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欣赏古典小提琴协奏曲

Tim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i>—— 2023年出席的第一场音乐会</i></b></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小提琴家兰德尔.古斯比</i></b><i></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小提琴协奏曲演出会现场</i></b></h5>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b>【自画像】-- 题在前面的自嘲</b></font></i></h3><br><h5><i><b>远远望去,一位音乐门外(老)汉,悄悄走进一座音乐艺术殿堂,怯生生地扒开一道门缝往里瞧,露出一脸欣喜、又一脸迷茫,不懂,却又按捺不住心动,那颗永无止息追求未知世界的欲望…于是就有了后来…后来的种种学习、探讨、音乐会场的身影、沉醉与欣赏…</b></i></h5> <div></div> 2023年钟声敲响时,我还在夏威夷度假的旅程中,家那边达拉斯市的 莫顿.梅尔森交响乐中心,已经在网上发布了今年音乐会的节目单。组织者骄傲地宣称新年将给艺术爱好者们新的惊喜,从舞蹈到音乐,从吸纳青年学生参与到提供家庭集体分享音乐艺术大餐,惊喜的类目琳琳郎朗,但最吸引我的还是交响乐/小提琴,她给我一种古典音乐的柔美艺术熏陶,也不乏西方乐器的美妙启迪。开年的一月份,他们将邀请世界顶尖小提琴手来达拉斯访问演出。<div> 2023年1月29日,这是莫顿.梅尔森交响乐中心本月最后一场古典音乐会演出,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机会难得,我和太太放下手头事务,脱下休闲服、换上"正装",满怀愉悦与期待,开车上路直奔市中心演艺中心。<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达拉斯市莫顿.梅尔森交响乐中心</i></b><br></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路上聊天》</font></b><br></h1> <div> 一路,高速立交桥纵横林立,飞速车流与高楼大厦的霓虹灯,似乎营造着大都市一曲宏大乐章,愉悦心境正在滋生出某种艺术氛围,我知道这是自己“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幻觉…,高兴,话也自然多了起来,我边开车边和太太闲聊…。<br> 我问她,“上个月咱俩出席了2个音乐会,你还记得吗”?太太说“那当然”, “怎么”? 我说,“对咱俩来说,今天的音乐会与前2个大有不同啊”?“何以”?太太一脸惊愕,于是我慢慢给她道来原委…。 </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上个月,那还是2022年末的12月3日,我们全家出席的音乐会,是一年一度的圣诞节流行歌曲演奏会 (Christmas Pop)。歌星们现场演唱的那些英文歌曲,轻快愉悦又耳熟目详,歌词曲调都让人朗朗上口,不仅咱们孙女孙子们喜欢的随之“起舞”,当时连我都情不自禁跟着哼唱起来。所以那场Pop演出,对观众我而言,熟悉而共鸣,可以说达到了能“欣赏且互动”的境界。<br> 随之另外一场音乐会,是12月20日的爵士音乐会 (JAZZ Featuring Naturally 7)。虽然来美30年对爵士音乐并不陌生,但对其艺术内涵其实似懂非懂。那天演出我还是很欣赏的,全员黑人歌手团队似乎带来了不同风格的“爵士”韵味,有新奇感,但对观众我而言,更多的属于去“体验”“感悟”爵士音乐,力图在“沉浸”中去理解。</h3> 今天音乐会,是古典小提琴协奏曲演出,在对音乐理解方面,可能对我有点深奥。古典音乐不仅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历史源远流长,音乐背景丰厚,虽然我曾把西方古典音乐作为孙女孙子早期启蒙的“教材”, 但其实自己了解甚少,实实在在的一位门外汉。<br> 我说:今天我来欣赏古典小提琴协奏曲,“动力”在于“学习”啊,看看现场能否从音乐旋律中听出点什么滋味名堂….?!太太听后大笑不止说:“嘿呀!得!得!打住!不就是听个音乐会吗?哪来那么多想法,累不累呀”?!“我来,就是休息放松来了”!看来这聊天缺乏共鸣,倒是可以用一句东北话歇后语概括:“白菜地捞(唠)大耙,棵(嗑)都捞(唠)散了”。<br> 过了一会儿,太太说:“其实我挺喜欢音乐会的现场气氛和人们聚集在一起的热闹,而且音乐厅那建筑艺术我也特别喜欢,你知道这个达拉斯交响音乐中心是谁设计的吗”?我当然知道,是世界著名建筑家贝聿铭先生,那是咱华人的骄傲啊!说着,我们已经来到了交响乐中心的停车场。<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走进莫顿.梅尔森交响乐中心</i></b><br></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走进莫顿. 梅尔森交响乐中心》</font></b></h1> 莫顿.梅尔森(Morton H. Meyerson)交响乐中心是由国际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建筑设计团队)与世界著名声学专家罗素·约翰逊(Russell Johnson)共同打造的,它已成为建筑艺术与声学效果完美结合的卓越标杆。中心的核心是尤金·麦克德莫特音乐厅,一个私密、声学效果异常卓越的表演空间,音乐厅的每个角落每个音响效果细节,都由著名声学家 Russell Johnson 精心设计充分表达,以期达到最高的声学质量效果,其设计的特殊元素神奇地为任何一场演出都似乎是“量身定制“地”提供了最美妙的声学环境。这个可容纳 2,062 个座位的音乐厅传奇般声学效果,使其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独奏家和指挥家演出的首选目的地。达拉斯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梵志德评价到,“这个大厅的音响效果可以与欧洲乃至世界的伟大音乐厅相媲美。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莫顿.梅尔森交响乐中心音乐厅</i></b></h5> 太太说的不假,坐在音乐厅里欣赏也是一种享受。身边游曳着的观众,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头老太太们,都是正装革履、浓妆艳抹,这些音乐艺术的忠实“粉丝”人群,在中心艺术建筑中似乎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道人文景观,到处散发着文明、艺术、友善、典雅的气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b></b></i></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小提琴协奏曲音乐会简介》</font></b></h1> 剧场里座无虚席,乐团成员也舞台上就位,看来音乐会很快要开始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音乐会开始前</i></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音乐厅里座无虚席</i></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高层观众席</i></b></h5> 我趁机浏览了一下介绍节目的小册子。今天的音乐会冠名为“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达拉斯交响乐团;乐队指挥是 卡琳娜.卡内拉基斯;小提琴手是 兰德尔.古斯比。关于这位乐队指挥和小提琴手,之前并不了解,所以我抓紧时间阅读了她/他们的履历。 <b><font color="#167efb"><i>乐队指挥:卡琳娜.卡内拉基斯(Karina Canellakis)</i></font></b><br> 颇有名望的交响乐团指挥家(Conductor), 以其充满激情的表演风格、娴熟的指挥技术、对交响乐的深度诠释而享誉国际乐坛。多年来“指挥”足迹遍布北美、欧洲、英国和澳大利亚许许多多最著名的顶级管弦乐队。她是荷兰广播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兼任伦敦爱乐乐团和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的客座首席指挥。曾与法国国家管弦乐团一起在香榭丽舍剧院以及卑尔根爱乐乐团和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全面上演了奥涅金的作品并获得广泛赞誉。在歌剧舞台上,卡丽娜在苏黎世歌剧院指挥了魔笛和威尔第安魂曲的全舞台制作与演出,在柯蒂斯歌剧院指挥了唐璜和费加罗的婚礼,并在布鲁克林学院举行了大卫朗歌剧《失败者》的全球首演的音乐会,2016年她获得了乔治·索尔蒂爵士指挥奖。卡丽娜也因本人其精湛的小提琴演奏而为古典音乐界的许多人所熟知。今天她将在这里指挥全场三个古典小提琴协奏曲。 <br><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Karina Canellakis</i></b></h5> <b><font color="#167efb"><i>小提琴手:兰德尔.古斯比 (Randall Goosby)</i></font></b><br> 兰德尔.古斯比,首次登场于达拉斯交响乐中心。古斯比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毕业,九岁时就与杰克逊维尔交响乐团合作演出,13岁时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演出,在林肯中心Avery Fisher Hall人民音乐会上演奏《Young》赢得Sphinx协奏曲比赛最年轻的获奖者。他今年27岁属于新秀,却以其音乐才华的敏感度和强度、以其让音乐更具包容性和易于理解、以及把很多尚未被重视的作曲家音乐带到世界各地而广受赞誉。他合作演出过的著名交响乐队包括洛杉矶爱乐乐团、巴尔的摩交响乐团、底特律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他曾在好莱坞露天剧场、伦敦威格莫尔音乐厅、纽约第92街、旧金山戴维斯交响乐音乐厅、波士顿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演出或举办独奏音乐会。兰德尔·古斯比 (Randall Goosby) 是2018年青年音乐会艺术家国际选拔赛的一等奖获得者。2019年,他被年轻古典艺术家基金会评为首届罗比艺术家;2020 年,他成为了Music Masters大使,在英国各地学校指导和激励年青学子在音乐方面的追求。 <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Randall Goosby</i></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音乐会简介》</font></b><br></h1> 音乐会分上下两个半场,中间有休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节目单</i></b></h5> 节目单列出了即将演奏的古典音乐曲目,我们需要从三个层次来看懂它。(1)古典音乐<b>调性</b>:调性由字母表达,比如B大调或A小调,其中ABCD代表了调的音高低。(2)古典音乐<b>调式</b>:调式由大小表达,“大或小”。调式决定了音乐的风格。比如大调,代表的风格是明亮的、阳光的、男性化的;小调,代表的风格是温柔伤感的、女性化的。以上是欧洲的主要调式,在亚洲等其它国家,也许会有不同的调式,正因为调式不同,也就形成了各个国家独特的音乐风格。(3)古典音乐后面<b>字母与数字</b>的涵义:“Op.”代表作品的意思,紧跟其后的”数字”,代表作曲家作品的排序号码。比如上面音乐会曲目表中首先演奏的是作曲家安东尼. 德沃夏克的作品:“木鸽/野鸽子”, 在他所有作品里排序第110号;接着演奏的是柴可夫斯基作品,在他作品中排序第36号。<br> 按上面原则解读,今天音乐会上半场是小提琴家 兰德尔.古斯比 专场演出,小提琴与交响乐共同演出两部作品。第一部:安东尼. 德沃夏克的“木鸽/野鸽子”, Op110 (注释: 作者的第110作品); 第二部: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 (注释: 作者的第35部作品), I.中和的快板;II. 坎佐内塔: 行版;III. 终曲:活泼的快板。<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音乐会马上开始,乐队指挥和小提琴手即将入场</i></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上半场演出实况》</font></b></h1>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交响乐演奏第一曲<br></b><b>安东尼. 德 沃 夏 克(ANTONÍN DVOŘÁK)<br></b><b>《木鸽/野鸽子》(The Wood Dove)</b></font></h3> <b><i><font color="#167efb">《作曲家简介》</font></i></b><br> 安东尼.德沃夏克(1841年9月8日-1904年5月1日),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吸收了故乡波希米亚民歌的影响,以有效的方式完美表达到他的交响乐作品中,再现了一个民族的特色。其代表作有第9号交响曲“新世界”、“大提琴协奏曲”、“斯拉夫舞曲”、歌剧“露莎卡”,被认为是他那个时代創作最為全面的作曲家。<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ANTONÍN DVOŘÁK</i></b></h5> <b><font color="#167efb"><i>《音乐作品的故事背景》</i></font></b> Wood Dove在四个与情节完全对应的音乐小插曲中,将Erben的寓言故事戏剧化, 大致情节是:一个女人毒死了她的丈夫,并在他的葬礼上假装悲伤。其实她早已迷上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一个开朗的乡下人,他们调情嬉闹,在一场喜庆的乡村婚礼中达到了高潮。但随后一只鸽子出现在她第一任丈夫的坟墓上,不动声色地唱着同一首悲伤的歌,最终守寡的新娘悔恨不已,投河自尽。尽管故事以这种悲惨的基调结束,但德沃夏克的音乐演绎却附上了一段充满希望的音乐尾声,或许以此暗示未来某种形式的救赎。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德沃夏克与他的作品:木鸽 -- 摘自网络 </i></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上半场演出开幕</i></b></h5> <b><i><font color="#167efb">《边品边欣赏》</font></i></b><br> 这个C小调演奏,开始行板缓慢而阴森,随后乐曲上升和下降起伏,表达着“诅咒主题”场合下的悲哀与庄严;情绪随乐器和声不断变化,而“诅咒”的主旋律一直存在。有一段爱情二重唱,代表凶残的寡妇和年轻人的短暂求爱和婚礼。当唤起审判木鸽时,庆祝活动突然结束,两支长笛、竖琴和双簧管,不停地歌唱着新娘的大罪,这让“不幸的人自己找到了坟墓”。在随后的行板中,由小提琴独奏配音,表达了内疚的女人坦白了自己的罪行,然后如释重负而投河自尽。最后重演开场主题和葬礼进行曲,似乎说罪魁祸首也是受害者,在尾声中切换到大调,暗示即使诅咒无法解除,让罪罚减轻也是留有的希望。<br> 我屏息聆听着小提琴独奏的抒情与交响乐的时而低沉时而激昂的旋律,头脑中想象着音乐所要表达的故事情感,时而注视时而闭目,努力让自己“沉浸”、沉浸在交响乐的世界中…力图去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故事…; 偶尔猛然醒来, 看看周围, 那些西装革履的老头老太太们同样在专注着、陶醉着,这让我颇有感慨,是这些熟悉的乐曲旋律,让他们在人生中一次次产生共鸣?还是乐曲唤醒了他/她们青春岁月的记忆?<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交响乐首曲演奏尾声</i></b></h5>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交响乐演奏第二曲</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 </font></b></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167efb">(PYOTR IL'YICH TCHAIKOVSKY)</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167efb">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 35</font></b></div></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PYOTR IL'YICH TCHAIKOVSKY</i></b></h5> <b><font color="#167efb"><i>《音乐家简介》</i></font></b><br> 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最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出生于俄国乌尔拉地区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当地矿厂的工程师,母亲原籍法国,喜欢音乐会弹钢琴。柴科夫斯基从小就非常喜欢音乐,但不得不遵从父亲意愿入读彼得堡法律学校,后又成为财政部的官员,直到二十三岁才入读带有西欧派倾向的安东·鲁宾斯坦创办的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后得到富婆梅克夫人精神和经济上无私的资助而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才华大为绽放,作品成果累累,英国剑桥大学于1893年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同年突然逝世,享年53岁。现在世界人们耳熟目详甚为喜欢的诸多音乐作品,竟然大多出自柴可夫斯基之手,例如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管弦乐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意大利随想曲》;交响曲《g小调第一交响曲“冬之梦”》、《D大调第三交响曲》、《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等,名副其实古典音乐大师。来美国后我曾带着孙女孙子多次观看了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百看不厌,孙女还曾在北卡州《胡桃夹子》的公演中扮演小青鸟角色,所以感到倍加亲切。<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芭蕾舞剧天鹅湖剧照(摘自网络)</i></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剧照 (摘自网络)</i></b></h5> <br><b><i><font color="#167efb">《音乐特征与艺术风格》</font></i></b><br>柴科夫斯基的管弦乐曲鲜明流畅绝美,以强烈的情感抒发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其中有一种人所共知的真诚,发自本性的深沉的爱,折射着他对社会现实深深的忧虑和对祖国与同胞的牵挂。他的作品表达了人民对历史事件和故乡祖国命运的关注,帮助人们在专制制度压迫下保持尊严,并且与社会不公正抗争。他把自己的感伤、怀旧、思乡、绝望以及他纤弱的内在情感,与外部世界的可怕冲突甚至被压抑得病态的爱情,都用音乐语言切实地表达出来了。柴科夫斯基的音乐经常是在浓郁、震颤和压迫式的哀婉气氛中展开的,厚重的感情和明艳的对比,在一刹那间攫取了听者的耳朵。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基础上,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创作活动。他的音乐继承了肖邦的古诗情画意,李斯特的辉煌技巧,瓦格纳的和声因素,音乐风格统一,体现了欧洲浪漫主义的风格演变。柴科夫斯基本人也特别注重自身道德完善,追求精神理想,不满足于平庸的物质生命价值观。(取材网络/作者编译)<br> <b><i><font color="#167efb">《作品与音乐家轶事》</font></i></b><br> 这部曲子于1881年12月4日在维也纳首演, 最近一次来达拉斯交响乐中心演出是2021年4月22日至25日。据说柴可夫斯基只创作了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并没有一炮走红,而是被评论家们“打得遍体鳞伤”。然而今天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已跻身于该流派中最受欢迎的典范,其主题为无数流行文化作品增光添彩。<br>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曾与严重的情感危机伴随。当年这位37岁作曲家与狂热追求他的学生安东尼娜·米柳科娃结婚仅两个月后,由于他的性取向为同性恋而享受不了这种异性婚姻的幸福,相反痛苦无比地涉水进入结冰的莫斯科河试图自杀,多亏在弟弟和圣彼得堡精神病医生的帮助下,柴可夫斯基摆脱了这场灾难。<div> 几个月后,在他周游欧洲时,获得一位富有寡妇纳德兹达·冯·梅克(Nadezdha von Meck)终生赞助,每年发给他一笔津贴,让他可以从音乐学院辞去教职而专心创作。在接下来 14年里,柴可夫斯基和这位富有的寡妇交换了数百封非常亲密的信件,但从未见 面。在这段岁月里,柴可夫斯基与他的学生(情人)小提琴家约瑟夫·科泰克(Yosif Kotek)一起访问瑞士的克拉伦斯时,出现了强烈的灵感,仅用五天时间,他就完成了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随后一周完成了后二章。由于这部协奏曲中有丰富的双音、滑音、跳跃、颤音和不协和音而遭到评论异常苛刻,但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首演成功后,最终还是赢得了音乐界大人物的青睐。<br></div> <b><i><font color="#167efb">《边品边欣赏》</font></i></b><br> 乐曲以缓和的快板开场, 柴可夫斯基用小提琴奏出轻快的朗朗上口曲调,似乎来愉悦地戏弄着听众,然后很快演变成一个新奇颇具悬念的旋律,为独奏者的入场来铺平道路。接着是小提琴独奏出一段富有表现力的抒情,然后逐渐变得精湛的段落;在乐曲的发展部,是一段火热的华彩乐段,然后如同舞蹈般闪烁着光辉而结束。第二和第三乐章独特地以G调为背景,attaca演奏,以木管乐器发出的主题,如同小民谣;小提琴独奏引入美妙的但并非和谐的旋律,让人想起俄罗斯民间的舞蹈,这其实很难驾驭;标记为Allegro vivacissimo的结局,返回到D Major 的主调,目的来获得更多斯拉夫民族特色烟火。 <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上半场结束谢幕</i></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观众经久不息掌声,让小提琴家返回舞台,再奏一曲</i></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中场休息》</font></b></h1> 来到休息大厅,朋友见面聊天的,人们排队买饮料、喝咖啡的...,我和太太则坐在到那里放松放松,顺便再浏览一下后面即将演奏的古典小提琴曲介绍。对古典音乐背景的了解,有助于现场更好理解和欣赏古典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内涵。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太太在中场休息时候</i></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中场休息时在“预习”下半场音乐会内容</i></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下半场演出实况》</font></b></h1>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167efb">维托尔德·卢托斯拉夫斯基</font></b></div></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167efb">(WITOLD LUTOSŁAWSKI)</font></b></h5><div><b style=""><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 style="">“管弦乐队协奏曲”</b><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167efb">I. 内达,II.随想曲,III.帕萨卡利亚.托卡塔和珊瑚</font></b></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乐队登台就座</i></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交响乐团的人们》:请</i></b><b style="color: inherit;"><i>仔细观察</i></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i>乐队琴手/笛手/鼓手们 闲逸-可爱-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i></b></h5> <i><b><font color="#167efb">《音乐家作品与轶事》</font></b></i><br> 维托尔德·罗曼·卢托斯瓦夫斯基生于1913年去世于1994年,他是波兰著名作曲家和管弦乐指挥家,也是二十世纪欧洲主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曲作品包括四部交响曲、一部管弦乐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一些器乐作品、协奏曲、声乐套曲等,此外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指挥家。<br> 卢托斯瓦夫斯基(华沙音乐学院钢琴和作曲系毕业),幼年时期波兰尚处于俄罗斯帝国统治下,5岁时其地主绅士的父亲被布尔什维克处决,26岁时被征兵为军官学员上战场,被德国人俘虏后又逃回了华沙,靠在咖啡馆里弹钢琴谋生。1941年,他创作了他的第一部著名钢琴曲作品,即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随后的早期作品都被毁灭于第二次世界大战。1947年,他担任波兰收音机广播音乐总监时,大胆创作了无调性第一交响曲,但很快被掌权的共产党所禁播且被贴上了“形式主义者”的标签——一个可能被判处死刑的危险称号。于是他不得不屈服于国家指令,转向社会现实主义方向,将民间元素融入他的作品中。他说“我写了我能写的,”但“我不能随心所欲地自由写作”。即便如此,卢托斯瓦夫斯基仍然努力探索新的和声和结构,经过历时四年创作,他于1954年完成了“ 管弦乐队协奏曲”而一炮走红,确立了他在当代音乐界的地位。 当今世界这部“ 管弦乐队协奏曲”以其广阔的动态范围、引人入胜的对管弦乐和古典形式(如“走在大街上” passacaglia)的大胆改造而跻身于演奏和录制作品最时尚之列,今晚达拉斯音乐厅即将演奏的就是卢托斯瓦夫斯基这部杰出作品(2016年曾来这里演出这部作品)。 <b><i><font color="#167efb">《边品边欣赏》</font></i></b><br> 开场Intrada将马佐维亚民歌错综复杂的对位组合成主题曲;中心乐章的“随想”是一个在奇思妙想之间灵活跳跃的噩梦的戏剧性谐谑曲,结束时不是砰的一声戛然而止,而是男高音彼此倾诉的耳语低音鼓。结局相当于前两个乐章雄心勃勃的综合,以竖琴和低音提琴静静地开始,然后引进产生15个关联变奏的passacaglia 主题,接下来强劲欢快的托卡塔引出阴沉、巴托克风格的合唱,由木管乐器演奏,协奏曲以高音收尾,整个管弦乐队以欢快的尾声结束。<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指挥家的风采</i></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激情洋溢</i></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谢 幕》</font></b></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终场谢幕</i></b></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题外一则》</font></b></h3> 音乐厅邻座的年轻女士,来参加音乐会时还手拿一本《1984》随时阅读,这是几十年前乔治.奥威尔撰写的抨击专制制度的经典名著。这个小小的现象,让我们窥探到目前在美国的一种社会思潮,俄乌战争以及专制政体的全球扩张野心正在惊醒年轻一代,警惕/不忘历史,让人类自由民主平等的美好普世价值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