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与师兄冯亮勤练形意拳的日子 作者:永斌

行一

<p class="ql-block">  师兄离开我们两年了,和他在一起练功的日子时常在脑海浮现。</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九七二年夏天,我在铁路斜街我师父家里练形意拳三体式,看到一位衣着工作服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在门外问询,“是沈师傅家吗”?听到声音我忙开门,沈师父也迎了出来。我打量着这位来客,身材不高却很健硕,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谈吐举止温文尔雅。知道他是慕名来拜访沈师父的,大家便攀谈起来。他做了自我介绍,这才知道他是武术爱好者冯亮勤。在宁远钢管厂上班,是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后分配来的大学生,说着带有广东口音的普通话。听他说大学时练过体操,举重。受过体育专业训练。曾向北京形意拳大师吴子珍先生学过形意拳基本功。冯兄年长我一轮,也是属马的。从那次见面认识后,我便经常找他一起练功。遇到武友他便说这是我师弟,我也认他这个师兄,称呼上还习惯叫他“冯师傅”。 </p><p class="ql-block"> 我一边与我师父学习形意拳,一边接受师兄的指教。因为他文化水平高,悟性高,受过高等教育,讲解示范很细致,年龄差距不大,语言上好沟通。我也把从师父那里听来的一些知识告诉他,互相促进。期间又结识了练太祖拳的赵真(已驾鹤西游),也结识了练形意拳的海师傅等一些武友,八五年认识曾练山西形意拳的王其文(山西鞭杆之特长)。及空劲功的小董。那时候也就是一周左右见上一次面,平日都是各自练自己的。在他的影响下大家都进步很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年后沈师父退休离开了张家口,回北京和老伴团聚了。临走时把他亲手打制的七节鞭留给了我,并嘱咐我:要坚持练功,小冯人不错,多向他学习。(实际上形意拳很多东西都是师兄教我的。)</p><p class="ql-block"> 我每天早上五点起床从堡子里的家骑自行车到铁路公园锻练一个多小时,七点钟赶去柳树屯变电站上班。偶尔碰到师兄也只是点点头,继续练自己的。那时候练武是一种对武侠精神的追求,希望身体强壮,不被地痞流氓欺负,匡扶正义。当时社会风气和现在不一样,认为年轻人练武是喜欢打群架,不务正业。家里老人也不支持。所以,师父也告诫我们不要市面上张扬,让人知道你会武术没有多大好处,免得惹是生非。所以至今我练功在外不穿灯笼裤,不张扬,单位同事很少有人知道。</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问过师父:您是跟谁学的拳?师父说:他是在解放前天津当搬运工时跟一位江湖人称“六匹马”的师父学的形意拳。那时候学拳比较单纯,不好刨根问底,师父说啥是啥。只是知道站好无极桩,在三体式中要求做到三圆、三催、三尖、外三合和内三合。在外形姿势上要体现出十二形来,要有熊顶,龙颈,猴眼,乌嘴,燕膀,鹰爪,蛇腰,虎胯,鸡腿,马足,龟尾,蛤蟆肚之势。定步劈拳要做到滚、柔、撕、炸,捋、带、钻、横。师父没有文化,武功不是一流的,但是人品是一流的,从不持武耍恨。</p><p class="ql-block"> 当时冯兄的日子过得很艰苦。三口人住八九平米的房子,屋子里一张双人床,一个八号炉子,一个水缸,一个写字台,一把椅子把屋子摆的满满的。只有一个人站三体式的地方。我在屋里站桩,冯兄只能坐在床上或椅子上指点。如果嫂子也下班回家,那只有到胡同里打拳了。冯兄饭量很大,白水揪面片吃大半锅。听冯嫂说他们结婚前新女婿第一次上门曾经把丈母娘一家四口人吃的米饭让他一个人快吃光了。所以他经常在生产一线干活,为的是粮食定量高点少饿肚子。我那时候饭量也大,一顿米饭半斤不饱。我父亲总认为我把上班带的饭分给工友吃了。有一天晚上下班练完功回家,大家已经吃过饭。我自己煮挂面吃,一斤挂面吃了个精光。父亲见了说“够不够?屉里还有我明天上班吃的糖饼。”我闻听把两张糖饼也吃了(有点逞强)。从此父亲方相信我能吃。那年月是菜里没油,饭里报仇。半大小子,吃过老子啊!</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到了一九七三年。我报名参军入伍,想到部队锻炼自己。在离开张家口之前的那段时间冯兄赶着教完了我形意五行连环拳,十二形,大枪,比丘剑。</p><p class="ql-block"> 当兵期间我一直坚持炼功,与冯兄有书信来往,他邮寄过手抄本的《形意拳讲义》《易经筋》《岳武穆形意拳要论》让我自学。并且在信上讲一些炼功体会,约定三年后见面比比看。在他的影响下我才渐渐明白习武健身的道理。对师父讲的不明白的地方有了进一步认识。知道形意拳不仅是搏击术,同时也是提高身体体能的健生术。回想起来在这个时期只是丰富了知识,实作上只是盲修瞎练。</p> <p class="ql-block">  在部队每当探家时都去看望师兄,他的功夫与日俱增。他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也是一个很有悟性的人。虽然我们都是业余爱好者,可他不一样。已专业化的标准要求自己,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一个劈拳就是几里地。别人练上一遍,他便能够从中看到内在的精华,化为己用。并能够举一反三,让武友们十分佩服。这个时期我还是以锻炼身体肌肉为主的练功方法。</p><p class="ql-block">  1986年部队精简一百万时我转业回到了张家口市药厂上班还是个助理工程师,师兄已是高级工程师。并且因工作需要他又自学了英语和德语(大学学的是俄语)。他脑子特别好,悟性高,治学严谨,定力强。曾经拜访过很多高人。我知道的有形意拳名家孙禄堂之女孙剑云,杨氏太极拳传人李福元等。我为了追赶师兄也拜访了一些武术前辈,如偶遇关亨九老人。因为刚转业地方,忙于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人事关系。没有做到断舍离,忽视了内功的修炼,所以,始终未能赶上师兄前进的步伐。回来后我们又时常在一起交流练功体会。每次见面都对我有很大启发,如同补充了能量,充满了练功的干劲和希望。</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怪,他的工作也忙,武功却也在不断增长。有一次我们几位武友在冯兄家切磋武功,冯兄给大家做了一个劈拳示范,楼板震的嗡嗡响,随后楼下找上来了,说他家的吊灯给震掉了。可见功力深厚。这我才知道形意拳在内功上下功夫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起初,冯兄以他的知识和体悟和我在一起谈论的都是武功有关力学的问题(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和速度加速度问题,后来进一步发展到能量守恒(动能、势能)和重力加速度在武功技击和养生问题上的应用。再后来我的内功跟不上冯兄,知识上水平也有限,跟不上他的思路了。他已经体会到了意识与地心引力天人合一层面上的东西。并做出了重力线的设想,而且运用到技击实践中,做到形意拳的六合(整体力)。这就大大提高了实战对抗性。使我们很多武友都望尘莫及。师兄已经把内功修炼作为主要方法,所以功夫进展快。</p> <p class="ql-block">  以后,我考虑到现实情况中的实用性和工作忙炼功时间有限,我基本放弃了武术器械的学习和套路的演练,以桩功和散手单操为主的锻炼方式。实践证明功夫不退反进。</p><p class="ql-block"> 我师父活了八十六岁,师父常和我说的一句话是“炼功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每天每啊!”时到今日“每天每”还是我的座右铭。师父在世时曾经和我说:“小冯摸着门了”。师父没有儿子,晚年我隔半个多月就去北京一趟,推着他坐轮椅去澡堂子泡个澡,老人家别提多高兴了。去世当天师母给我发来电报,是我去北京带着北京的两个小徒弟给他送的葬,路上惊奇的发现从积水潭医院到八宝山公墓一路绿灯。师父仙逝后我时常去北京看望师母,师母晚年皈依佛门,一直坚持内功修炼。每次见面都提醒我内功养生的重要性,使我日后由武悟道受益匪浅。师母知道我老伴也在练功,鼓励我们要清心寡欲做到夫妻双修。叮嘱我们:坚持行、立、坐、卧,不离这个。“这个”指的是“静心”、“守神”、“撮谷道”。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极为推崇此法,他在《枕中方》一书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撮谷道的具体做法古人概括为“吸、舔、撮、阉”四字诀。即 “放松全身,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配合收气,舌舔上腭,向上收提肛门,稍闭气,然后慢呼,全身放松”。师母2005年圆寂,时年九十三岁,无疾而终。</p><p class="ql-block">修行不分佛儒道,只看方法妙不妙。</p><p class="ql-block">禅定舍掉贪嗔痴,自心一处丛中笑。</p> <p class="ql-block">  八九年我从药厂调回供电公司,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时间比较紧,炼功时间受到限制。九二年单位进行企业改革,因为我懂质量管理,把我推到了改革工作的前沿。在繁重的企业改业工作面前炼功又受到极大影响。渐渐无老本可吃。正如师父所说“炼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由于工作原因生活不规律,名利面前干扰了身心,身体状况开始走下坡。</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后,师兄离开了张家口,武友们聚少离多。回到了广东江门市新会区(老家)发展,临走还把自己研发的特种耐磨钢材料的配方教给我,希望我也能在改革的大潮中搞出名堂来。但是,守着供电公司这个铁饭碗怎么舍得放下,所以未能成行。一九九六年师兄回张家口办事见过一面,一试手俩人功力不可同日而语。他已经能够随心所欲地应对用意念控制我了。我一出手便失去重心,立身难稳。知他已功夫大成。不过我也在反思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年龄段是否适合形意拳这种练法。因为年纪大了过多发力消耗能量。赞成师兄说的“练、养、化”的观点。关键是我内功没有修炼到那个地步。知道自己内力不足而勉强发力使用的是拙力,拙力是伤身体的。事实后来证明年纪大了发力也一定要注意控制,否则,耗损元气,容易做病。在以后事实证明如此。</p> <p class="ql-block">  二零一七年一位癌友与我探讨抗癌经验时才得知冯兄的新联系方式,又通过环清与王其文取得了联系(现在已是国家武术二级裁判员,形意拳六段)。师兄给我寄来了他刚刚撰写的炼功体会文章汇编《形意拳整体内功》。书中提出了练养化一整套的形意拳炼功体会和方法。看后我才知道他一直在默默地下功夫。已经达到由武入道的高深境界。我感叹高级武功是需要天赋的,也是需要定力的。离不开坚定的信念,顽强毅力和坚韧不拔精神。没有放下俗情做到断舍离是不行地。所以真功夫只是凤毛麟角。成功和奇迹的背后都有一个不被人知的付出和努力。这就是我们很多人目前只停留在一般水平上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不幸的是2021年6月9号冯兄仙逝,过早的得离开了我们。享年80岁。因为路途遥远,不便交流,去世原因至今是一个谜。也许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吧!原因不敢妄加猜测。我们都是在用自己的肉体凡胎探索生命根本,希望将小概率事件变为可能。希望后来人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在修行悟道的路上方向不变,不断地向上攀登。</p><p class="ql-block">痛失亮勤兄,日夜怀念中。</p><p class="ql-block">昔日同练武,如今隔世情。</p><p class="ql-block">漫长修行路,无奈只独行。</p><p class="ql-block">驾鹤西去路,佛光照前程。</p><p class="ql-block"> 抚摸着师兄离开张家口回广州时留给我的天秤突然感悟到生命不是在于运动,也不是在于静,而是在于平衡。技击也是如此,不过是把握好动平衡和静平衡的关系,在破坏对手的平衡同时稳固自身的平衡。健康同样需要处理好阴阳平衡,营养平衡,心理上的平衡,能量平衡。总之,平衡了才能安定,才有安宁,才是永恒。</p><p class="ql-block"> 注:很遗憾仅有的几张与师兄在一起照片几经搬迁无从查找。视频2是海明禄师傅(小八十岁的人)练习形意拳之横拳。最后一张照片是我和王其文练完鞭杆后留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