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陈炜</p><p class="ql-block">著名的园艺学家、植物学家、探险家英国人Ernest Henry Wilson(尔勒斯特·亨利·威尔逊)(1876.2.15-1930.10.15),在1899年至1911年曾四次到中国,用了三次进入横断山域考察。威尔逊被西方称为“打开中国西部花园的人”,对植物的研究和推广作出巨大贡献,为西方国家引种大量的园林花卉植物。1930年,威尔逊与妻子遇车祸不幸去世。他是西方中上阶层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被誉为“一位最成功的植物涉猎者”。他的中国西部之行,留下一条在植物学历史上意义非凡的“威尔逊”之路。</p> <p class="ql-block">1908年夏,威尔逊第三次深入四川西部,此行目的是为美国哈佛大学采集珍稀植物种子。8月,威尔逊一行从泸定、汉源、荥经、名山、邛州、蒲江、新津、双流回成都。是月10日正午,抵达邛州卧龙场时,威尔逊被场口的一座精美的牌坊征服,不由自主停下匆匆的步伐,他迅速支好三脚架,用那台笨重的玻璃片相机,将牌坊定格于永恒的时空,这张照片和威尔逊其它照片举办了多次展出,但对于它拍摄地点一直众说纷纭。有说是双流县的、有说是龙泉驿的。</p> <p class="ql-block">机缘巧合不如说祖宗有灵,凡事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平时我也爱在网上搜看古建筑方面的老照片,这张照片也曾几次跳入眼帘,但均匆匆一瞥而过。2013年1月,一天晚上,我在家中电脑前做文庙街策划方案时,查阅四川西老照片,这张石牌坊的照片又跳入屏幕,但这次我的视线却久久地停留在了上面,一种强烈的直觉,直觉告诉我这张照片一定和卧龙有关,和陈家有关,我自幼在卧龙场生活过,过去卧龙街景风貌在我脑海里留下了的痕迹,也听说过陈家在卧龙有一座花牌坊,我甚至仿佛看见了牌坊匾额上有“陈”字痕迹,但放大一看,照片相素过小,牌坊上字迹根本无法辩认,我想了很久,想到一个办法,将照片发到法国读书的女儿QQ,叫女儿想办法,还是年青人能干,女儿循着图片路径进入哈佛大学电子图书馆,找到这张图,然后用电子图书馆的网上放大镜,将牌坊匾额等文字提取出来,“旌表已故处士陈国琼之妻高氏坊”赫然在目,取出道光已酉年《陈氏族谱》一查,陈国琼、高氏清楚在册,激动之余,将照片彩照发送给卧龙陈肇楷、陈肇均等几个老辈子认证,反馈信息确认无误。</p> <p class="ql-block">很快我这一发现告知了陈瑞生先生,他十分惊喜,并告之白郎先生很久前就传了这张照片给他,但终因拍摄地点不能确定,故在报刊上一直没有发表。这下证据凿凿。陈瑞生先生又用了半个多月时间,用碎片提取拼接方式,将近千余碎片拼贴,还原成高清大图,珍贵影像牌坊上所有对联、题字、飞檐,吻兽、戏曲人物、雕花等每一处细节更加清晰展示在现代人面前。接下来,陈瑞生先生又找到当地知情人实地调查了解,并专门采访了牌坊主人几个直系后人陈克枢、陈祖昂、陈颖兄妹等知情人,查阅邛州、蒲江志和相关史料。撰写出上万字的《邛州大道与威尔逊之路——百年前进入西方视野的邛崃风物》文章。文中披露,陈高氏节孝牌坊照片首次公之于众是在1911年11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们将此照片刊载于当月杂志。文章结尾,陈瑞生先生动情写到:“威尔逊留步定格的一瞬,晚清的碎影有如时光交流难回,席永君、白郎、陈炜的高谊,方林峰的帮助,陈楚的细心以及陈氏族人的倾力配合,使我的寻访之路柳暗花明,扫描邛州大道多层、多义的从前,建筑艺术成为回望的准心和历史依据。百年影像迎对故土,我有幸目睹邛崃迄今最早最为清晰的山河大地。</p> <p class="ql-block">威尔逊这张“陈高氏节孝坊”照片是迄今为止邛蒲两县发现的最早的风物建筑照片,也是邛蒲两县风物展现世界的第一张照片,对两县乃至历史文化、四川建筑艺术、地理交通、文风物等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临溪漕陈氏家族,更是一种标志性物证与精神内涵的象征,照片牌坊上大量信息,佐以《陈氏族谱》、《陈氏功名薄》和《蒲江县志》,以及陈氏老人口碑描述,昔日陈氏家族的荣恩与辉煌便跃然纸上。为了较为准确还原这座建筑的尺寸,我吩咐公司设计员高微用古青砖尺寸套算出了整个建筑的比例:节孝坊建筑总高基础至宝顶顶点约12.5米,其中宝顶1.5米,建筑主体11米;建筑总宽度(左右柱子外侧)约8米;中央拱门宽约2.7米,高约3.6米;左右两侧拱门各宽约1.3米,高约2.2米。建筑为青砖瓦结构,四柱三拱门 ,三重檐加宝顶。装饰用了砖雕、石雕。檐口上均挂有铜风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座牌坊仅有的少量文字包含了大量信息,最上匾额题“圣旨”二字;下题“节孝”; 右拱门上方题“白壁”,左拱门上方题“青松”。中央门楣上方匾额题“旌表已故处士陈国琼之妻高氏坊”,系由四川直隶邛州蒲江县儒学正堂教谕周伐文和训导蒲柏青联名题写;其中周伐文的“伐”字,蒲柏青的“青”字是请胡立嘉老师辨别确认。最为关键之处在于后面子孙名字,前面几个有很好的光线照射,十分醒目:“(孙)用中、用讳;曾孙泽周、泽霖”,其余字就由于阴影遮蔽,完全看不见了。一切仿佛天意的安排,因为这几个名字,就把节孝坊主人上至始祖,下至今人一脉理通了,接上了,其生平事迹自然从有关资料中查获。清光绪《蒲江县志》记载:“卧龙场,县西北四十里,南路通衢,半隶邛州。“民国五年(1916),杨子元《蒲江乡土地理读本》 记载:“卧龙场接壤临邛。上场隶邛崃,下场隶蒲江。蜀藏往还必经之区。驿路飞花,冠盖横纵,吾蒲北境繁华地也。” 清光绪《蒲江县志·卷三·节孝》记载:“高氏邑处士陈国琼妻,琼亡氏年二十,事翁姑尽礼守节三十二年,教子盛廷游泮随食廪饩。”杨子元《蒲江乡土地理读本》云,卧龙场“环场隶蒲者,二百九十二户,学校一、祠庙三、节孝坊一,为处士陈国琼之妻高氏立。”</p><p class="ql-block">再看牌坊上的对联,中央拱门两边主联由其由清翰林大学士,有“天子门生”之称的伍肇龄(字崧生)(注)题撰,上联“当两宫尧舜之时大节觥觥式邀天宠”,下联“近三南江汉之地崇坊矗矗聿着母仪”,落款“翰林院编修壬子科顺天乡试同考官通家姻侍生伍肇龄顿首拜书”; 左右两侧拱门对联是“水汲蒲泉心比洁,竹围筇竹节同坚”, 落款为“赏戴五品蓝翎现任福建松溪县巡政厅从堂侄煜华顿首拜书。其“厅”字模糊不清,还是由胡立嘉老师反复辨认,最终认出并确认无误。在《陈氏功名薄》中也查实了煜华“巡检”职务。据我父亲陈先喆说,山扁上七个龙门子都是亲房,有人在福建做官,每逢大喜之事,福建就会送贺礼回来,牌坊砖雕是从福建那边运回来的传说也就有由来。,节孝坊整个建筑体的宏伟壮丽、装饰及工艺的精美绝伦,对联意境高远及主联撰书人显赫的名声,都足以令路人注目 。每当风起,铃声就响起在这条茶马古道上,悠扬悦耳。</p> <p class="ql-block">这座牌坊的直系后人中有一位为大家所熟知,他就是今年四月份的才逝世的著名艺术家西丁先生,原名陈懋林,心字辈,临时漕十三代孙。陈懋林世系传承为始祖奇凤—芳毓—有—文元—瑛—允通—万象—家训—国琼—肇田(盛廷)—先祯(字用中,号少甫)、用韦(先字辈)—耀先(泽字辈)—懋林(笔名西丁,心字辈)。牌坊主人陈高氏乃是陈懋林高祖母。陈懋林的伯爷陈用中(少甫)是拔贡,曾经任国民政府四川省参议员,,是我族 “和鸣小学”的发起和主办人,热心于修桥修路、开仓济民等地方公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用中(少甫)之孙陈克枢生前回忆,该牌坊建于清光绪年间,约在公元1890前后由高祖陈肇田(盛廷)为母所建,1963年被一位陈家女婿的乡干部下令拆毁,想用其砖石修建卧龙大礼堂,但折下来后,成了一堆废料。尺寸也不符,最终被丢弃,不知所踪。牌坊存世73年。</p><p class="ql-block">也许从来没有人会想到,百年前卧龙的这座节孝牌坊、因一位英国人拍摄一张照片传播世界,影像得以存留;而一个奉圣旨而建的精美建筑,被一个乡干部开口一声令下就灰飞烟灭;沧海桑田也不过如此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