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河沿窑址 ——伴随在丝路上的古瓷窑之二

七公

<p class="ql-block">据媒体报道,年前黄河宁夏段内第20座大桥,也是单跨径最大的斜拉桥主桥在中卫下河沿合龙。中卫下河沿这一地名,再次被人瞩目。三年前我和酋长自驾,沿黄河溯流而上,调查甘宁一带西夏时期军、商古道及古窑址时,曾顺路寻访了“下河沿窑址”。正巧,这几天我也在为配合整理当时所拍照片,搜集了一些相关资料。</p><p class="ql-block">下河沿窑址,当地百姓称“老窑沟”,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下河沿村。上世纪末,宁夏地方考古业者曾对下河沿古窑址进行过专业考察。当时,随着《中国文物报》一条《中卫发现一元代瓷窑遗址》消息的发表,引起考古界和瓷器收藏家关注,由于考证不足,发布消息者认为这里最早是元代窑址。2005年,国家博物馆研究人员与宁夏自治区和中卫地方有关人员联合,再次考察了下河沿窑址,获得一些新资料,在2007年第一期《文物春秋》杂志上发表《宁夏下河沿窑调查》,依然确认该窑大约创烧于元代晚期,兴盛于明代。</p><p class="ql-block">然而,上述论证引起诸多疑议。近年,民间有文化、古瓷学人多次对此窑进行考察,并称发现了西夏时期的窑址。研究者认为,从该窑遗址地表遗留的瓷器残片来看,烧造的瓷器,有粗细之分。细瓷主要出现在西夏窑址上,元代有少量的细瓷,与考古史料比对后,更有人认为中卫老窑沟的西夏窑应为西夏官窑。这一结论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至于该窑场何时衰退,则无从考证,现场与牧羊人交谈得知,上世纪中期已衰落至消亡。</p><p class="ql-block">老窑沟,古称“炭山”,是一片土石丘陵,范围约17公顷,窑址约20多处。这里原本盛产低灰、高密度、高发热量优质无烟煤,和北方的大多数地区一样,煤层中伴生有大量瓷土,瓷窑随之兴起。在窑址傍的一条沟里,留有采挖瓷土痕迹,地表遍布瓷片、煤渣、废弃窑具,瓷片堆积层最厚处约有十余米。窑址北面隔黄河是腾格里沙漠,虽处于干旱区,但地下水蕴藏丰富,水位高,附近至今还有几处放牧饮用泉水,可推见当年窑场用水不存在问题。</p><p class="ql-block">下河沿窑址,地处宁、蒙、甘三省的交界,距离下河沿黄河码头2km。自北魏始通河运,隋、唐、西夏及元代,河运业倘或与西段“丝绸之路”相连,下河沿码头是黄河水运要冲,从下河沿黄河渡口摆渡到北岸就是“西通兰凉驿路” (古代通往兰州和武威,专门传送公文,给马车之类通行的道路,也做驿道)。唐以后,中卫驿站又承丝绸之路南北交叉枢纽。以此为中心在周边数百公里范围内,都发现过有西夏文字或纹饰特征的瓷器。那么问题来了,下河沿窑瓷器会不会有可能往西部甘、青运销?抑或北进蒙古草原牧区,又会不会沿河运到青铜峡上游口岸,再经金积、银川、石嘴山,一直到河套一带?地理环境、交通运输、通商贸易条件的优势,也许是下河沿窑口烟火相续千年的根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