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近水,那些人那些事(二十七)

吴保平

<p class="ql-block">  漂洋过海来看你(连载三)</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镇馆三宝之二《胜利女神》,也是三宝中体量最大,气势上最具震撼的一个。这尊雕像看上去体态轻盈,翅膀翩翩,几乎感觉不到那翅翼是沉重的石块,艺术家借由飞扬的弧线使石块的重力消失,变成向上升起的羽毛,在风中扇动,仿佛使观看者一同飞扬起来。但其实这是一尊巨大的大理石雕像,高5.57米,重32吨。</p> <p class="ql-block">  《胜利女神》是希腊化时期留存下来的著名杰作的原作,被奉为稀世珍宝。这尊雕像于1863年发现于爱琴海北部的萨莫色雷斯岛,原作原来高高矗立在海边悬崖上。最早只是碎块,后经多年修复才得以重新站立起来,但仍然缺头少臂(1950年仅有一只手臂被找到)。雕像的作者难以考证,创作年代至今也没有最后定论,但大多数意见认为是大约在公元前190年,为纪念塞浦路斯海战的胜利,罗德岛的雕塑家创作了这尊胜利女神像,把它竖立在该岛上,《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便由此得名。该雕像尽管已失去了手和头,但看得出她正迎风展翅,昂首挺胸,向世人宣告一场战争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胜利女神迎风微微前倾身躯,健美的胸部披着薄薄的长袍,体魄健壮而又不失轻灵,富有质感。女神虽然失去了头部和双臂,但在人们的眼里它仍是完整的。虽然胜利女神是希腊雕塑中的常见题材,但这一尊却与众不同。雕像的构思十分新颖,底座被设计成战船的船头,胜利女神犹如从天而降,在船头引导着舰队乘风破浪冲向前方,既表现了海战的背景,又传达了胜利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 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她上身略向前倾,高高飞扬的雄健而硕大的羽翼,都充分体现出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海风似乎正从她的正面吹过来,薄薄的衣衫隐隐显露出女神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衣裙的质感和衣褶纹路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很难想象那是冰冷坚硬的石头。</p> <p class="ql-block">  作品的构图也十分成功,向后飘扬的衣角和展开的双翅构成了极其流畅的线条,腿和双翼的波浪线则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加强了前进的态势。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仿佛赋予了石头以生命般勃勃的活力,胜利女神每天受到成千上万人的瞻仰,成为已知雕像中表现热情奔放与动态最为知名的作品,令后人在面对这尊高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时发出由衷的感叹!</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说说卢浮宫第三件镇馆宝贝《蒙娜丽莎》,世界第一名画,也是卢浮宫里永远人头最攒动的地方。如今任何人只要走进卢浮宫跟着人群走到德农馆的二层第六展厅中,就会看到一片黑压压的人头,没错,人群高举手机镜头方向前方就是那幅世界闻名的名作——《蒙娜丽莎》</p> <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31日中央电视台播放过一条震惊世界的新闻。据悉,当地时间5月30日,在当天参观《蒙娜丽莎》的人群中,一个化妆成老妇坐着轮椅的人突然站起来,将奶油蛋糕抹在了作品前面的防弹玻璃上。现场一片哗然。庆幸的是,因为有防弹玻璃的保护,画作在这次事件中没有遭到破坏。</p><p class="ql-block"> 据现场目击者表示,这个男人当时“扔掉假发,手拿着某种奶油蛋糕冲向了《蒙娜丽莎》”。而当男人被安保人员带走时,这名破坏者开始大喊大叫:“想想地球吧,艺术家们都想想地球,所有的艺术家都要为地球考虑,这就是我这样做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被带走的破坏者(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涂抹的奶油(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安保人员在擦拭蛋糕(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  这不是《蒙娜丽莎》第一次遇险和遭到破坏。</p><p class="ql-block"> 1911年,卢浮宫的工匠佩鲁吉亚把《蒙娜丽莎》藏在裤腰里偷走了。这名工匠不是江洋大盗,也不懂艺术,就是一时意起偷走这幅画。工匠把画藏在自己的住处,也不敢出售。在偷走《蒙娜丽莎》大约两年半后,佩鲁吉亚鼓起勇气给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位艺术品经销商寄了一封信。艺术品经销商和一位美术馆馆长召开会议,发现这是真的《蒙娜丽莎》。佩鲁吉亚返回意大利后被警察拘捕。因这起偷盗案,《蒙娜丽莎》几乎被全世界媒体关注,天天上头条,成为多年的热点。大家从这宗失窃案,开始关注《蒙娜丽莎》的深层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1956年,曾有一名破坏者用硫酸泼向这幅杰作,这幅画的下部被严重损坏;数月后,一名玻利维亚人将石头砸向画作,导致局部颜料脱落。从那以后《蒙娜丽莎》一直被置于安全玻璃罩里,后来又发生了几起破坏事件:。1974年,《蒙娜丽莎》受邀在东京国家博物馆展出。当时一位女士因为不满博物馆的残疾人政策,朝上面泼了红颜料。2009年8月2日,法国卢浮宫又一次上演惊险一幕:《蒙娜丽莎》遭俄罗斯女游客“杯袭”,险些毁容。万幸的是,《蒙娜丽莎》分毫未损,那只来自卢浮宫的瓷土马克杯只是砸到了画作外面的防弹罩。</p><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巴黎卢浮宫为《蒙娜丽莎》安装了新的、更透明的防弹玻璃,玻璃罩周围射出的柔和的灯光,足以使观众看清画面的各个细节。在保护升级的同时,游客也能更好地观赏这幅油画。现在《蒙娜丽莎》已经成为全球保护系数最高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  列奥纳多·达·芬奇出生于1452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 达芬奇出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达·芬奇是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达芬奇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发明、土木工程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是人类历史上少见的天才、全才,人类智慧的象征。有很多人甚至怀疑达芬奇是从现代世界穿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穿越者,因为他的才能远远超出了人们所能想象的极限。徐悲鸿说张大千“五百年来一大千”,达·芬奇五百多年前就发明过飞行器和机器人。</p><p class="ql-block"> 2008年4月26日,在瑞士西部城市帕耶讷,36岁的瑞士人奥利维耶·维耶提-特帕使用由达·芬奇设计的金字塔型降落伞从距地面600米高的直升机上成功跳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达·芬奇</span>一心想要把他的艺术和智慧带进现实世界,光彩照人。他在31岁那年写信给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在信中列举了自己的各种才能,最后他还表示可为大公的父亲塑造一座骑马像,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大师41岁时完成这一巨作的土制塑像,因没有足够的铜铸造而使巨作终未完成,1499年法军入侵时被毁,否则将成为世界一大奇迹。</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达·芬奇</span>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达·芬奇曾经说过:“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实践应以好的理论为基础。”这句话熟悉吗?</p> <p class="ql-block">达·芬奇自画像(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达·芬奇精通解剖学和医学,曾绘制二百多幅人体解剖素描,被誉为近代生理解剖学始祖。他对人体结构观察入微,并通过这些观察总结出大量医学成果。比如他是目前已知第一个认识到血液对人体新陈代谢起作用的人,他还发现老年人死因之一是动脉硬化,而产生动脉硬化的原因是缺乏运动。</p> <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是画在白杨木上的半身肖像,长77厘米、宽53厘,又称永恒的微笑,被认为是西欧绘画历史上首幅侧重心理描写的作品,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转移法(亦称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你觉得温文尔雅,令人陶醉;有时仿佛内含哀愁,似显凄楚;有时又略呈揶揄之状,虽则美丽动人却又有点不可接近……不过普通人更觉奇妙在于,在这幅名画之前,不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她那温和的目光总是微笑地注视着你,生动异常,仿佛她就在你身边。</p><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的原型是威尼斯公爵夫人,当时威尼斯公爵请达·芬奇为其夫人画一幅肖像,而当这幅画作完成之后,达·芬奇因为太喜欢这幅画,不舍得交工,就连夜打包,和仆人一起逃跑了。蒙娜丽莎的右手更被称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p><p class="ql-block"> 除了蒙娜丽莎,达·芬奇还留下了其它的一些名作,比如《最后的晚餐》</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前几年在一个摄影比赛上看到有人模仿这个构图拍了一幅现代照拿了一个大奖,真心应该谢谢达芬奇。</p> <p class="ql-block"> 说完达·芬奇,我认为必须说一说弗朗索⽡⼀世(1515年-1547年在位)。又称大鼻子弗朗索瓦,骑士国王,被视为开明的君主,多情的男子和文艺的庇护者,是法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最受爱戴的国王之一。</p> <p class="ql-block">  弗朗索⽡⼀世是第⼀位⽂艺复兴的君主,也是第⼀位卢浮宫的建造者。他算得上是法国历史上史⽆前例的的⼀位⼈⽂主义思想的国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他统治时期,法国繁荣的文化达到了一个高潮。</span>他⿎励欧洲所有艺术家来法国居住和创作,达芬奇同样收到了他的邀请。国王拜达芬奇为师,还为他修建了专门通道进⼊王宫。当年达芬奇已经年⽼,教给弗朗索⽡⼀世⼀些奇奇怪怪与绘画⽆关的⽞妙的东西,他也给国王画⼀些⼩画,达芬奇为了报达国王的恩德,把他⾃⼰完成了又舍不得交付给威尼斯公爵的《蒙娜丽莎》给了国王,国王真是如获⾄宝。</p><p class="ql-block"> 1519年,67岁的达芬奇死在弗朗索⽡⼀世怀中,死后葬在昂布瓦斯弗朗索瓦一世行宫的教堂里。<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18年,有⼀幅油画《国王看望临终的达芬奇》描绘的就是这个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可以说没有弗朗索瓦,卢浮宫里就没有今日的《蒙娜丽莎》。</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达·芬奇墓(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