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时代和八九十年代不同,那个时代,国家的经济远不如现在活跃,人们的物质远没有如今的充裕,教育资源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也是天差地别。</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夏天能得到一毛钱的冰棒如获至宝,吃完了还要在棒子上咂两口😛;那时候,兄弟姐妹几个人接替着穿一件外套是常事,捉襟见肘也不是难见的事;那时候,一块红薯要和兄弟姐妹分着吃,一支铅笔用笔盖套着写到最后半厘米,一个布袋子当书包可以用六年……放学了,孩子们不能直接写作业,还需要做完很多的家务,放牛,喂猪,割草,打猪食;农忙时节,可能有很多孩子还需要下地干繁重的农活,收稻子,插秧,施肥,晒粮食,收粮食,全家都得上。但是,大家劳动的热火朝天也充满了欢声笑语,我们有太多的乐趣在田野里。收割后的稻田地里到处是泥鳅,泥巴上的任何一个小洞都可能是泥鳅或黄鳝的入口,我们可以像隧道工一样按图索骥,并且能收获满满,那些一年吃不上几顿肉的年代,满载而归的泥鳅意味着绝世的美味佳肴😍,在野趣的快乐面前,满身的泥巴满脸的汗水都是快乐的点缀。</p><p class="ql-block"> 说到收稻子的乐趣我还能想起我的父亲为我扎的草人,那时年方记事的我也是个小娇娇,是父亲的掌上宝。那年的农忙时节,收成很好,稻穗🌾都被压弯的腰,沉甸甸的站在稻田地里,那个炎夏,一家人都在忙活水库边那块地的收割,祖母带着我给大家送水送瓜,我提着水壶,屁颠颠地跟在祖母后面,到了地方父亲见着我们来高兴的紧,喝了几口水趁着大家休息的时间三下五除二用稻草给我扎了个草人,还搭了个小城堡,能容我钻进去,这样的玩具制作让我对父亲充满了崇拜,再加上父亲年轻时经常要对家里的柴油机碾米机拆拆修修的,总觉得他的手太神奇,觉得他就是伟大的魔术师。回忆起来,光这一件乐事都够我回味半辈子了,每每想起都让我觉得童年无比的幸福,无比的感念父亲。所以,很小的时候出于对父亲的崇敬,一般也很听父亲的话,不光是学习也好,叫我练字也好,都会谨遵父命。所以,至今也感恩他用勤劳的双手为我创造的美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让我能顺利的走过人生的各个关节。</p> <p class="ql-block"> 提到上学,那个年代,也不是人人都有这机会的,我们那代人上学的时候,很多地区还没完全普及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经济非常拮据的家庭可能几个孩子只能一个人上学,而且是举全家之力供一个孩子求学。现在的很多孩子觉得上学苦不堪言,但那个年代,读书求知识是唯一能跨越阶层改变现状和命运的途径。尽管如此,受限于经济文化环境,祖辈辈对文化对教育的轻视以及他们视野的局限,好多有机会读书的孩子也没办法正视受教育的重要性,真正能够通过求学走出去的改变命运的学子并不多。</p><p class="ql-block"> 作为八十年代求学的见证者,我看到很多的家长为了追求眼前的物质和利益,轻易让孩子辍学,让孩子十几岁就出去打工挣钱,有个别是真的经济窘迫,有的是孩子无心继续学业,但很多辍学的孩子是渴望知识想上学的,是被强行推入社会,家里并不是真的到了那种困顿难以为继的程度。</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孩子们处在新的时代,在中国制造、基建狂魔的大背景下,物质相对八十年代已经极大的丰富了,很少有吃不饱穿不暖的,更多的是营养过剩,过度的肥胖。很多富裕的家庭,孩子们吃穿用度要求上等,处处攀比,要求名牌,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让人不禁担忧,物欲横流的当下会把儿童少年的心荼毒成什么样?整个社会都充斥着强烈的物欲,教育也出了问题,</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教育,我查阅词典得知: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是为人而培养人,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中国的现行教育的弊病有目共睹。其主要方面有两种。本身的教育机制存在问题,教师的自身素养有问题。我国的教育制度的实质是应试教育,是为了选拔为国家服务的知识型人才,它的作用,在这太重功利的时代添上了沉重的一笔。这种教育,只会教导学生学习“有用”的东西,“无用”的东西简而代过。“有用”的东西包括金钱,知识,职位“无用”的东西包括品德,人生,人格在这种教育机制下,浮现的,是急功近利的社会现象,人人为了追求金钱,地位,从而放弃品德,人格,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尔虞我诈,从而丢弃了人性纯粹的爱与善意,“碰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金钱,不惜丢弃自己的人性,利用人本身的善意来赚取金钱,甚至于害人坐牢,导致现在人人自危,即使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也因为害怕是“碰瓷”而不敢伸出援手,而这些,中国的重视物质不重视品德的教育机制理应为其负责。善良的人不敢善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是神圣的地方,是知识的殿堂,散发出鲜花的芬芳。可在我看来,如今的学校,是谋利的地方,是作业的殿堂,散发出一股铜锈的臭味。学校的本质不再是为了学生本身,而是为了金钱,升本率。据我所知,有些美术类学校把全部的教育力量和好处都给了美术生,然而更过分的是,如果你的美术成绩不过线,就会把不过线的学生统一放在一个班里管理。理由是,不过线的学生会影响过线学生的学习氛围。我也是一个爱学习遵守纪律的学生,就因为美术成绩不过线而差别对待,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多么大的伤害。在其它学校,这种现象也层出不究,这无疑会培养学生的过度竞争和不平衡心理。而且,学校的教育机制化十分严重。有很多家长向老师提出修改作业题目方向的意见,就是提出可以布置一下情感类的题目,友情,亲情,爱情,不一定都是社会类题目。因为做多了未免会有一丝丝反感。而老师觉得这是由学科组组长统一管理的。而学科组组长也说,这是上面教育局统一要求的。而且,学校总是定各种资料让学生购买。作为一个学生,认真做好一本练习册比做五花八门的资料好的多,而他们却说,买有益处,不买有坏处。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基础教育围绕着中高考,重点考察知识的掌握和应对中高考方面的训练。其教育内容造成的“重知识,轻实践”,“重记忆,轻思维”,“重继承,轻创新”的不足,对考试分数的高度重视和过度的竞争心理,使整个教育思想和环境变得急功近利。对课本内容的过度崇向和对作业的过度依赖。让学生的生活充满了死板的精神,缺乏了创新型思维和文学思想,在我所关注的学生圈子,学生是极少关注文学的,其原因,是作业太多,没有时间看,还有学校的不提供和不引导,而文学对于学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文学能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自身思维的创新,而中国教育似乎并没有往这方面发展。 杜勃罗留波夫 说:“文学,是教育的伙伴,文学的发展和受教育程度的要求的发展,一向是平行的”。让学生的生活充满了作业,从而缺乏学习生活的时间,甚至于对生活一窃不通,白蜡烛不知为何物,而这,都是学校重视知识而勿视常识导致。其实人生的真正难题从来不是A.B.C,而是以后的独立生活。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而不是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书籍教育让人免于愚昧,而生活教育则使人摆脱粗鄙,对真正的教育和对人们的幸福来说,二者同样的有益和必要,而不是单单为了应试而教育,而中国即脱离了书籍,也脱离了生活,中国的教育正离本质越走越远。 </p> <p class="ql-block"> 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真正的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如培养一定的世界观、道德和人类公共生活规范,养成一定的性格和意志、习惯和兴趣,发展一定体力上的本质等等。在我看来,中国教育的本质问题,应是教师自身的问题,中国的教育机制在哪都是一样的,而一些学生的智育和德育一样优秀,就在于教师的不同(我不是评击教师的优劣)不同不是指学位和知识,而是思维的不同,优秀的教师会更注重灵魂的教育。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才是教师教育的本质。一个思维优秀的教师。他不单单教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教导学生学习品德,人格,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还注重实践教育,并且以身作则,在生活中贴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这不但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激发学生本身的爱与善意和求知欲。兰会云“80后硬核”网红老师。他把网红歌曲作班歌,带全班学习通宵打游戏,毕业之后和学生们骑行1800公里。在枯燥的高中生活中,有这样一位变着花样丰富学生生活的班主任,无疑是十分幸运的。而且,班级在兰老师的带领下,从高一时期的差班,乱班,到高三毕业时纪律严明团结善良的团队,这些,都是兰老师独特的教育方式和魅力完成的。这种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能够培养最接近理想的人格,帮助受教育者获得把握外部世界的能力,与外部世界建立最良好的关系,还能培养学生们敢于面临挑战,勇于面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精神。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如是说。最好的教育就是让生命怒放。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陶行如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陶行知遗憾的是,这种教师只是昙花一现,更多的教师只是在为了教学而教学,他们的教学仿佛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达到学校派发下来的成绩线,不惜以各种补课,堆积如山的作业来压在学生身上,然而,他们说,我是为了你们好,真的是这样的吗?在这疫情期间,老师的教学弊端便显露出来了。没有作业的学生仿佛长了翅膀的老虎,无拘无束,然后,老师发现了,作业来了,于是,我们心怀悲痛来面对这海量的作业。然而,效果却不尽人意,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学的不足,他只会培养你学习,不会培养你爱好学习的乐趣,其后果就是在没有了老师之后,学生就不再自觉的学习了。教育更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把知识忘记了之后,剩下的东西,才是真正学到的。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一个优秀的孩子,会弹钢琴、跳舞、画画,考上重点高中,高考又名列前茅,后又考上国外优秀大学读研,父母亲荣耀了,感觉孩子很优秀。认为孩子不到45岁可能就是一个副处级干部了,不到50岁就是个正处级干部了,可最终孩子进了监狱……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我们要的吗。然而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教师既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做有灵魂的教师,就是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有灵魂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有“尚贤砺业”的精神,将爱与责任作为自己职业的灵魂,始终充满育人的幸福感,有道德并能够坚守教育的道德底线。有灵魂的教师,要始终专注于学生生命成长的本质,专注于唤醒学生的独特,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象贤中学教师师德败坏也是教育弊端的重要原因教师们走形式主义,上课了来,下课了走很少会去关心学生对好的学生优先对待,对坏的学生恶劣对待学生犯错从来不去了解原因只是一昧的责罚为了职位和工资一味地迎合邻导不切合实际的教导学生甚至于诬骂和冤枉学生从来不去真正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况今日的教师队伍的素质并不容乐观,我担心的是,今日的学生在将来回忆自己的人生岁月时脑中不再会出现值得感念的老师形象。</p><p class="ql-block"> 最后献上周国平老师的对现代教育的看法。是到全民向教育提问的时候了,中国现行教育的弊病有目共暏,有什么理由继续忍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今日中国,教育是最落后的领域,它剥夺孩子的童年,扼杀少年人的求知欲,阻碍青年人的独立思考,它的所作所为正是教育的反面。</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中国的教育机制能重视精神教育,创新教育,文学教育,做到智育德育一起抓,学校要消除差别对待,符合实际的合理教学方式,教师要激发学生爱好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动不动就作业,而且,还要注重师风师德,真正做到教育学生。也祝愿今后的学生青春不再是苍白的,不再记得是天天考试而是留下特殊难忘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