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弹城 国魂 》

二号软件

<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 九院院部旧址</p><p class="ql-block"> 吃完午饭,从梓潼县城驱车二十分钟便到了长卿镇九院院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  红云冲天照九霄,</p><p class="ql-block"> 千钧核力动地摇。</p><p class="ql-block"> 二十年来勇攀后,</p><p class="ql-block"> 二代轻舟已过桥。</p><p class="ql-block"> —邓稼先</p> <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就想去九院院部和其下属的第十研究所旧址看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九院”,九院实际上就是中国的核武器研究院,这早已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九院及十所的旧址都在绵阳梓潼。</p> <p class="ql-block">  被誉为“两弹城”的梓潼九院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占地3000余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1969年,九院院部机关从青海搬迁至此。1969年至1985年的16年时间里,邓稼先和王淦昌、于敏、朱光亚等一大批科学家在这里隐姓埋名、埋头工作。1992年,九院从梓潼迁出至绵阳科技城。2014年“两弹城”旧址被认定为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单位公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两弹城”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19年,“两弹城”旧址已列入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这里还是国家工信部公布的第二批工业遗产。</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二携妻带女从眉山彭山再到绵阳,第二天便去了梓潼。</p><p class="ql-block"> 梓潼是绵阳下属的一个县级市。出了绵阳沿108国道驱车一个多小时便可到达梓潼。这次梓潼之行主要出于两个目的,一个是到九院院部旧址(位于梓潼县长卿镇)参观,另一个是陪妻去十所旧址(位于梓潼县玛瑙镇大埝村,三十年前她做为十所的一名技术人员曾经在那里工作过,也算是她的一次回忆青春之行)。</p><p class="ql-block"> 这次入川后欲到梓潼参观九院特别强烈,原因有二,一是满足多年的愿望,二是当前俄乌两国之间惨烈的战争。</p> <p class="ql-block">  当地时间2022年2月24日,乌克兰西部城市卢茨克传出爆炸声,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对俄罗斯民众发表的特别讲话中宣布,俄罗斯武装部队在顿巴斯地区开展特别军事行动,俄乌战争爆发。这也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首次发生在国家之间大规模的战争,而且发生在欧洲,这场战争包括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和欧盟的很多国家牵涉其中。</p><p class="ql-block"> 俄乌战争拖拖拉拉打了快一年,双方损失都不小,尤其是乌克兰。关于这场战争的起因,战争的性质,战争的责任,未来战争走势及胜负结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但无论是谁,无论立场倾向,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忧虑,共同耽心,甚至共同的恐惧,那就是这次俄乌冲突的外溢会不会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 尤其是会不会引发核战争?</p><p class="ql-block"> 大凡来九院旧址参观的游客,理所当然想要重点了解的就是我国核武器的研发过程,从中也能知道一些我们国家核军备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恰恰是了解的切入点,这就是1964年10月16日,这一天的下午3点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暴成功!</p> <p class="ql-block">  每当我阅读那个时期的有关资料,看到描述当时人们的兴奋、振奋和激昂欢跃中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情不自禁民族自豪的自然流露,同时深深感到其中应该还有一种内心极度恐惧感的舒缓,也可以说是一种巨大心里压力的减轻或释放。</p><p class="ql-block"> 自1950年朝鲜战争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十多年来中国人一直生活在两个世界超级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的阴影之下。生活在当下的人们若是不关心,也不了解那段历史是根本无法理解那时的人们是怎样的心里感受。</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原本厚重淳朴低调的东方古老民族的百姓陷入了狂欢之中。这种狂欢在1967年6月17日再一次达到高潮,这一天的上午8时20分,在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p> <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中国西部大漠罗布泊强光一闪,地动山摇,大地溅起一片红光。冲击波奔雷似地追随热辐射去摧毁方圆几十公里荒滩上的效应物。那些效应物仿佛历史陈列的帝国列强百年侵华史的罪证、罪犯、罪行、罪恶,在瞬间的闪击下,化作齑粉,灰飞烟灭。爆炸的原子弹以其熔铁化石无坚不摧的磅礴威势,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爆发力。很快巨大的蘑菇云翻腾着烈焰浓烟隆隆升腾,向漠野投下三十平方公里大的阴影,宛若突然怒耸而起的庞然大物。</p><p class="ql-block"> 这一刻世界震惊了!!!</p><p class="ql-block"> 之后,高空中的放射性云尘向东飘移,环绕地球无声地向世界展示东方古老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并宣告中国是不可欺侮的。放射性云尘飘过日本(10月17日),飘过阿留申群岛(10月18日),飘过太平洋北部上空(10月19日),飘过加拿大和美国西部(10月20日),烟云向东一程一程地飘过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威随着烟云一圈圈地无声地飘移震慑着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那些贪婪的觊觎者。</p> <p class="ql-block">  物是人非今犹在</p><p class="ql-block"> 九院旧址不仅记载了一个伟大年代的辉煌,同时也陈列了无数的艰辛、困苦和磨难。</p><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前的几个拥核国家基本都是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如果从1958年算起开始核武器研发,新中国成立还不到十年,做为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大国,工业化也只是刚刚起步。人才资金,技术装备,科研管理无不匮乏。在核技术研发方面不仅几乎没有外援,还受到外部的扼制威胁及封锁打压。在这样的基础上,能够最终完成核武器的制造既离不开领袖的引领、更有众多科技人员的无私奉献,尤其是那些才华横溢且对国家和民族怀有忠贞赤诚之心的科学巨匠。</p> <p class="ql-block">  1963年8月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谈判,达成“三家条约”既《关于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爆炸试验的条约》,条约的目的在于巩固核垄断地位,阻止其他国家发展自卫核武器。</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国核武器研发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明摆着“三家条约”主要是冲着中国。</p><p class="ql-block"> 对此,伟人的态度却是不屑一顾,《念如娇•鸟儿问答》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挥毫而出:</p><p class="ql-block">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p><p class="ql-block">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 — 毛泽东 </p><p class="ql-block"> 统帅的傲世豪气,激起民族的自信和激情!</p> <p class="ql-block">  陈毅元帅说“当了裤子也要搞原子弹” </p><p class="ql-block"> 张爱萍将军说“再穷的叫花子,也要有根打狗棍”</p><p class="ql-block"> 朱德老总说:“搞了不用也得搞,不然,没法踏实过日子”</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紧迫且艰苦的年代,将帅的朴素豪言,激励万众决心和勇气!</p><p class="ql-block"> 在当今喧嚣纷争不止的国际环境下,我们每一个能够过上踏实日子的国人,真该有所思量,有所感恩才是。</p> <p class="ql-block">  历届核心领导者对我们国家发展核能力的态度和指示。</p> <p class="ql-block">  九院旧址的各处宣传标志及主要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  九院旧址内部分实物及模型陈设</p> <p class="ql-block">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和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按姓氏笔画排序)“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p> <p class="ql-block">  这些大科学家们在国防能力增强、政治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提升、文化教育推进等诸多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他们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就是邓稼先。</span></p> <p class="ql-block">  1986年8月4日,全国各大报刊登了新华社发的追悼会和悼词。《人民日报》刊登了悼词全文,悼词的标题是【深切悼念“两弹”元勋邓稼先 对祖国的贡献永垂史册】(致悼词者是时任国务委员张爱萍将军,悼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他的名字虽然鲜为人知,但他对祖国的贡献将永载史册”。</p><p class="ql-block"> 我本人也和绝大多数国人一样,就是从那个时候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原本从来不知晓的一个人,突然知道他生前是一位无名英雄且为国家的强大做出如此杰出的贡献,不禁让我深感惊诧,并顿然产生由衷的敬佩。</p>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32次亲历现场,15次担任现场总指挥。期间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中,邓稼先受到严重辐射,1985年8月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与那次受到过量核辐射有直接关系。</p><p class="ql-block">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p> <p class="ql-block">  邓稼先在老家安徽省华宁县出生,8个月后被接到北京。父亲邓以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p><p class="ql-block"> 《说文》稼:禾之秀实为稼,茎节为禾;《吕氏春秋》稼:生于野,而藏于仓。“稼先”则预示着老邓家这位后生根植于中华大地,并且早早秀实成熟,成为保佑华夏重山江河,草木众生永存的神工巨匠。</p> <p class="ql-block">  邓稼先清秀且大众化的容貌显得端庄大气,平和的目光中流露着一种坚韧。</p><p class="ql-block"> 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先生在其撰写的《邓稼先传》中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夫君:“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诚真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他是最有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成功地领导许许多多各阶层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在邓稼先随和、谨慎、沉着的背后,还有更深一层的东西,那就是他性格中也带有几分大胆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成大事业者所必须具备的”。</p> <p class="ql-block">  邓稼先做为一名科学家和国家重大工程的领导组织者,虽然工作中严谨、认真、沉稳,一丝不苟。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也是个不仅有自己的喜好和情趣,也有鲜明个性的人。</p><p class="ql-block"> 邓稼先喜欢喝酒,但他不愿在排场的地方喝酒,就像他不愿意在宴会上吃饭一样。宴会是被礼节所捆绑的聚会,是应酬,使恬淡的本性受拘束的场合。对邓稼先来说,吃饭、玩耍,尤其是喝酒的时候,第一需要就是自在。情趣盎然的自由抒发,这才是喝酒的环境。也只是在这种时候喝着酒,才能尝到酒兴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邓稼先在生活上很平民化,没有什么讲究,但他并不是苦行僧。他主张美化生活,丰富生活。抽中华烟,喝五粮液,用美加净牙膏。有条件的话,他也乐于去享受这些好商品的愉快。但是他量力而行,并不摆谱,没有的话,穷凑合也都能过得去。—引自《邓稼先传》</p> <p class="ql-block">  梓潼“两弹城”旧址的正门口那首邓稼先写的诗: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是为了纪念一场意义深远却鲜为人知的核试验。1984年,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此时,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已有二十年。对于这场核试验的细节,外界知之甚少,但懂行的人,尤其是那些超级大国的核专家们知道,中国已拥有了新式核武器,自那时起,那些“外科手术”的叫嚣者可以闭嘴了。</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极度紧张,苏联长期在数千公里的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其中数万辆的坦克和装甲车对我国构成了巨大军事压力。而我国中子弹的成功研制,极大削弱了苏联的铁甲洪流对我国造成的威胁。</p> <p class="ql-block">  邓稼先办公居住旧址</p> <p class="ql-block">  在“两弹城”内保留着邓稼先旧居,是一栋红砖青瓦的平房,屋外有花草树木的陪衬,房前安放着邓稼先铜像。</p><p class="ql-block"> 从1969年随九院来绵阳梓潼,到1985年因病重返回北京治疗,邓稼先与一大批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6年。</p><p class="ql-block"> 我和女儿一起在邓稼先的铜像前合影留念,“两弹一星”精神需要世代传承。</p> <p class="ql-block">  敬阅科学大师</p> <p class="ql-block">  民族的脊梁,国家的瑰宝,科学大师们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九院迁至绵阳后,原院部旧址整体移交给了梓潼县政府。大约2000年左右,梓潼县将这里卖给了铁骑力士集团。</p><p class="ql-block"> 后来梓潼县文物部门在对旧址进行“国保”申报过程时,铁骑力士为了企业利益考虑,只同意对邓稼先旧居等七栋宿舍进行申报,而“两弹城”遗址最核心、最重要的院部办公楼、情报中心等并没有纳入其中,之后这些地方曾一度遭到一定程度的拆除损毁。在受到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和呼吁下,目前大部分得以恢复修缮。</p><p class="ql-block"> 目前绵阳梓潼“两弹城”已成为国家重要的传统教育基地,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 重回九院十所旧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到“两弹城”之前先去了趟梓潼县玛瑙镇大埝村原九院十所旧址。孩子妈年青时曾经在这里有过一段工作经历(1983~1985年)。这也算是一次陪她回忆青春之行。</span></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再加上十所旧址在偏僻的山区,一路寻找颇费周折,途中不时停车向路人寻问,能够说出大概其方位的人,大都在五十来岁以上的人。在山路上走走停停,数次调头重新选择路线(导航不仅不起作用,有时还会出现误导,走了一些冤枉路)。几经周折,经过很长一段凹凸破损,狭窄颠簸的山间公路,前方忽然一群破败如骷的矮楼呈现眼前,终于找到九院十所旧址。于是停车,一行人步行走了过去。</p> <p class="ql-block">  九院,一个如雷贯耳却又十分神秘的名字。它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计划单列的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综合性研究院。1962年,九院从北京迁往青海。</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与1967年6月,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与氢弹先后试爆成功,之后开始筹划搬迁。在考察了大西南70余座城市后,以绵阳为核心的“902基地”成了九院的新家。九院第十研究所也在那个时期落户现在的梓潼县玛瑙镇大埝村附近。</p><p class="ql-block"> 亲临十所旧址,环顾四周的地形地貌,可以切身体会到九院迁至绵阳是与当时三线建设情形和背景有关,可以说就是大三线建设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紧张,美帝国主义长期封锁,加之中苏交恶之后,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尤其在中国研制核武器过程和成功爆炸两弹之后,美苏敌对势力多次表示,对中国采取先发制人,进行所谓外科手术式的攻击,达到摧毁中国刚起步的核武能力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党中央做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绵阳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西北边缘是山高谷深的龙门山脉,向南地势渐次降低,形成四川盆地的盆周山区,符合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布点的自然条件。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战场,以九院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科研单位陆续搬迁到绵阳。风景秀美的涪江之滨,自此成为大国铸剑之地。</p><p class="ql-block"> 依托三线建设,我国中西部地区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绵阳等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共和国的版图上拔地而起。可以说:“三线历史”是绵阳的根,“三线精神”是绵阳的魂,“三线企业”是绵阳的本。</p><p class="ql-block"> 十所既应用电子学所,最初是核技术中的光电、辐射成像等技术,也搞加速器等,现在搞自由电子激光、半导体激光、微波等。</p><p class="ql-block"> 现在十所的办公地点和其他大部分研究所一起都搬迁到了绵阳科技城。</p> <p class="ql-block">  当时十所配有一些大型设备,图片中位于这座巨大房间中心的,就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闪光-Ι”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也称“闪光一号”,是给核武器电子元器件做“体检”'的。</p><p class="ql-block"> 从1976年开始设计,到以后的加工、安装、调试,到1981年建成了强流脉冲电子加速器,1983年顺利通过了国家鉴定。</p><p class="ql-block"> 集体照为1983年3月15日,“闪光一号”6兆伏鉴定会后,各级领导专家和科研人员一起拍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一直关心着这项工作,为科研人员出主意,想办法。而后来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淦昌自己却没要这个奖。</p><p class="ql-block"> “闪光一号”虽然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大放“光芒”,但在外界却非常低调,旧址也直到2007年才被公众了解。</p> <p class="ql-block">  绵阳九院是国家高度保密单位,日常各项保密制度和措施都非常严格。所以当时外界对其知之甚少。听孩子妈说,即便在一个研究所里工作,各个部门之间都不得随便走动交流。各种相关技术资料(文字影像)和生产试验产品及各种设备部件等的操作使用处理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和流程。每名工作人员都要与单位签订保密协议。所以孩子妈她在十所工作的那些年,基本没有留下个人照片和与业务工作相关的任何文字记录,留下的只有那一段经历的记忆,其中记忆最深的就是大山里十所周围开满金银花的花香味。</p> <p class="ql-block">  后来为了满足她那段十所的情怀,特意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了些金银花,等到了春夏,尤其是徬晚,满庭金银花的清谈暗香令人陶醉,惹的有些邻居路过时不由地止步片刻。</p> <p class="ql-block">  从1993年至1997年十所绝大部分迁离玛瑙村,当年十所的房屋大部分以原本造价的10%卖给当地人。再之后,全部撤出,留下的生产试验和办公宿舍等楼堂管所都被当地人用来饲养生猪和鸡鸭禽类等。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这里不在养猪,只有个别地方养了一些鸡鸭,故大部分房屋建筑不再使用,但也未拆除,犹如一群钢筋水泥构成的巨大骷髅(用骷楼形容更合适些)。不过当时十所留下的一些职工家属宿舍,目前还有当地的农民居住。偶尔可以听到骷楼群中传出鸡鸣犬吠,还有从中升起的缕缕炊烟。</p> <p class="ql-block">  败垣芳草,满廊落叶,深砌苍苔,人去楼空。</p> <p class="ql-block">  陋室残堂,当年繁忙;衰草枯杨,昔歌舞场。</p> <p class="ql-block">  荒园目下一群鸦,路尽垄上几农家。</p> <p class="ql-block">  1997年我到成都参加一个行业会议,她从北京回四川老家探亲过年,于是我们在梓潼和绵阳住了数日,那次是我成为四川女婿后第一次到梓潼。原本想去趟九院院部旧址看看,但耽心正是过年期间,不能确定旧址是不是对外开放,另外,过了节还要去四川的几家钢铁企业办事,时间紧张,故没能去成九院院部旧址,也没去成九院十所旧址。只是在梓潼县城及周边的山间、村落和农舍游历了一番,其中还去了趟“七曲山大庙”。</p> <p class="ql-block">  梓潼,自古有“五谷皆宜之乡,林蚕丰茂之里”的美称,因“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现因“两弹城”的美誉而更加出名。</p> <p class="ql-block">  梓,本义是指落叶乔木,木材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用作人名意指生机勃勃、茁壮成长、自强不息之义。潼,本义指潼水,形容云起的样子,引申为盛多,用作人名意指向上、博学、兴盛之义。取梓潼为名字的含义是希望孩子能独立自主,成长迅速,对知识如饥似渴,向高处不懈奋斗。</p><p class="ql-block"> 有很多家长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叫梓潼,我们给女儿起名叫“子修”,潜意识或多或少受此影响。</p> <p class="ql-block">  九院十所是她挥之不去的一段青春回忆,这段回忆也让我与九院建立起某种情愫关联,这种关联又总是带有一丝金银花的香味。</p> <p class="ql-block">  九院的记忆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成家后,灶台之上勺打锅、碗碰盘、柴米油盐琐琐碎碎的日子一晃也过去了二十多年。差不多一年前这辈子朝九晚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一段人生必经旅途也结束了。之后选择安顿在川蜀。只要不外出旅行,待在家里的时候不是今天两顿,就是明天三顿,不分昼夜,困了就睡,没个正点儿,经常是两口子彼此大眼瞪小眼之间一天就这么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发现四川人特别喜欢用“安逸”这个词来形容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p><p class="ql-block"> 上初中的时候,有一篇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课文的最后一段写到:“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p><p class="ql-block"> 魏巍用“当你”两字做开头写了一连串的排比句,而每句应该就是“安逸”的某种具体表现吧?反正我是这么认为。如此理解,我目前的退休生活也称的上安逸。</p><p class="ql-block"> 目前每天都有斯拉夫人之间你死我活厮杀的新闻,并不时传出三战甚至核战的噪音。</p><p class="ql-block"> 在当今仍是纷争不止的世界,每当庆幸自己活在一个没有战乱的国度,日子过的虽然平常,但也称的上安逸,会再次想起魏巍说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时脑海里浮现出的不仅是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还有那些为中国国防建设做出重大突出贡献的人们,有领袖和将军,还有科技工作者,犹如电影特写镜头,依次由远而近,由近而远,他们中有邓稼先、王淦昌、郭永怀、于敏、朱光亚、周光召、程开甲、彭恒武还有德高望重的“三钱”等等、等等………</p> <p class="ql-block"> 向民族的护佑者 致敬!</p><p class="ql-block"> 2023年 春节期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