列,不经意间走进同期在那里举办的一个摄影展览的展厅,许多如诗似画的黄山照片令人流连忘返。一位老摄影家模样的人正向观众解答他们求教的问题,态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一下子就把当时在人们眼中还是很时髦、很奢侈的摄影艺术拉近了和普通大众的距离,也引起了我对摄影艺术的朦胧向往。后来得知这位老摄影家是卢施福先生,举办的是他个人摄影作品展览。想不到十多年后我也改行搞起了摄影,恐怕可以说,这次偶遇算是对我最早的摄影启蒙吧。</p><p class="ql-block"> 卢施福先生(1898——1998),广东中山人,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十年代在在上海行走医。1931年他和陈传霖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我国早期最大的摄影社团“黑白影社”,为首任社长,研究影艺,出版刊物,举办展览。他的摄影作品题材广泛,包括风景、肖像、花鸟、静物、人体、百姓生活等,“逼真、诚实、简洁”,“色调丰富,妙趣模生,顺手拈来,都成佳构”,曾入选法、英、美、匃牙利、瑞士、印度、加拿大等国和香港地区的国际摄影沙龙,获得国际奖牌10多次。在进行摄影创作的同时,十分重视摄影理论研究,在早期刊物上发表《摄影的真实》、《采访摄影的先决条件》等学术文章,在创作中强调美学修养、文学俢养和勤奋实践。他一生诲人不倦,奨掖后进,培养了不少优秀的摄影人材,如香港的摄影大师简庆福等人。为增强我国早期摄影艺术在国际摄坛上的地位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智慧。1956年为支援内地建设,由上海调来安徽担任省干部疗养院内科主任。1958年调《安徽画报》任摄影记者,才正式进入专业摄影队伍,已是花甲之年,旋任省文联顾问、摄协安徽分会筹备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第四届文代会特邀代表,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1998年是他诞辰100周年,省摄协举办了纪念活动,召开了座谈会,编印了纪念册,《中国摄影》杂志对他及其作品做了介绍。他的影艺业绩事迹已载入中国摄影史册。</p><p class="ql-block">(结合我的一篇老文章整理)</p> <p class="ql-block">《美国摄影年鉴》在世界摄影界名人录中刊载卢施福像片</p> <p class="ql-block">乘风破浪 卢施福摄影</p> <p class="ql-block">安徽摄影史料之十八</p><p class="ql-block"> 安徽艺术摄影学会成立(1990.7.1)</p><p class="ql-block"> 安徽省艺术摄影学会是根据文化部、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有关文件精神,经省文化厅批准于1990年7月1日正式成立。旨在开展“学术研究、展览观摩、协作指导、合作交流”。是安徽省群众文化系统的摄影团体组织。业务主管部门安徽省文化厅(现省文旅厅),掛靠省群众艺术馆(现省文化馆)。原有国家级会员56人,省级会员228人。会长: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孝龄,副会长: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吴谷生,常务副会长:省艺术馆副馆长邵灶友,副会长:马鞍山艺术馆摄影部主任陈艾中,副会长:蚌埠市艺术馆书记田兆俊,秘书长:省艺术馆美术摄影部主任吕援朝。</p><p class="ql-block"> 从1990年至,学会已换届五届。现任主席吕援朝。</p><p class="ql-block"> 学会自1991年以来,邀请摄影名家讲座,多次召开艺术摄影理论研讨会,组织摄影工作者到全省各地进行摄影创作,还举办过一系列全省性艺术摄影展览和比赛:与中建四局合肥分公司共同主办的“农民工——我的兄弟姐妹”主题摄影展活动,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还举办过一系列省级摄影大型展览、大赛,其中较有影响的:1991年的“淝河杯”安徽省艺术摄影展;1997年的“杉杉杯”安徽省艺术摄影展览、文化部“群星奖”安徽省社会文化系统摄影作品展,安徽省第八届艺术节“精彩瞬间”摄影大赛;2009年的庆祝建国60周年群文系统摄影展,黄山、蚌埠、景德镇三市摄影联展,第一届“黄山、日月潭”艺术摄影联展;2011年的七夕情人节《情爱天堂》全国艺术摄影大赛,黟县国际摄影节;2012年的“五千年文博园杯”首届安徽省科普旅游风光摄影大赛;2013年的安徽省首届“美丽的徽州大峡谷”摄影大赛,全省八市摄影联展;2014年的全省鸟类摄影大赛,《文化筑梦,辉耀中国》中国建筑摄影大赛安徽分赛,“迎驾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赛;2015年的 “秀丽滨湖、美在万达”摄影比赛,《秀美鹭山湖、置业选玉成》摄影比赛活动,皖、赣、湘、鄂4省风光摄影联展;“金孔雀杯”第二届安徽省旅游风光摄影大赛;2013年以来还连续举办了三届全省“读书、生活、快乐”摄影大赛等。</p> <p class="ql-block">1995年5月6日至8日在江苏无锡市举办安徽省艺术摄影理论研讨会</p> <p class="ql-block">研讨会会场</p> <p class="ql-block">1996年10月13曰安徽艺术摄影摄影学会组织骨干会员深入铜陵凤凰山铜矿矿井采风</p> <p class="ql-block">安徽艺术摄影学会举办的第二届影展作品集</p> <p class="ql-block">安徽摄影史料之十九</p><p class="ql-block"> 马昭运获“对中国新闻摄影事业改革开放特殊贡献奖”(2003年)</p><p class="ql-block"> 马昭运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安徽分会第一任主席、曾任安徽日报美术摄影部主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原顾问、学术委员、终身荣誉理事,安徽省新闻摄影研究会原名誉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p><p class="ql-block"> 马昭运长期从事新闻摄影工作,拍摄了大量卓有影响的新闻摄影作品。他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荣获1953年度全军摄影艺术评奖一等奖的《切除拼梁障碍》、获军博收藏的《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人选历届全国新闻影展摄影艺术展览的《铁道兵修筑鹰厦铁路》《井下施工决策者》《煤海不夜城》以及风光摄影作品《恬静素洁玉屏峰》、《飞云似瀑》等。其中一些作品曾被选送国外展出。他的新闻摄影作品多取材于英雄模范人物和惊心动魄的现实斗争生活,主题紧扣时代,形象典型,现实感强烈,具有激奋人心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在长期的新闻摄影实践中,他始终不渝地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坚决反对不顾社会效果的"美就是一切"的观点和任何弄虚作假行为,并与之进行着坚持不懈的斗争。</p><p class="ql-block"> 针对当时新闻摄影界存在着这种重艺术、轻新闻,重创作、轻真实,在新闻摄影思想和理论认识上比较混乱的现象,马昭运肩负了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于1983年提议和倡导召开了全国首届新闻摄影理论年会,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摄影的方向、基本规律和特征。他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发起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他撰写的摄影批评文章《美就是一切吗》(《摄影理论参考资料》1981年第3期)和《不能搞拉郎配》(《摄影报》1984年第1期)先后引起摄影文章《美就是一切吗》(《摄影理论参考资料》1981年第3期)和《不能搞拉郎配》(《摄影报》1984年第1期)先后引起摄影界热烈地争论,这对于进一步开展关于摄影作品的内容与效果、表现现实生活题材的真实性探讨起了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 他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和美学、艺术、新闻学等方面知识,结合自己从事新闻摄影的经验和体会,还写出了《谈新闻摄影的形象思维问题》和《浅谈新闻摄影的规律和特征》两篇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文章(已分别被收人1983和1985年《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p><p class="ql-block"> 如同他的为人一样,他在摄影理论上热情、坦诚,不虚伪做作。有人在"全盘西化"歪风的熏拂下,本来坚持现实主义摄影理论主张也不敢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甚至搞庸俗的迎合。他特别看不惯这种见风使舵的摄影理论家,而十分赞佩像蒋齐生那样在潮流冲击下坚定不移的无私无畏的理论家勇气。虽然他在理论上坚持自己见解,但从不搞"唯我正确",以观点"画线"来区分亲疏。</p><p class="ql-block"> 1952年至1953年,马昭运在部队先后荣立两次三等功,获得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颁发的两枚军功章。1986年,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荣誉证书;1998年,获“中国新闻摄影学术活动突出贡献奖":鉴于他对中国新闻摄影事业巨大贡献,2003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给已是79岁的马昭运颁发“对中国摄影事业改革开放特别贡献奖”。</p> <p class="ql-block">马昭运在做学术讲座</p> <p class="ql-block">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1950) 马昭运摄影</p> <p class="ql-block">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1964年) 马昭运摄影</p> <p class="ql-block">1987年第10期《大众摄影》刋登齐太平评介马昭运的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