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王俊之(选自庆堂游艺)</p> <p class="ql-block">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这是板桥先生画竹的艺术感受,这种思想”独画云乎哉“,我想运用在篆刻上亦是如此,而观张强先生篆刻更是有此体会。</p><p class="ql-block">“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过程,正是张强先生创作理念及构思的过程,从对文题的认识、解读;到对印稿设计、布局的安排;继而到表现手法(朱、白文的呈现)及技法的确定、运用,无不体现着作者的艺术思考与考量。</p> <p class="ql-block">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在张强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醉心秦汉的印记,厚积薄发、博观约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就像他说的“我的老师耿自礼先生,时常要求我刻肖像印必须刻出人物的特点和神韵,刻文字印更要取法乎上、直追秦汉,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有些印稿会要求我修改五六遍……”正是张强先生的这种勤奋和严要求,才有了今天的艺术面貌,百炼钢才能化为绕指柔。</p> <p class="ql-block"> “手中之竹”正是他创作思想与具体实践的统一。我们在他“红色集体记忆”和“抗疫”主题系列印章这两套作品中,可以看出文字印主要吸取了汉印中精微平整一路的风格,线条洗练,技法细腻严谨,章法和刀法和谐统一。特别是图案肖像印的表现,一脱往日旧藩篱,师古不泥古,吸收、借助剪纸、版画等姊妹艺术表现特点,在方寸之间表现出气质神韵、精神风貌,形成了印章表现的新方法、新路径。从这两套作品的呈现中,我们不仅能欣赏其高超的艺术水准,更能看到一个篆刻人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刻刀、石头,用篆刻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表现时代记忆、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然有时候“手中之竹”在对“胸中之竹”的表达时,由于材质与工具、技巧的不同和所限,不能完全展示出“胸中之竹”,这是正常的。在书法、绘画艺术学习创造中,受这些因素影响,难免会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或者不尽意,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操千曲而后晓声。</p><p class="ql-block"> 拈笔古心生篆刻,引觞夹气上云空。期待着张强先生篆刻艺术更上层楼,带给我们更多的艺术享受。</p> <p class="ql-block">张强 字逸夫,号三侯堂</p><p class="ql-block"> 供职于河南省司法系统。现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直文联委员、河南省直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金豫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作品被河南省档案馆和武汉革命博物馆收藏,并被多家媒体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