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叫朱孔昭,原名朱三星,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3月23日生于湖南省桃源县沙坪镇纱帽庄狮子村。父亲朱晖,母亲戴瑞兰。兄弟姐妹七人:大哥朱正、大姐朱桂芳、大妹朱珍、小妹朱桂珍、三弟朱三初、小弟朱三钧。</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全家福拍摄于1950年10月,家乡老宅场院。前排左起:母亲戴瑞兰、小妹朱桂珍、父亲朱晖、小弟朱三钧,后排左起:大妹朱珍、大姐朱桂芳、三弟朱三初。当时,我与大哥在朝鲜前线,没有参加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我16岁时在家乡湖南省天禄中学(今桃源中学)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我参军的这支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38军。第38军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部队,其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在解放战争期间,这支英雄部队“三下江南”,“四战四平”,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以及衡宝、广西、滇南战役,从东北一直打到大西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 参军不久,我随部队来到河南省信阳县,当时驻扎在河南省的还有第13兵团的第39军和第40军,这三支部队是作为中央军委的战略机动部队摆在中原地区的。这期间,我参加了38军政治部举办的工作队培训,于1950年3月结业。</p> <h3> 三个月后的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7月,中央军委未雨绸缪,将驻扎在河南的第13兵团所属之第38,39,40军调往东北,组成东北边防军。</h3> <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我响应号召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9日,我随部队第一批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p> <h3> 这是38军军首长在朝鲜前线的合影(自左至右为:军长梁兴初,副军长江拥辉,政委刘西元),照片拍摄于1950年10月。</h3> <h3> 在三年的抗美援朝岁月里,我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次战役,并在第四次战役中光荣负伤。伤愈归队后又参加了1952年5月到12月的朝鲜战场中线地段的正面防御作战。1953年1月至7月,又在朝鲜西海岸蜂腰部修筑战备工程,为粉碎联合国军的两栖登陆作战计划做出了贡献。</h3> <h3> 在朝鲜期间,我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3师338团宣传队队员,团工作队队员,后方勤务处和113师318团中型坦克营的文化教员和中心文化教员。下面两张照片分别拍摄于1952年5月和1954年7月,地点分别是朝鲜前线苍洞里地区(上)和东北四平市杨木林兵营(下)。</h3> <h3>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我们38军113师于1950年10月25日由古城里强渡大同江,第二天上午九时进到德川以南的济南里、遮日风、足地洞地区,然后由北向南取捷径直插三所里,为了给整个迁迴穿插部队打开通向三所里的前进道路,我所在的第338团在刘海清副师长的直接指挥下,一夜强行军145华里,于28日早七时比敌人抢先五分钟占领了有利阵地,以突如其来的凌厉攻势全歼南朝鲜军一个连及美骑一师第五团之先遣分队30余人,切断了德川敌人南逃之路,为全面包围聚歼这股敌人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h3>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司令部向38军发出嘉奖电报。在电报结尾,彭德怀司令员特意加上“38军万岁!”几个大字。称一支部队为“万岁军”,在我军历史上绝无仅有。从此,“万岁军”的美名传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 半年后,梁兴初军长回国汇报工作,毛主席在接见时紧紧握住梁兴初军长的手,说“万岁军军长,久仰,久仰!”下图为毛主席上世纪六十年代接见梁兴初将军的照片。</p> <h3>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这次战役搬上银幕,拍摄了著名的军教片《飞虎》和故事片《奇袭》。为一支部队的一次战役拍摄两部电影,在共和国的电影史上绝对是独一无二的。</h3> <h3> 1950年1月25日,敌人纠集二十几万人马发起了横贯朝鲜东西全线的大反攻,疯狂向北推进,我军立即予以坚决还击,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就此打响。2月4日凌晨,在赴我团一营阵地抢运伤员的途中,我在汉城以南的杨平光荣负伤。敌人密集的炮火像洪水似的倾泻下来,爆炸引起的巨大气浪把我抛到山坡下面,不省人事。苏醒之后,我发现棉衣上有好几个地方开了花;再一摸裤腰,那里却是个大窟窿,里面粘粘糊糊的,我知道自己负伤了。在师野战医院手术后,我才知道伤口有水杯大小,医生为我取出了伤口里的炮弹皮,所幸没有伤及骨头,这也算不幸中的万幸了。</h3> <p class="ql-block"> 在师野战医院手术后数日,我和一些彼此互不相识的轻伤员,自己护理自己,自己保护自己,冒着敌人的炮火,一步一步的向后方走去。几乎走了整整半个月,才跨过了三八线,回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境内。1951年三八妇女节那天,我们坐上祖国派来的迎接伤员的火车,回到了离丹东不远的古龙坝站,3月10日被转运至吉林省内的扶余,住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医管局野战医院。</p> <h3> 在扶余野战医院养伤期间,我时刻关注着朝鲜战场的态势,伤势稍好以后,我在十天里连续写了三次申请报告,终于得到批准。当年7月1日,我回到了朝鲜前线。几个月后,我从团的轮训队文化教员岗位上调到了团后勤处战勤连。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1954年8月,当时我担任113师338团中型坦克营文化教员。</h3> <h3> 1952年12月下旬,我们第38军奉命将正面战场上的防御阵地移交给刚入朝的第23军,在1953年1月1日前接替第46军之平壤以北至清川江口一线的防务。为了彻底粉碎美国当选总统艾森豪威尔要在朝鲜蜂腰部再打一场两栖登陆作战的计划,我们夜以继日地构筑工事,随时准备击退敌人的进犯,使艾森豪威尔的两栖登陆作战计划终于泡汤。</h3> <h3> 由于中朝军队的英勇作战,迫使美国侵略者不得不在谈判桌前坐下来。1953年7月27曰,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h3> <h3> 就在朝鲜停战协定即将签字之前的7月20曰,我们38军奉命回国,于7月24日凯旋,回到祖国怀抱。</h3> <h3> 当年10月25日,我和参战的全体志愿军战士一起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的“抗美援朝军功章”和荣誉证书。</h3> <p class="ql-block"> 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人会议常任委员会颁发的“抗美援朝军功章”(左),中国政府颁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中)和“和平万岁纪念章”(右)。</p> <p class="ql-block"> 1954年10月,我转业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三中学工作,直到1993年光荣离休。我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40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正像三中原副校长刘玉璞同志在诗中说的那样:“少年从军赴朝鲜,血火洗礼凯旋还。转业地方兴教育,呕心沥血夜不眠。”</p> <h3> 为了适应教育工作的需要,我坚持不懈,刻苦努力,圆满完成了大学学业,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在担任生物教研组组长期间,我和生物教研组全体老师一起认真研究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千方百计上好每一堂课,把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标本,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为此,我被评选为“市教学实验仪器管理先进工作者”,还当选为“市生物学会理事”、“市绿化积极分子”。</h3> <p class="ql-block">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三中生物教研组全体老师。上左起:朱孔昭、戴金云、李英娴,下左起:姜晓明、麻桂珍、李福庆。</p> <h3>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我在学校的西南角创建了一个小农园,分批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h3> <h3>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我利用暑假带领部分学生到嫩江边野炊。同学们用自己带来的炊具和小农园的农产品加工成各种菜肴。我在各小组间来来往往,一面品尝学生加工的美味,一面连连称赞说,欣赏,欣赏(品尝的意思)。</h3> <p class="ql-block"> 1959年12月,我把胞妹朱桂珍从湖南乡下接到齐齐哈尔市。当时,我的第一个孩子刚刚出生,靠我们夫妻二人每月100多元的工资养活六口人,还要按月给湖南老家的妈妈邮生活费,家庭经济状况十分拮据。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都用光了。吃豆腐渣,吃糖渣子 …… 艰难度日。因此,妹妹初中毕业后想报考师范学校,尽快找个工作,自己养活自己。但是我坚持把她的志愿改成高中,说砸锅卖铁也要供她上大学。三年后,妹妹桂珍高中毕业,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她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地培养祖国花朵。后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还担任了学校的教导主任和工会主席。上面的照片是桂珍来齐后的1961年端午节全家游龙沙公园时的合影;下面的照片分别是桂珍初中、高中和工作期间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三中在嫩江边创办了农村分校,我被领导指派做分校的管理工作。那两年,我每天骑着一台破旧的自行车到离学校十来里地的分校“上班”,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同广大师生一起战天斗地。历史证明:这种做法破坏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固然不值得提倡;但是师生得到了锻炼,庄稼取得了大丰收,农产品改善了老师们的生活,也是不争的事实。</p> <h3> 1993年,我光荣离休。几十年来,我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被同事们誉为三中的“老黄牛”。我曾当选为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人民代表,荣获“齐齐哈尔市荣复转业军人积极分子”等光荣称号。</h3> <h3> 退休以后,我过着悠闲的日子,享受着生活的乐趣。作为一名志愿军老兵,我时刻不忘关心国家大事,读报纸、看杂志、听广播、看电视成了生活的必须。练太极拳,做木工活,样样不逊色。练太极拳可以参加市里的表演,木工活认真细致,从不马虎,有些作品可以成为艺术品,我乐于助人,经常帮助邻里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受到了亲戚朋友们的尊敬和称赞。我一生过着节俭的生活,从不浪费粮食,日常粗茶淡饭,从不挑剔。</h3> <h3> 晚年,我离开居住了几十年的低矮平房,住上了位于北大桥西的教师住宅楼。</h3> <h3> 我在楼下开垦出一块地,种植了茄子、豆角、苦瓜、樱桃、百合、枸杞、薄荷等瓜果蔬菜,浇水、施肥、除草、松土、搭架,乐此不疲,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地观察,关心它们的成长 ……</h3> <h3> 我的老伴刘长英,几十年如一日,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任劳任怨,是我的贤内助,我们家的大功臣。</h3> <h3> 现在,我们的三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我和老伴子孙满堂。每逢节假日,全家三代人欢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是一个幸福美满和谐的大家庭。2019年11月,我们被黑龙江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授予“光荣之家”。这张全家福拍摄于2001年。前排左起:朱丹(外孙女)、朱红(外孙女)、刘长英、朱孔照、朱斌(孙子),后排左起:张锐玲(儿媳)、于晓芳(儿媳)、王淑媛(儿媳)、朱志成(长子)、朱威(次子)、朱军(三子)。</h3> <h3> 2001年,我和老伴回湖南为几年前去世的大哥朱正扫墓。</h3> <h3> 我的大哥朱正生于1930年8月1日,故于1994年6月28日。1949年9月,我和大哥一起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哥被分配到第47军。第二年10月,我们哥俩又一起参加抗美援朝。1965年,大哥转业到地方工作,担任湖南省新宁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大哥工作努力,成绩卓著,曾被授予湖南省邵阳市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邵阳日报》称他是“带满勋章的人民公仆”。他还获得“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殊荣,受到乔石同志的亲切接见。</h3> <h3> 2010年,我开始撰写《我在朝鲜》。我从个人角度回顾了当年在朝鲜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歌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三年苦战中取得的伟大而辉煌的胜利,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反映了朝鲜人民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质以及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在众多朋友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在朝鲜》于2011年出版,得到了昔日战友们的充分肯定和大家的一致称赞。</h3> <h3> 我的战友郭蛟赠诗:“朱公一生无愧惭,自将身世撰华篇。戎马倥偬三千里,教坛挥鞭四十年。艰难坎坷知多少,奋斗拼搏中三元。归田共享乐清福,炎黄春秋眸研遍。”</h3> <p class="ql-block"> 时任三中副校长刘福育赠诗:“抗美援朝赴友邦,战狼驱虎战疆场。二次战役惊世界,血洒他乡又何妨?荣归故里舞文墨,解惑答疑育栋梁。奋蹄耕耘夕阳晚,普天桃李正馨芳。”</p> <h3> 2020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健在的抗美援朝老战士颁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我穿上崭新的军装,带上历年获得的荣誉奖章、纪念章,和老伴一起参加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我们观看了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长津湖》,在齐齐哈尔市著名的和平广场和昔日战友拍照留念。在此前后,我还荣获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我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19年10月)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章”(2011年7月)。</h3> <h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h3> <p class="ql-block"> 作者后记:2023年2月23日,我的恩师和同事朱孔昭老师去世一周年。 </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我在齐市三中读书,深得朱老师的谆谆教诲;七八十年代,我在三中工作,与朱老师朝夕相处,获益匪浅;退休以后,我与朱老师因书结缘,过从甚密。由于朱老师的胞妹朱桂珍是我的中学同学,使我和朱老师的感情更进一层。在六十多年的交往中,我和朱老师既是师生,也是同事,更是朋友。我敬仰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光荣经历,敬重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崇高风范,钦佩他“克服困难,抚育胞妹”的高风亮节,羡慕他“妻贤子孝,家庭和睦”的幸福晚年 …… </p><p class="ql-block"> 值此朱老师去世一周年之际,我用第一人称制作了这个“美篇”,纪念这位令人尊敬的三十八军老战士! </p><p class="ql-block"> 苏家祥 癸卯初春于秦皇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