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记忆(三)

来生

<h3> 时光记忆(第三章)<br> 黄来生</h3> <h3><br> </h3> <h3> <br>  五、跟着张副书记始兴行<br><br>  有一年,部领导安排,要我跟随地委副书记张廷槐去始兴县出差,张是主管党群书记,山西人,原国家行政13级干部,我此前与他不熟悉,他在地委领导办公楼办公,我与他从没有正面接触过,突然安排我跟他出差,心里忐忑起来。部领导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张书记人很随和,不要有心理负担",接着部领导又介绍起,”张书记爱干净,经常要洗手,要注意照顾好生活起居…"。<br><br>【一次交通事故】<br>  第二天上午,天气晴朗,地委小车队张司机驾驶一辆北京吉普,从大院出发,驶过曲江大桥往始兴县奔去。在出了市区,爬上一座不高的山,下山弯弯曲曲的路段时,张书记说起一段不久前发生的事情。他坐在车上前往仁化县,在此弯道翻车掉落浅沟里。是他在车上喝茶,茶杯盖不小心掉落在前排副驾驶座下,司机低头帮助捡起时,道路不平颠簸,一只手没把握好方向盘,造成车辆失控掉下右边浅沟,发生的事故。好在车速不快,张书记又穿着军棉大衣,没有受伤,司机也没大事,车辆也完好,但车子掉在浅沟里,没有吊车上不来。司机协助张书记爬出来后,在路边拦下一辆韶关61车队路过的货车,车上载满货,没有空座位,只好让货车司机回韶关后帮打电话通知地委,告诉去仁化县的张书记发生车祸,速派人来处理和接回张书记。结果地委总机知道后,很紧张,没有报告领导,就转线给仁化县委,以为张副书记是仁化县委的张帼英书记,造成仁化县委一场虚惊和混乱…。张书记指着当年事故现场说,就是这里。以后可要小心,驾驶员俩手掌控方向盘要专注,不能做其他影响驾驶的行为…。<br>  也可能是吸取上次教训,这次张书记出差带着我随行。那个时候,地委副书记、副专员都没有配置专职秘书。</h3> <h3>【江口公社第一站】<br>  在车上,张书记与我聊天,对我名字来由,刨根问底起来,我简略告诉他是小时候,老生病,神婆改来生的,他听后,说,"来生名好记,以后有人问你,你就说是共产党来了,翻身了,所以叫来生…"。<br>  车上聊着天,不知不觉就到了始兴县江口公社路段。可能地委办公室事先电话通知了公社,吉普车一到公社大院,公社书记就出来迊接。把张书记带到会议室,端茶倒水后,刚从马市调过来,年富力强的张树梅书记,以为领导第一次来江口,滔滔不绝的介绍起江口人文地理历史来,张书记打断张的介绍说,江口人文地理历史我熟悉,你介绍"双夏"生产进度吧"。张树梅才转入正题,汇报起全社有多少水田,截止昨晚,已完成收割和插秧多少,尚余多少亩没有完成,保证按县委要求完成夏粮入库和插秧面积,据己收割的稻谷产量比去年每亩增长了多少多少…。张树梅掌握各样数据的祥细汇报,领导听后,还是满意的,鼓励他把工作抓细抓好,除了抓夏粮入库和插秧进度外,还要保证下季水田的面积,秧苗的间距、株数等质量…,公社干部要下到大队分片负责…。张树梅书记表示回头会布置落实张书记的指示。<br>  汇报完,在张树梅陪同下,张书记和我加上司机,到江口食堂吃了午饭,有一个主菜我是第一次吃,用高压锅煲土鸡土田七,打开盖时满屋香味,让人食欲大开。午饭后,我按规定交了伙食费。然后,大家在公社旁边的公社干部示范样板试验田,走了一圈,领导满意,表扬了张树梅几句,就回到公社大院上车离开。<br>  吉普车离开江口公社大院不远,驶过江口往县城的公路大桥时,张书记让车停在桥头,下车指着桥下水流说,始兴县城流下的墨江,在前面小山前,汇合到南雄流下的浈江(又往南流到韶关与武江汇合到北江,流到三水再汇合到珠江,从珠三角入海),所以,墨江、浈江两条河汇合地叫江口,古时水路交通方便,是始兴县最早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来才逐步转移到地处平原的大平镇…。接着张书记昂起头,望着水流远方,随口唸起了一首诗:<br>  “朅来岭峤地,中有水云乡。乱石临溪恶,新蒲带晚凉。楼船通汉将,铙吹起陈王。往事东流尽,栖鸦噪夕阳。”<br>  张书记唸完诗,眼睛看着我,解释起来,这是明朝史学家黄儒炳路过江口时写《经始兴江口》的一首诗,前两句写景,始兴江口位于岭南地区,是山环水抱、云雾缭绕之乡。然后写感觉,白天看到溪流边乱石嶙峋产生厌恶之感,晚上躺在新的蒲草席上又感到有点凉,难以入睡。于是浮想联翩,想起了始兴江口的悠远历史,用“楼船通汉将,铙吹起陈王”这十个字,高度概括了发生在始兴江口的两件历史大事:<br>  一是西汉楼船将军杨仆南下广州平叛率大军从此经过,<br>  二是陈霸先从这里起兵统一南方建立陈朝。<br>  可是如今一切都随江水东流而去,只有乌鸦那凄凉的叫声在夕阳里回荡。嘎然而止,令人感叹,回味不已。<br>  张书记平时可能喜欢阅读地方历史书,真的熟悉江口人文历史,讲起古来滔滔不绝。<br>  张书记还说,古代张九龄、韩愈…等,每个朝代的名人,经过江口时都会留下很多诗句。文化部门应该编辑一本《江口古诗集》供现代人欣赏就好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br>  听完张书记在桥头的介绍,让我对张书记佩服的五体投地,他不但是党的高级干部革命家,还是才华横溢的地方历史学家。<br><br><br>【听县委书记汇报】<br>  下午三点,到了始兴县招待所,县委书记凌海洋也在招待所等着张书记的到来。凌书记,和平县人,只见他,被太阳晒得脸上油光透黑,微胖壮实的中等身材,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个经常下乡的县委书记,凌讲普通话带着浓浓的和平地方口音,不留心听,还真听不懂。<br>  凌书记,与我们一一握手后,让我们先入房间休息,下午四点他会再过来汇报,然后一起吃晚饭。<br>  安排好住宿房间后,张书记迟迟不入房间休息,坐在院子里…,我才想起了部领导交代过的事项,忙找来热水壶,倒出热水到脸盆,加冷水试过水温后,端在张书记面前,见他洗好手,擦完脸,才入房间。那时候县招待所设施落后,领导住的套房里还没有洗手间。<br>  休息后,张书记起床推开房门,看到我预先放在门旁支架上,装有热水的脸盆,滿意的笑了…。这时,凌书记也过来了,我们一起在张书记住宿的套房外间,坐在沙发上,服务员进来给每个人泡好一杯茶后离开,凌书记才汇报起全县"双夏"进度,以及县委采取的措施安排…。张书记听了后,对这个上任不久的县委书记工作,表示赞同…。还关心的问起有没有其他需要地委帮助的事…,随后俩位领导的随意聊天,没有让我避嫌,我就一直在旁认真记录着,为领导日后,需要整理草拟《张副书记始兴行纪要》时,别遗漏了内容,这是领导随行人员必备的基本功。<br>  晚餐在招待所食堂,县委淩书记和吴灿副书记俩位县领导陪同,那个时候还没有逢餐上酒的习惯,也没有海鲜,吃的都是当地的风味菜,有我最喜欢始兴芋头扣肉,扣肉的皮金黄色,芋头特香…;还有一个是始兴当地有名的酸冬笋炖”宰相粉",爽、嫩、滑,我还想吃第二碗时忍住了,怕被人笑话…。跟着领导出差,口福是肯定的。<br> 、</h3> <h3>  从第二天开始,张书记在始兴县的活动,都由吴灿副书记陪同,吴灿,清远人,农民出身,原来是清远县附城公社书记,后调任始兴县主管农业的副书记。吴个子不高,身体棒棒,经常下基层,脸也是晒得乌黑透红。基层的人喜欢叫他吴叔,我此前曾跟随地委组织部张中林副部长在始兴县城南公社蹲过点,吴叔也经常来城南,我与他很熟悉了。<br>  有一年,吴叔来深圳给我讲了-个尴尬故事,他途经广州,想去白天鹅宾馆看看,他坐的北京吉普车,长途跋涉,车身表面沾满了灰尘,给宾馆门卫拦着,告诉他洗干净车才能进去,后来找地方洗干净车后,才驶入地下车库,把车停泊好,进入大堂时,又给大堂经理礼貌地请出来,原来吴叔穿着的皮鞋,底下打了铁钉板防磨损,在白天鹅宾馆大厅铺设大理石打着腊的地板上,走路有皮鞋底铁板金属与大理石磨蹭响声外,还会留下一步一个铁板印迹,破坏地上大理石打腊的光彩。吴叔说,"刘佬佬,进大观园,出尽了洋相…”。</h3> <h3>【参观官姓大屋】<br>  吴叔带着张书记,沿着省道公路,来到距离始兴县城南60公里处的隘子公社境内的官姓大屋。当地社队干部己在现场等着我们到来。<br>  这座大屋,位于隘子山谷的平坦位置,小溪从背面缓缓流过,前面是一片阳光下金光闪闪的水田,溪唇岸边一颗百年大榕树,树上有成群小鸟停在树枝上,当我们小车从树下路上经过时,受到惊吓一群群飞出,遮天蔽日,风景这边独好。<br>  据介绍,大屋始建于清朝中后期,一共花了24年时间才竣工,当年是当地富豪官乾荣的城堡式大屋,占地面积达到一万三千多平方米,里外一共三层,整体上呈长方型"回"字结构,由左、中、右三座围屋组成,横向总长一百多米,光厅堂就有17个,天井16个,水井则有4口,大小房间达到770间之多,是韶关地区第一大屋,后来听说是全国五大民居之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走进大屋,第一印象是内部空间非常宽敞,完全没有压迫感,迈过大门,一路穿越厅堂,再沿着外围走一圈,看着一间间房屋彼此相连,想象当年官家人聚族而居的盛况,蓦然间有点恍惚,好像一下子穿越到过去,把大屋称为“官家故宫"也不为过。<br>  大屋的建筑材料是厚实的青砖和原木,这使得它历经一百多年依然坚固。<br>  </h3> <h3>  当年拍摄电影《独立大队》的部分场景也在这里,当地干部指着一间过道的房间说,这就是电影强奸地主小老婆房间;还有背后小溪也是当年影片打仗战场,游击队在榕树下向敌方喊话,为了逼真,打仗现场还炸了溪唇上的几间房屋,至今还没有恢复原样,张书记在现场指示当地干部,要求组织人力把当年溃坏房屋修复好,作为始兴百年民居文物保护起来…。<br>  张书记在参观过程没有说过多的话,张书记出身山西大地主家庭,学生时代背叛家庭投身革命,不知他此时有没有感觉这间大屋与他父母家的大院来对比,谁大谁小,就不知道了…。<br>  边远山区的这座规模巨大,占地一万多平米,有近千房间的的城堡式大围屋,没有巨额财富是建不起来的。据说,周围深山几万亩的原始森林,是官家建大屋前买下,砍伐木材运到珠三角赚钱后,才建起的大屋。官家不是当朝大官,建屋前购买几万亩原始森林的财富,又从那里赚来的,当地人说不清楚。县志也没有记截,至今还是个迷,不知何时能解…。<br>  我从现场看到建房用的都是厚实的大块青砖,当地干部介绍,大屋块块青砖都经过打模,大小均匀,与北方万里长城用砖相似,与南方用的薄青砖习惯不同。当地干部还介绍大屋用的每块青砖都有官字印迹。还有附近村民都流行做一种名“宰相粉"的菜肴,用砖讲究和菜名都非常大气…。所以我大胆推测,此大屋主人官家祖上,是北方某朝代的皇亲国戚或宰相级大户人物,流落此地,埋名隐姓,改姓"官",购买了万亩原始森林后,建起了这座"土皇宫"式的大屋,怀念过去的辉煌…。</h3> <h3>【去了军阈张发奎家乡】<br>  吉普车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窄窄的土路,去了隘子与司前交界处的高山俊岭中,缓慢的行驶近半个小时,才到达一个小山村。<br>  那天好像是农历什么节日,不少村民在村前一条冒着热气奔流不息的温泉水小圳沟边宰杀鸡鸭,拿到圳沟温泉水里,拨弄几下拿出来,就可以拔毛了。这里是地处深山密林里的温泉资源丰富的小山村(交通不便,不知后来有没有开发),只有十多户人家。广东军阀张发奎就出生在这里的一户务农家庭,少年时,跟着村里一户富裕人家儿子去始兴县城,做书童陪读。一次俩人外出到县城河南游水,同村富裕人家儿子不幸淹死了,小小年纪张发奎怕承担责任,不敢回校也不敢回村,惊吓的独自一人出走,沿着南下公路一直流浪到广州,15岁年龄就在城里到处帮人临时打工,维持生活。走投无路时,-天见到路边的粤军兵站招兵,就去报名当了兵,在部队无忧无虑,打仗勇敢,人又聪明还考上国民革命军预备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一路从排长…升到师长,参加北伐战争后,军功显赫,又升为国民革命军铁军第四军军长,直到广东军阀司令,蒋介石还任命他为广东省政府主席,逃到台湾后,担任伪国防部次长,晚年退休时有一笔津贴巨款,不汇回家乡搞公益修路,却送给了台湾公益资金会,说明张虽然有公益心,但对家乡人没感情。村里现今唯一的像样建筑,是他1937年当军长时,派了下属工兵部队回乡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张家”贵庐"故居。村中温泉池上盖的水泥钢筋公共浴室,还是当年张当司令时,下属某个师长捐款修建的,村民从没有沾上张发奎的光。<br>  深山老林里出了个国民党高级将领,还是务农家庭出身,实属少见。<br>  张书记参观后,准备上车前,自言自语的说,"张发奎是国民革命军北伐名将,深山里飞出一只金凤凰…。<br></h3> <h3>【涂专员打游击活动地】<br>  离开温泉小山村土路回到省道,翻过一座小山坡,走路到附近不远的地方,是地区行署专员涂锡鹏(翁源人)抗战时期,与始兴县当地共产党人一起打游击的活动地。<br>  涂专员等当地共产党人,开始在山区隘子风度村学校,以教师身份为拥护,从事共产党地下活动,最后发动群众以抗日名义揭杆拿起枪(听说还是军阀张发奎赞助送的枪〉,组成有当地村民40多人参加的风度抗日游击大队。后来附近村民也陆续前来参加,队伍不断扩大。始兴县国民党保安团发现是共产党人领导的游击队,几次派兵来围剿。都被游击队提前获得情报,转移到江西全南县深山老林,让始兴保安团扑了一个空。有一次游击队转移中,被全南保安团遇见,双方交火,被游击队击退…。解放军四野部队南下广东时,游击大队编入四野广东军区部队,为解放广东翁源、广州等地作出了贡献。<br>  张书记参观时,"风度抗日游击大队部"这几个字,依稀在一间残旧民居房门墙上,还可辩认。旁边一面墙,也有模糊不清的民谣标语,“日本仔,东洋鬼,心肝又大人又矮。小国想将大国霸,梗住喉咙吞不下……”等。地处深山老林偏僻的风度村,有着不一般的革命斗争历史。张书记在墙前凝视着民谣标语好久才离开。<br>  <br>【张九龄的故事】<br>  中午在隘子公社食堂吃饭,俏事休息后,又从土路往西行,吉普车行驶了十多分钟,来到始兴与曲江瑤岭交界地,探访了唐朝宰相张九龄出生地,据介绍这里过去归曲江管,后一个朝代又归始兴管,两个县都可以说张九龄是他们县的人,现曲江地址上有张九龄祖坟,市区有风度楼纪念。但始兴县志有记录当年九龄当宰相时回乡的故事,。<br>  有一年张回乡探母亲,适遇当地官员通知各家各户人们都要出门,在路边跪下迎接路过此地钦差大臣,不出来跪的一律杀头。母亲不知道张九龄官职,让张九龄出门跪,张九龄不肯又不方便明说,胆小的母亲只好把张九龄穿的鞋子放在路边,代表他跪迎钦差大臣过路。当路过钦差大臣看到路边的鞋子不一般,是宰相的鞋子,慌忙下轿跪在鞋子前,不起来,也把张九龄母亲吓了一跳,跑回屋里告诉张,张只好出来,钦差大臣才起身与宰相相认。宰相是-品官,钦差大臣才是三品官,所穿鞋子有等级分明。这时,当地官员才知道当朝宰相是始兴县人。讲故事的社队干部说,始兴县志有写此事经过。<br>  我们看到,当年钦差大臣跪下地方,现在是旱地一处,被后人开荒种玉米番薯了,传说开荒时挖出不少彩砖琉璃瓦片,深山密林中有这些,说明以前此处房子是地位显赫人家。<br>  张九龄写的唐诗第一首,描述家门口有条河,河面有船舶驶过的风景。现在这条河随着千年过去,已经是小圳了,当年我与张书记去参观时,这小圳也快干沽没水流了,唐朝有船行的河,现在水都没有了,变成人一脚就可以跨越的小圳。大自然变化,岁月无情,人们真的要珍惜爱护当下环境,保护好青山绿水…。<br>  据介绍,村民为了纪念张九龄,在附近不远山坡上,建了一座《丞相祠》,青砖瓦木结构的四合院式。分前,中,后,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前为休息厅,中东西成对称侧房,中间有天井,后为丞相神位座。整体似庙式,名曰:张文献公祠。据说此祠,最早是建在另一处,因年久崩塌,清朝康熙年,才重建于此地,供人们朝拜。张书记参观时,重建祠也残破不堪了。不知道后来有没有修缮好。<br><br>  一天的行程,张书记风尘仆仆参观完以上四个古迹,对始兴县南深山老林地区的人文历史有了深刻印象,收获满满。<br>  <br>  第二天,张书记结束了始兴行,回到地委大院。我也完成了陪同领导的任务,留下了难忘的回忆。</h3> <h3>(末完待续,见第(四)…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