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离开我们41年了,仿佛一切皆在昨天,如果您还健在,今年91周岁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忆的闸门打开,时光倒流,往事如影,我努力地搜索、回忆父亲的模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父亲的照片不多,这张照片还是蛮帅气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1932年10月18日生于常州金坛县城东乡寺巷村,自幼好学上进,聪明过人,念至小学六年级,因家中贫寒,无力供其上学,1948年由他姐姐介绍,到苏州,学习钟表修理技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年轻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0年代初,父亲不甘于小手工业劳作,抓紧时间在职工业余学校求学,初中毕业。通过努力,考进苏州电气公司(今天国家电网)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3年结婚成家,育有4个子女(2男2女),如大多数家庭一般,当时的生活比较拮据。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为家庭和事业尽心竭力,忘我付出,积劳成疾,50岁就离开了我们,那是一个难忘的日子:1982年10月26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七十年代,父母亲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的聪明才智贯穿于工作、家庭、手艺(修理钟表)和人际交往之中,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记忆。日后,也影响了子女们的工作、学习及人生追求。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听奶奶说:父亲从小聪明好学,读小学时,在班级里,每次考试,都排前几名。为此,父母没少高兴。后来,家里没钱,他老是偷偷站在窗口听课,见到有钱人家的孩子能读书,他真心羡慕。好景不长,被学校发现,将他撵走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早年离开老家的姐姐已经成家,知道弟弟无法读书,就让人捎信给父母,让他来苏州当学徒,学一门手艺,将来生活有着落,养活自己。就这样,16岁的他离开父母,来到苏州学习钟表修理。后来,父亲告诉我:师傅把他当成家里面的长工,什么事都要做,酷暑严寒不停歇,师傅见徒弟干活从不偷懒,就慢慢地传授手艺,在严师指点下,父亲的手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到了50年代后期,成为了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钟表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梦想人生舞台更宽阔,他如饥似渴忙充电,报名读了职工夜校,坚持学习到初中毕业。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概是1956年,电厂招聘,经过考试,竟如愿以偿,被录取为正式职工。五十年代,正赶上国家建设的繁忙时期,他真有“甘洒热血写春秋”的那股劲,苏州地区建配变电站,三天两头转乡村,那时候的生活条件是艰苦的,他全然不顾。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追求理想,要求进步,也就是在50年代,父亲成为了一名党员。他带领班组职工,你追我赶,发挥了团队的力量。哪怕在“文革”十年,始终头脑清醒,不添乱。在抓革命、促生产、保供电的工作中,竭尽全力发挥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文革”动荡时期,那天到汽车站等弟弟他们回家乡,他帮助了途径金坛的母子三人,让她们在亲戚家住宿一晚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家里,父亲也是最辛苦的那个人,星期天买菜买煤球,做饭烧菜是一把好手,可谓:里里外外皆是他操劳。他教我们兄弟姊妹学骑自行车,学做家务,嘱咐我们:做人应真诚、正派、是非分明,有爱心,他用行动“言传身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全家合影,中间是奶奶,时间约为1960年左右,妹妹还没有出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革时期”,单位委派,父亲参加了“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博物馆和苏州第二丝织厂等上层建筑。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护一批知识分子、书画家,传为佳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与谢孝思(原苏州政协副主席、国学大师、著名书画家、社会活动家)成为莫逆之交。(才有了我弟弟的从艺之路,谢老是我弟弟的老师和引路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先后为两个哥哥:一个是建筑公司经理,因病逝世;一个是手术医疗事故致死。解决了我两个伯母及相关子女的工作及生活保障事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工作岗位,(苏州供电局“用电办公室”)的几年里,为解决企业用电,尽心竭力发挥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些年,亲朋好友来家里修理钟表,立等可取,分文不取,还请他们在家吃饭。点点滴滴,记忆犹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记:父亲离开我们已经43年了,记忆中,还是年轻的模样。他为工作、为家庭、为自己的兄弟姊妹付出了很多很多,每每想起,心中有一种莫名的伤痛,我们永远怀念您—父亲,愿您在天堂里安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文:华剑平</b></p>